既然童年留不住

既然童年留不住

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统计表,要填写孩子的特长。三年级的孩子,几乎每人都能报一门乐器以及书法、绘画等其他两三项才艺。这还不包括课业辅导班、作文辅导班、奥数班、英语班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有不少孩子每周只能休息半天。

30年前读小学时,能深刻感受到一天的时间漫长得好像总也过不完。跟孩子聊起这个,他完全不能理解,8岁的孩子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放学后首要任务是完成作业。纸质作业完成,还有APP上的作业,还有阅读作业,间或还有需要家长做资料、做ppt、做图文排版、做手抄报乃至打印塑封之类的作业。孩子养成了随时看时间的习惯,他随时在计算,还有多少时间可供玩耍,可供练琴,可供自由读书,可以几点睡觉。

既然童年留不住

30年前上小学一年级,考试得93分,父母两眼放光,认定生了个天才。

30年后孩子一年级考93分,老师说,95分以下就是不及格。

30年前课余玩打沙包、跳格子之类的游戏,30年后孩子们做游戏都是撕名牌或王者荣耀。30年前放学去同学家玩,就是傻玩。30年后孩子们在谈论,他家房子好小,他都没去过迪士尼乐园。

跟孩子比童年,对起早贪黑的孩子无比心疼。但不可否认,孩子这一代人的知识储量,足以碾压昔日同龄的我。

所以他们的主见更多、叛逆期来得更早,似乎也不足为奇。而他们从小见多识广,未来更早地结束年少气盛阶段,也属正常。

既然童年留不住

一代人跟一代人其实不止童年不同,人生各个阶段的速度、心态、节奏,都大有不同。

“90后”开始“中年危机”令人诧异,但反过来想,该经历的人生阶段他们没有经历吗?不是。他们并没有跨越什么阶段,一切只是加速了。人们诧异,无非是因为与自己的成长节奏不同。

科技改变的不只是生活,如《童年的消逝》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被改变的,还有思维方式。

和平时代,社会潮流理所当然是注重发展,推进繁荣,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所以,一切自然是做加法。加法的基础上再做加法,节奏自然会不断加快。

30年前做父母的那一代人经历过严重的匮乏,对他们来说,让孩子不受饥寒之困,是最重要的本分。“80后”童年的一大记忆是妈妈手织的毛衣。手巧的妈妈会在毛衣上织出各种图案,那一针针里的繁复和要强,现在也成了时代的印记。

既然童年留不住

现在的妈妈能织条围巾就算手巧,但她们耗费在孩子课业上的精力,多年后在孩子的回忆里,也很难说不是难以超越的责任心。

童年时,我的长辈一样在心疼我这一代人过得辛苦。小小的孩子,寒冬的清晨去上学,天黑漆漆的,热气呼出来,睫毛上就一层僵硬。那时候的取暖设施、保暖材料都没现在先进,大冬天穿得鼓鼓囊囊,寒意依然难以抵挡,好多孩子生冻疮。

那时候医疗技术也没现在发达,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小学生容易感冒,有一阵子流行割掉扁桃体,避免发炎。班上好些孩子做了这个手术,我每天胆战心惊,担心父母哪天也爱意勃发把我丢进医院。

既然童年留不住

直到我兴高采烈远走高飞去上大学,我外婆还眼泪汪汪说学生苦啊,大冬天没热水,要浸着冷水洗衣服。但这点“苦”对当时的我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或者说,根本没有觉得那是“苦”。

现在的我带三年级的孩子去报兴趣班,他一口气要报三个。我说太累了吧,要不减掉一个。他掰着手指盘算半天说,三个他都喜欢。甚至有一天下课回来,他缠着我要把每周的书法课增加一节。

当妈的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自家孩子,暗自诧异,当年我要有这劲头……但后来明白了,不是孩子有多上进,而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种理由之外的原因——不报班,孩子孤独啊。

既然童年留不住

上小学后,楼下玩耍的伙伴日渐稀少。孩子上三年级后,每晚下楼玩,能找到一两个玩伴就不错了。

这个时候,你要还大义凌然说想给他一个美好的童年,给他减负,就不报班,他自己都会急得跳脚。他的好朋友都在兴趣班,哪怕为了课间玩个十来分钟,他都要去上课。

孩子也是社会化的,他有属于他的时代,也有他需要融入的圈子。反而做大人的,没有权力强行隔断他和他所属世界的联系。

尼尔·波兹曼说:“成人的任务是帮助儿童为将来能够应付成人的符号世界而做准备。”

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的成人。

孩子在兴趣班如鱼得水,有同学家长忽然说,你怎么还不给报作文班、英语班、奥数班?我家孩子一周七天每天都额外有课。

还以为已经放下初衷随大流了,此时方知天外有天。

三年级的家长会上,老师声嘶力竭地抱怨,这个班的孩子太差,学习氛围太差,家长太不给力,真是亏了那十几个好学生。这时候,无论孩子归属哪个阵营,做家长的都如坐针毡。每人桌上都放着一张补习班的广告,老师建议成绩跟不上的孩子去报班。

既然童年留不住

谁都知道孩子的天性,但成年人所做的不是顺应,而是征服和控制。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会成为引发普遍共鸣的话题,个中辛苦倒是其次,重点是,孩子身边处处擂着战鼓,一点点懈怠和落后,都会感觉足以毁他一生。

那种焦虑足以让人崩溃,但大多数人没底气停下。

信息来源太丰富了。30年前父母们看到的,是身边人的差距。30年后的父母们,能看到全世界人的差距。孩子也一样。

知道得越多,对未来恐慌就越多,焦虑就越甚,期望值也更高,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更大。30年前弹钢琴是奢侈的特长,30年后不会任何一种乐器的孩子反而成了稀有物种。

既然童年留不住

30年前,一批自觉吃了没文化的亏的父母努力培养孩子,他们的初衷和现在疯狂的家长们并无二致。只是时代发展得太快,一切事物的升级乃至更新换代都加速了。这样的环境下,做父母的有几个敢说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放任自流养孩子?

当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就形成了洪流。无论结果怎样,至少在你这一关,不能太掉队,给孩子拖后腿。逆流而上的压力,多数人无法承担。因为多数人都不敢拍板说,孩子你掉队没关系,老子有能力给你提供美好的未来。

所以做父母的都在尽力给予,生怕孩子拥有得不够多。

既然童年留不住

可是,你懂那么多道理,是否能确保安然度过一生?不能。

《童年的消逝》中说:“人不仅要热切地接受指点,而且要热心地给予指点。”是的,我们“接受”的能力毋庸置疑,但“给予”的能力,修炼太不足。

工业发达,手工艺品的价值反而增加。拥有的越多,“断舍离”的理性反而增强。一种潮流发展到极致,便会反向催生出新的思潮。这也是一种潮流。

所以,当童年日益物化为一场盛宴,我们需要回头去反思。到底怎样的童年才称得上童年,或者说,童年到底该怎么定义?

或许,要反思到这样的“大数据”层面,理性才会真正建立。

·END·

既然童年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