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怀念戴厚英

《送》是安徽作家戴厚英的一篇散文,比较长,写的是送惟一的女儿去美国留学之后的所思所想。用作者自己的话说,《送》是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

我对作者并不陌生。1985年上大学四年级的我听过她的报告。记不清报告的全部内容了,只记得报告是在新建的学术报告厅进行的,听众还不少。戴厚英声音很洪亮,说话富有激情。她讲到了文化大革命,讲到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敢讲敢说被称为“小钢炮”。她甚至还讲到了大学生不应该成为“螺丝钉”,而应该成为会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她一直在抽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抽烟的样子原来也可以很潇洒。

见到她本人之前,我已经读过她那本引起很大争议甚至遭到《文汇报》严厉批评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小说内容不错,叙事角度比较新颖(至少在我读过的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她的叙述方法很独特)。文字算不上华丽,只能算朴素平实,也缺少幽默。但这一切并没妨碍我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

后来看了她的散文,感觉同样的平实,平实得象她曾经生活过的淮北平原,没有遮挡。然而,我却有耐心读她的文章。其原因,我想,应该归功于她字里行间萦绕的对人生和对人世间的思考。从她的文字能感觉出她是个非常善良并且非常有头脑的人。同时也能感觉出她对家乡,对父母,对亲人的真真切切的爱。此外,从她的文字还能感觉出她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不过,戴厚英让我难以忘怀的不是她的口才,也不是她的文字,而是,她的经历。

年轻时她也象我们一样恋爱过,其恋爱对象是个诗人,名叫闻捷。但与我们的恋爱不同,他们的恋爱遭遇了政治的迫害,闻捷最终因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戴厚英此后也组建过家庭,在安徽芜湖,并且孕育了一个女儿。但不幸的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面对了家庭解体。她努力过,一个月四次由上海到芜湖两地奔波。甚至,为了保住这个家,她准备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根据她自己留下的文字,在镜湖边的一间小屋里,当夜晚听着屋外传来凄厉的狗叫,她曾绝望到了极点。但家最终还是解体了。她输得精疲力竭而又无可奈何。

戴厚英老家是安徽阜阳。离开安徽后她一直挂念着家乡,挂念着家乡的亲朋好友。在上海大学工作期间,她常会利用寒暑假回老家探亲。但在来来回回的火车上,她这个上海大学的教授,却常常与满身汗味的普通人挤在一起,甚至她还有过坐火车过道的经历(在那个年月,火车速度比较慢,买卧铺也不象现在这么方便,一路的委屈可想而知)。

在散文《送》里,戴厚英表示,送走了相依为命的女儿也就送走了自己的前半生,送走了纠缠着前半生的怨恨,从此,她要开始新生活了。

同样是在《送》里,她还引用了女儿的话。女儿在告别的时候跟她说她并不显老,不应该太寂寞了自己,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人应该重新组织一下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的快乐。

显然,戴厚英想借《送》结束前半生,开始后半生。她是满怀着希望写《送》的。

然而……

然而,就在戴厚英卸去大半生的悲苦,准备一场全新的生活时,坎坷了一辈子的戴厚英,竟然被人杀害了!而且,杀害她的人竟然来自她一直热爱的那块土地,而且这个人接受过她无私的帮助!杀害她的原因仅仅是错误地认为她有钱,翻抽屉的时候被买菜回家的戴厚英发现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戴厚英的代表作《人啊人》。在《人啊人》中她对个别光彩夺目的“党委书记”进行了曝光,但她肯定没有想到的是,居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随着社会的巨变失去了淳朴的天性,甚至已经堕落到了为了钱财可以提刀砍人的地步。然而,她经历了,并且再也没有站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