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昨日“小罐茶”登上热门,刷屏微博。目前今日下午,#小罐茶征收智商税质疑#

这条话题的阅读量已达1.6亿。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网友们有调侃、有愤怒、有佩服。调侃小罐茶创始人杜月楹包办90后认识,愤恨杜国楹利用“大师作”模糊概念,欺骗消费者,佩服杜国楹一种套路玩了几十年,依然有人相信。

而这条段子,也成为“微博爆款”。☟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频频发文,引得茶农、茶友格外关注。评论都在感叹“懂茶的人是不会去喝小罐茶的”,“身边的老茶客,没有一个喝小罐茶”。

可是为什么小罐茶却能虏获这么多消费者,一跃成为国内知名茶品牌呢?

这一切,也许还要从我们茶叶贸易的历史讲起。



「从前辉煌的茶贸易国——中国」

已故的陈椽老先生曾在《中国茶叶外销史话》里说:“世界各国饮茶习惯 ,先后从中国传入,茶叶历来是我国重要外销物质之一, 茶叶对外贸易已有两千多年了。

自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开始销往东南亚各国,至明朝十七世纪初期发展到东西欧各国;由英国转销拉丁美洲,至今遍销世界各国。中国茶叶输出曾长期在世界茶叶市场居于首位。”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崇安县新志》载:“邹氏经商得道,去粤东,通洋艘,不与市中较铢两,与海外交易诚信为本,洋人所至辄倍偿其利,由是家家日饶裕,为闽巨室。”县志还记载当时茶市盛况:“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日行300艘转运不绝。”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据有关资料统计:1708——1760年间,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出口白银占对华出口总值87.5%。庄国土先生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人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扭转白银的流向,虽采取种种办法均无济于事。但最终“解决办法终于在印度找到了”。居然使用了毒品一一鸦片。

▷鸦片造就了当时茶界贸易的悲哀。


「资本的竞争,华茶的衰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竞争,华茶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仅60年的时间,印度红茶输出便在1900年首次超过华茶,结束了5000多年来华茶的垄断地位。1918年,印茶是华茶输出的6倍,占世界茶叶总输出的45.89%,而华茶仅占7.57%,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1997年开始我国茶叶的价格在因际市场开始下降为1 823.6美元/吨,在随后的6年中价格继续下跌到每吨1 800美元以下。2002年又跌到每吨1 364.6美元。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印度茶叶当年的出口平均价在每吨1798,4美元,斯里兰卡出口平均价在每吨2240.8美元。从1986年-2002年间,印度、斯里兰卡和我国的茶叶出口额大体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额的40%~58%之间,可以看出三国茶叶无论是产量还是价格,对国际茶叶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资本的竞争形成了华茶的衰败


「国内茶界大品牌的空缺」

中国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但是贸易总额却抵不过一个“立顿”。此外,虽然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茶享誉世界,在茶叶的生产上有一定生产技术优势。但我国茶叶品牌意识淡薄,行会力量较弱,茶叶行业中缺乏“立顿”和“团宁”这样的大的跨国企业。我国的茶叶出口主要充当国外知名品牌的原料和附属品。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就连茶的英文名变化,也是世界争夺茶叶市场认知,抢夺话语权的问题。

更为讽刺的是,昨日的小罐茶事件,竟是茶界近年最大的“广告”。这次事件让许多网民第一次接触、了解到制茶文化。

大品牌缺失造成如今国内的市场现状。


「“小罐茶”为何受年轻人欢迎」

数据显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和第一产茶大国,茶叶产量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但是我们人均饮茶量却远远比不上产量多。

如今中国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对茶无感。就算知道喝茶健康,了解过茶的历史,也依然对茶不感兴趣。好比你爬山累的热的半死的时候,会说“我真想喝一瓶冰镇的可乐”。是的,可乐不是健康的饮品,但有些时候年轻人就喜欢那种冰凉刺激的感觉。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喝茶?不好喝?买不起?没内涵(格调)?

都不是,而是没创新!

总有商家把文化传承作为逼年轻人喝茶的理由,但几千年的文化固然值得传承,但与时俱进和创新可能是更重要的。

“小罐茶”事件,到底是谁的悲哀?

如今的“小罐茶”虽涉及虚假宣传,值得质疑,但显然至少他有一点做到了!他的茶,被许多人作为茶礼,带到了无数大街小巷里。


有人说,这些买“小罐茶”的不懂茶,才盲目追随。可是笔者也想问问,那懂茶的商家或者说茶文化传播者们,当然也包括笔者自己,我们懂茶,可我们为何做不到“小罐茶”一样,走遍大街小巷呢?

“小罐茶事件”暗示的其实是当代茶文化在大众心中地位的摔跌,更是茶界没有与时俱进创新导致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