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故事:不屈的兵团人

不屈的兵团人

红星二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六军十六师47团,1953年在哈密火石泉建场,大业初创,军垦战士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为传承兵团精神,我们将老军垦的故事采集收藏,呈献给大家。

军垦故事:不屈的兵团人

军垦老兵侯喜春和妻子2013年合影


1931年6月,侯喜春出生于甘肃安西县西湖村。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独自带着他们兄妹生活。没多久,父亲被生计所迫,将他们抛弃,送到地主家打杂。年龄稍大一点,侯喜春开始放羊、放牛。11岁时,他把地主家的羊放丢了,被撵出来,一直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

1947年,15岁的他来新疆,正赶上南疆招工,他想不管干什么,只要有口饭吃、有个落脚的地方就满足了。他去修公路,从若羌到和田,每天可以吃饱饭,每天定量是1.5公斤面粉。

1949,他在甘肃敦煌干活,被国名党马步芳的部队抓了壮丁,后来又参加了陶峙岳将军的部队,和平起义成为解放军随部队进疆。

1950年1月,侯喜春随部队来到新疆鄯善,他的任务是种瓜、种菜、种高粱、种芝麻和养猪。那时经常有维吾尔族农民拿着葡萄干、瓜干,还送来羊慰问部队。当时部队的生活条件很不错,战士们可以经常吃到猪肉。3月,上级下达命令开始剿匪,主要负责天山山区。天气冷,战士们的手脚都冻坏了,硬是坚持到7月份平叛了匪乱才从山里撤回来。

1951年上半年,他接到任务,押送国名党军官参加劳动改造,一共3次,一次去二师,一次去七师,最后一次是步行去石城子水库,送200多人修红星一渠。

军垦故事:不屈的兵团人

军垦老兵候春喜在天山五道沟渠首留念

总长60多华里的红星渠修的很艰辛,上山打石头、拉石头、推石头,修红星渠,11月底从山上撤下来稍事休息,1952年接着修,47团营级以下官兵不分职位,全部参加修渠。打石头最难的就是打眼,需要用炸药才能炸开,很危险。当时生产条件差,修渠没有水泥,他们就自己想办法,自制代水泥。老人说红星渠也是一条智慧渠,是集中了大家的聪明才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修成的。渠宽6米多,口宽8米,渠深3米,8月1日峻工,开闸放水。

1952年8月2日,来不及休息,他们直接转修红星二渠,先修五道沟渠首。当时全靠人力,用扁担挑石头和土送上山。红星二渠全长37.4公里。严冬战士们也没有休息,双脚踩在冰水里继续工作,中午也顾不上休息,一天要连续干十几个小时。有时为了赶进度,寒夜还要加班加点继续干。战士们用着汗水与生命浇筑着红星二渠。因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很多干部、战士收工后,困的倒头就睡,来不及盖被子,受凉生病的人很多。

1953年开始开荒,先从一、二、三、四连开始,那时干活是命令,有时间限制,必须在那个时间段完成。当时一个人的工作量是现在三个人都干不完的。主要任务是治碱、打埂子,没有机械,最好的是用马拉犁。白天治碱,晚上挖芦苇,女职工的工作是在1米多高的芦苇地里割芦苇。战士们每天顶着晨星开工,迎着夜星收工,两头不见太阳,每天工作长达十三四个小时,收工回到地窝子,没有力气洗脸洗脚,躺下就睡着了。特别是吃晚饭时,黑灯瞎火看不见,劳累了一天,又饿又累又困 ,吃着吃着馍馍就掉了,在地上摸着个跟馍馍差不多的石头也不知道,放到嘴里一咬,差点没把牙咯掉。

那时候开垦出来的地,种植水稻一亩地能打300多公斤。他们白天给水稻放水,晚上冲碱、打埂子、打斗渠,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点的改变生产条件。战士们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生活,慢慢改变红星二场的面貌,把戈壁碱滩慢慢变成绿洲城镇。

1954年,侯喜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面前,他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成为侯春喜一生的信仰。

1958年,组织派对他去红星一场学习机械作业2个月,回来调到机耕队开拖拉机。当时他们所用的机车都是苏联产的,二场共有3台拖拉机,6个人开,轮流24小时作业。老人很自豪,他们用拖拉机,带着铁犁,开垦出大片良田。

回忆那段艰苦岁月,侯喜春说,没有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根本坚持不下去。他就是凭着吃苦耐劳、坚韧的毅力、信念的支持挺下来的,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练,不断成长。这就是兵团人,这就是兵团精神。

哈密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