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理財持續“雙降“後 22萬億元銀行理財如何度過調整期

本報記者張末冬

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發佈,對銀行理財市場形成巨大影響。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商業銀行非保本理財存續餘額22.04萬億元,與2017年年末大致持平。從結構變化來看,在監管政策驅動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取得質的變化,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雙降”,理財期限結構亦顯著拉長。外界認為,展望未來,淨值化轉型、非標資產轉化穩步推進以及理財子公司設立是整個市場的關鍵所在。

淨值化轉型出口——現金管理類產品

淨值化轉型,是資管新規最核心的一個要求。

2018年4月27日出臺的資管新規要求不合規的理財產品按照每年1/3的進度,在2020年年末之前整改完畢。但投資者對淨值型的新產品接受能力不強,非保本理財產品在5月、6月份規模銳減。考慮到實際整改的困難,7月20日,央行發佈理財新規徵求意見稿,對監管要求略微放鬆,允許銀行自主掌控壓縮老產品的節奏,老產品可以投資新資產,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可以使用攤餘成本法等,使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在8月、9月份顯著回升。

對此,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員明明認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產品提出淨值化轉型的要求,而現金管理類產品能充分發揮銀行在流動性管理和債券投資方面的優勢,在流動性方面優於其他同類產品,收益方面高於貨幣基金,與短債基金差距不大,可以滿足具有大額流動性需求的投資者的理財需求。

此外,監管政策的邊際放鬆,消除了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在估值方式、銷售門檻、賬戶開立等方面相較於同類產品的劣勢: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方法進行估值,此方法降低了淨值波動,更容易被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接受;銷售門檻也進一步降低,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此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隨著貨基監管趨嚴,收益率下降,快速贖回受限,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在收益率、流動性等方面形成優勢,使銀行理財彎道超車。但現金管理類產品相對同類產品較高的收益率主要源於與老產品高收益資產的對接,未來資金面寬鬆情況下,為繼續保持相對優勢,需長期提升投研能力。

非標轉化穩步推進

從非保本理財投資結構來看,標準化資產仍然佔據最大比重。

2018年,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共佔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9%,其中,債券是銀行理財資金配置的最重要的一類資產,其中信用債佔比為45.06%。截至2017年年末,全口徑下銀行理財投向信用債的規模為10.07億元,在最嚴格的假設下(所有信用債均由非保本理財投資),非保本理財投資中信用債佔比45.41%,但實際的投資比例必然低於上述推算值。從這個角度來看,2018年非保本理財信用債投資佔比提升。其他標準化資產方面,由於保本理財資金主要投向流動性強的標準化資產,基於此,2018年非保本理財投資現金及銀行存款佔比下降,主要由於統計口徑變化。

非標資產方面,自“理財新規”發佈以來,監管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管理趨嚴。目前商業銀行主要通過表外非保本理財及表內自營資金投資非標資產,保本理財參與程度很低。根據理財年報,截至2017年末,全口徑下銀行理財非標投資餘額為4.79億元;截至2018年年末,非保本理財非標投資餘額為3.80億元。對上述兩組數據直觀對比來看,2018年非保本理財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整體是下降的。

非標投資是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率的重要來源,但為防範風險,資管新規要求非標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明明表示,監管對標準化資產認定規則尚有待明確,過渡期後存量非標資產將按照不同類型分別處理。對於到期日在過渡期前的非標,自然到期即可;對到期日在過渡期後的非標資產,如剩餘期限較短,可發行長久期產品對接;若非標資產符合非標轉標條件,可通過發行ABS、ABN等方式轉為標準化資產;對於剩餘期限較長的其他資產,則只能通過提前收款、資產轉讓、資產回表等方式處理。

理財子公司設立逐步增加

自《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發佈之後,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步伐明顯加快。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已拿到監管批文的五大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在內,已有共計20多家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另有多家銀行表示正在積極推進籌備工作,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區域銀行家數還將繼續增加。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在百萬億級的資管市場中,銀行體系資管規模位居第一,基於資源稟賦差異及政策紅利,理財子公司將利用渠道優勢積極參與大資管業務。短期內,理財子公司將會在發揮債權類、非標類配置優勢的同時,與投研體系成熟、權益資產配置經驗豐富的基金、券商資管及信託公司等加強合作切入權益領域,初期大概率通過FOF進入權益市場。長期來看,部分投資能力較強的銀行將打造高效的投研團隊和風控體系自行管理理財資金,進而打通多元化資產配置全鏈條。

明明認為,相較於信託、基金、券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依託銀行原有的雄厚客戶資源和銷售網點,從而保障了資金的來源。《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中對公募產品銷售監管要求下降,不設置銷售起點、不強制首次現場臨櫃,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非標投資限額僅要求不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可以充分發揮債券投資、尤其是非標債權投資上的豐富經驗優勢。然而,在權益投資上,短期難以形成強大的投研能力,未來可能與基金、券商等資管機構合作,或形成差異化競爭,最終促進資管市場競合併存、百花齊放的格局。

“理財子公司整體今年會加快推進,進一步落地。但子公司的定位、架構的改革管理對銀行來說是比較大的挑戰,包括風險管控等。”交銀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提醒,除各業務間的風險隔離問題外,“母子”公司間的業務及運作關係需要進一步明確。目前銀保監會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承接的產品、資產等有明確要求,不符合新規的產品、資產無法帶入子公司運作。銀行需要對新老業務運營及切換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合規風險、操作風險進行專題研究,充分評估、論證並制定應對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