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京东真是一家神奇的企业,不光创始人和他的网红爱人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每次改革、变动、推陈出新也都会引起波动,毕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创业公司,它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本土特色,本土成功。

京东家大业大,每次有新动作,都有员工做活雷锋,乐于分享他们的内部邮件。你看,昨天又流出一封京东内部邮件,微博媒体为之取了博取眼球的标题:“近18万员工懵了!京东发文:坚决淘汰因家庭和身体原因不拼搏的员工!”

京东内部邮件要求坚决淘汰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不能拼搏的人。无论职位高低,也不论是否处于身体或家庭原因;

第二类,绩效差的人;

第三类,性价比低的人。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京东的新政策透露着恶狠狠的恐吓态度——不符合要求的员工一概弃若敝履。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希望员工拼搏、对工作投入无可厚非。上述的两条,我还能努力理解,并能体谅到发这封邮件那一刻,老板满怀着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好的急迫,对员工下了最后的通牒,就在这条新闻之前,京东刚刚取消了快递员的基础工资,明摆着多劳多得,不劳就不得的姿态。

只是这最后一条,“性价比低的人”让人匪夷所思。我试图去理解什么是“性价比”,这个词更像是在描述一件物品,把人完全当作工厂里的螺丝钉,而非有血有肉的员工。粗暴地说,就是多干活,少拿工资,只拉磨而不吃草的员工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这跟人性又是相悖的。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近日,一个新词“996.ICU”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在某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有人发起了“996.ICU”的项目,以抵制某些公司实行的“996”工作制

关于什么是工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定义是——“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工人的劳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云也用它来定义工资,他在湖畔大学讲课时说,“工资就是我买下了你的时间,买下了你的才华。什么是奖金,就是我买下的东西你比我想的还好,我得奖励你。但奖金不是福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段话就让我们容易接受多了。

历史风起云涌,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在浮光掠影中留下,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在我心中苹果公司不可厚非地名列榜首。我特意查了一下苹果公司对人才管理策略:

1、不计成本追求出色的人(乔布斯法则);

2、研发和设计团队精简,减缓研发和设计人员团队增长速度;

3、配套内部配套服务人员团队增长速度变快(HR、财务、行政等人员);

4、工作已超过5到10年的员工总数大于5年以内的新员工总数;

5、不挑剔学历条件,对有一技之长特别有兴趣,相对更看重长板不看重短板;

6、人才要求专才,不提倡多才,提倡工作专业深度。

我想后面几条的职场精神,更接近一种匠人的状态,需要的是在专业领域深耕。

我还体会出,选择一家与自己价值观匹配的公司也很重要。即便是一个公司可以提供很高的职位和薪水,如果价值观不同,也会很痛苦。公司也不能一味强调员工的效率,而忘记了每个个体都是具有情感的,是复杂的,是综合的。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前几天,我遇见一个从出版社刚刚辞职的朋友,他说自己是真心热爱出版行业,做出一本书的成就感比赚很多钱强。我问他那为什么还要辞职?他说,因为工作没有自主权。大到书的选题,小到一张配图,老板都要亲自控制,自己很多想法不能实现。我的这位朋友并非没有事业心的人,也并非不能吃苦耐劳的人,可是他的工作满足感必须要通过自己一定的创作力来实现。

我常常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刚毕业的时候工作,我们一定是满怀理想,且希望能通过工作来养活自己,养活自己和实现理想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马斯洛需求理论

工作除了生理需求不能满足以为,对其他几点都可行之有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都不愿意白白回家,哪怕不给钱,也愿意去上班。

在工作中可以通过领取工资获得安全感,也可以在团队中获得社交,可以跟从和共同目标的人共事得到精神满足,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经验获得尊重,还能体会作为一个人创造带来的快乐。

我并不觉得工作本身是违背人性的,人类天性喜欢享乐,喜欢舒服的状态,但天天闲着晒太阳是很难获得快乐的。有时候无所事事,其实是很痛苦的。人类的天性是喜欢表现自己,在创造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才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赞美。人类也都有活动欲和创造欲,驱使自己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工作还让人独立,不用依附于原生家庭,还具备了抗风险的能力。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工作真的有意义吗?很多人抱怨工作无聊,只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工作个几年之后,很多人变得很麻木,往返于家和公司之间,最后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庸俗的中产阶级,所有的激情在于办公室斗争和虚荣心作祟下的攀比。这种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之所以无论就是因为不能获得上面我们说的那种满足感。我看到有人说,“工作当然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是上班。”

我不想夸大工作的伟大。一种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我们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精神愉悦的工作中获得金钱的回报。但世上大多数平凡人该明白,只要活着就不可能事事顺心,只要是工作就不可能既轻松又高薪。

我们工作,是付出了时间与劳动力,要把工作做好,更是要投入热情,要抱有理想主义,还要持之以恒。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外,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自己吗?

我们很多深入的东西不是通过工作学到的吗成长从来就不是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发生,就我个人而言,成长最快的时候发生在学习和工作,在做事中去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改变,从而获得愉悦。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工作的范畴很大,并不是只有坐在办公室上班才叫工作,劳作的人,在家SOHO的人,做田野调查的人,坐在咖啡馆写文案的人,都可以是工作。很多工作本身是有意思的,没有意思的是那些并不怀有热望的人。

也有很多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可能这种做法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我需要从生活中获取一些工作的灵感,也需要在工作中体会活着的意义。工作提供给人生活的仪式感,为了工作,我愿意准备一套合适的服装,愿意出门前涂上口红,愿意把自信和勇气传递给合作伙伴,我享受工作带来的一切对生活的热情。

我之所以不想本看成一个“性价比高”的人,是因为我不想如此被粗暴地对待,就像我从未粗暴地对待工作。就算“性价比高”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褒义,但我无法接受一种“被奴役”的工作状态。我相信好的企业文化是将个人和公司的利益放在一条战线上,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热播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最让人触动的不是“社畜”的真实状态,而是那句“不要认输,自由地活着吧”

我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选择一份事业去付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是庄重的,也是幸福的。我不想把工作看成是一份枯燥的任务,不想把它只是当做交换金钱的途径,工作明明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内容,帮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也了解自己。

如果我要去工作,就要去给予,去挑战,去拥抱,去热爱。

我们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所谓“性价比高”的人,我们工作,是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懂得愉悦自己的人。

你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我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性价比高的人

感谢你为我点了“在看”<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