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农夫也疯狂


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农村确实存在这样的说法,一丧三年紧有一定的地域性,一婚穷十年,是对现如今农村结婚成本高的一种客观评价。这里的三和十都是虚数,泛指多,十大于三,后者所花的钱远大于前者。

一丧三年紧

这句话的意思,农村人家里办一次丧事,需要花大量的钱,办完后未来三年生活都会比较紧张,比较拮据。我们来看看,办一个丧事,花钱的大头在哪。

农村这些年办丧事,讲排场,不管生前老人怎么样,这死后后人就是在穷,面子不能折了,场面一定要够大,所以互相之间会有些攀比。

首先体现在烟花炮仗,接客、迎客、出殡下葬等等过程,这烟花炮仗放的就没听过,放的越是高档,排场越气派,放的时间越久,就越热闹,主家就越有面子,所以有的农村地区,办丧事这烟花炮仗就不计成本的放,就是普通人家也得五六千。

唢呐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老百姓婚丧嫁娶等比较正式和隆重的场合都会用到,丧事上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越多越热闹,以前吹唢呐一班人马就足够了,到今天,三五班不算多,还得要有洋乐,热闹是热闹了,一班人现在农村正常价格1500还不算打红包的,你要请五班人马,算算就到了7500了。

农村办丧事还有守夜的习俗,以前大家都是等着到点散发一些瓜子糖果,这叫“闹山”茶,如今瓜子糖果依然不能少,等待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表演,有唱歌的、跳舞的、二人转的等等,这些也要不少钱。

最后,办丧事还要大摆酒席,通常得吃两餐正餐(必须要十大碗),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架不住村里周边来的人多,三五十桌,一桌的成本按400块算,两餐至少也得两万五,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

烟花炮仗5000、唢呐乐队7500、各种表演3000、两个正餐酒席25000,还有给老人置办的棺材寿衣4000,这一算下来,没有个三五万难拿下来,对于农村人来说,办丧事又不是能预定时间,突然拿出三五万,这不就是一丧紧三年吗?当然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以上仅代表农人所在的农村地区。

一婚穷十年

现在农村人结婚成本高,不过穷十年有些夸张了,用村里人的话说,这个时代,好搞吃了,不像以前做工难赚钱,但极个别情况,结婚确实开支特别大,咱来看看普通人结个婚得要多少钱。

大头应该是结婚的硬性条件:要车要房,起码要有房子,还有就是彩礼钱,这三样算起来,没有几十万难拿下来,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些钱可能是一家人长期以来的积蓄,从这个角度来说,穷十年都少了,有的人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

但农村很多人还是不要车不要房的,这又得花多少钱才能结婚呢?婚宴的正餐如果是去酒店办就是一餐,如果在老家办就是两餐,按15桌来算,大概需要15*800(农村办便宜但要两餐)=12000,婚车、新娘妆、婚纱算起来估计要个1000,这就13000

不要房不要车的,彩礼肯定要过,我们这10万以内,当然彩礼各地不同,在咱们广西,过的彩礼大多都是给小两口的,多少都是自己小孩的,所以估计很多人羡慕。

综合来看,普通人结婚,准备个10万,基本上就不成问题,当然一些特例并不代表大众,就不算在里面。10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穷十年说不上,但未来几年拮据的生活肯定是有的。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就是对目前农村几样花钱较多的大事的一个总结,很有道理。


农人解说


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对我们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参加红白喜事一定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了。记得小时候听家里人说过“宁可借人停丧,不可让人成双”,意思是说,一些人家庭经济比较贫苦,很有可能办丧事和喜事也办不起来,所以就会借邻居朋友家的房子来举办。当然,现在很多人经济条件都已经好了很多了,依靠借钱办红白喜事的人已经着实不多了,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举办红白喜事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如果是白事的话,那举办一次,很有可能家里三年都经济拮据,如果是喜事的话,那很有可能家里会贫穷十年。这句俗语到现在看来依然非常的有道理,它用很浅显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家庭经济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

虽然人们的经济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了,但像红白喜事这么大的事,需要花费很多钱财,所以自然少不了要拮据一段时间了。丧事现在看来一切从简,如果是火葬的话,更不用花多少钱了,但是喜事则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财,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男多女少,很多人都娶不起媳妇,导致了彩礼飙升,有些地方甚至要二十多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天价,所以娶个媳妇,很多家庭可能十年时间都缓不过来。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这句俗语也是很有道理的,它客观阐述了一些经济贫困的家庭面对一些大额开销的时候遇到的窘境,也告诉我们对于红白喜事的一些不合理风俗要尽早改善,不然很有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老农民说事


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一进了腊月,农村的红白事便多了起来,不管是对于主家还是对于随礼的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村老人们还会用“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的说法来形容红白事对农村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真的是这样吗?

一丧三年紧

农村老人常把“死不起”挂在嘴边,我爷爷就是众多老人中的一个,虽然现在农村人的日子比以前富裕很多,但是每年的花销也越来越多,我家就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不愁吃穿,尽管这样爷爷还一直担心他们死后要花很多的钱。现在农村攀比风很强,老人们去世后都会将丧礼办的风风光光,基本一个丧礼下来最少要四五万,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一年攒上2万块钱就很难,四五万基本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攒下来。

一婚穷十年

相比较丧礼,在农村办一场婚礼远远要超过丧礼上的花销。在我们这里,一般有儿子的家庭没有50万来万根本娶不了媳妇,彩礼十几万,盖房子三十来万,还不算买车的钱,再加上农村的婚礼要好几天才结束,这每天都是用人民币来供大家吃喝。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50万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很多人在儿子结婚时都会拉饥荒,在儿子结婚后省吃俭用还饥荒,这已经成为农村普通家庭的常态。所以用一婚穷十年形容现在农村的婚礼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现在村子里禁止红白喜事禁止大办,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攀比的心,尤其是在丧礼上,如果办的是寒寒酸酸,就会被人在背后说不孝顺,所以很多人大办丧礼也是无奈之举。结婚也是这样,没有好房子没有彩礼想结婚,实在是太难,所以人们一边吐槽着天价彩礼,一边准备着儿子结婚要用的天价彩礼。

你们那里有没有“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的说法呢?欢迎回复讨论。


小马话三农


这个说法其实折射的是当前农村对于喜丧事大操大办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一种互相盲目攀比的心理。

一婚穷十年

娶媳妇讲排场,打脸充胖子娶媳妇,讲排场,从古至今一成不变。只有变本加厉,没有低调行事。

大户人家讲究彩礼。小户人家讲究酒席排场。

结婚大鱼大肉是少不了的。但是食材要求是最好的。在闽南地区的泉州,他们的酒席,一条鱼就要七百多。我吃过这种酒席,朋友家也是农村家庭,并不是太富裕,一桌下来4000块左右。


鲍鱼、大闸蟹都是必须要有的菜品。场面特别大,一场下来要摆上100多桌。朋友偷偷告诉我,这样办一场婚礼下来,家里要负债40万左右。我当时就在想了,如果能够改变这种恶俗那该多好啊,40万的负债(如果再算上如今很多地区动辄六位数的彩礼),只为一场婚礼,那结婚后小夫妻两的压力该有多大!

一丧三年紧

以鲁西南为例,一般有人去世的话,大概得花费近10万元:柏木棺材1.4万元,招待亲朋好友酒席140多桌,加上烟酒约6.5万元,其它如请吹打手、纸罩、祭品等,花费约2万元。



当然也多多少少能收回来点礼金,但是在农村随礼的数目都很少,上述的花费基本上都是要花出去的。这个时候还是“孝顺”两个字在作祟,当子女的要是不大操大办,不大范围招待亲朋好友,那就是不孝顺,如果偷偷摸摸把去世的老人给火化或埋了,那些父老乡亲会戳你的脊梁骨,风言风语也会让你在村里无法立足。

巨大的花费已成为逝者家属沉重的负担,鲁西南多属于贫困县,以农业为主,鲜有像样的工业,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为生,一旦家里有老人去世,几年辛苦打工挣的钱就打了水漂。有些家庭困难的就只能借钱、从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事办完了,但至少好几年缓不过来。

所以,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讲面子比排场惹的祸。小俩口结婚是过自己的日子,其实只要自己俩人过的幸福,何必太讲究彩礼和婚礼。至于丧礼花费巨大,为什么不在老人在世时多孝顺一点?孝顺不是一场有排面的丧礼,而是平时照顾老人的点点滴滴。


胡尔力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这确实是很多农村的陋习形成的,也是农村人心中不得不说的痛点,并且呈现出越是穷、越是偏远的地区越严重的现象。

1、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是有根里的原因的。

我家是河北农村的,我媳妇是陕南农村的,两个地方风气虽然不同,但一个处在穷地方,一个处在偏远地区,在婚嫁丧事这些上面都存在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的现实。

我们村长期形成的观念是“把老人安稳送走,看孩子顺利结婚”是很多农人一生的追求,我爸妈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看你顺利结婚,我们一辈子的任务才算是完成了”。所以这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是有原因的。

越是太把儿女结婚,老人逝去看得重,越是容易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求经济允许,只求一时风光。

2、一婚穷十年。

拿我老家来说,前些年结婚彩礼流行“万紫千红一片绿”(1万张5元钞票,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50元的钞票),简单来说光这“万紫千红”就已经高达15万元,而"一片绿"新郎看着给,这一来一回,除去必须买的“三金”,加上宴请宾客的花销,以及房屋装修的费用,少说没有30万也下不来。

有些女方家里要求在城里买房,宴席必须够豪的,那花销就更大了。

我对象家在陕南偏远山区,据说那里当上门女婿都要给女方10万元彩礼的,偶然听她父亲说等我们结婚的时候,他闺女的“添箱”礼要大办,少说也能收回来礼金40万元,可见他们那里随礼都是攀比成风的,随礼拿出500都不好意思出手。

而这种攀比,在婚车上都是不断往高端车靠拢,在烟酒上都有讲究,以前办喜事,散钻石烟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没有中华都不好意思散烟。

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婚礼,穷十年算是保守的了。

目前我们邯郸农村已经开始整治这些不良风气,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已经开始必有善终。

3、一丧三年紧。

丧礼同样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普遍希望老人走后能够风风光光,作为儿女生前没能让老人享福,死后便希望老人能走得安心,这本是对老人缅怀的一种敬意,到现在却也变味了,家家比着办丧事。

“不管生前孝不孝,死后风光走一程”就是现在大多数农村人办丧礼的目标。

你家丧葬前晚放烟花200桶,我家就要放500桶;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要跳歌舞。所以这些年我们就看到丧葬上大跳艳舞的有,连唱3天大戏的有,甚至连烧的丧葬用品(纸钱、纸房子、纸车等)都要选择好的,大的,多的。

虽然丧葬花销不像婚嫁花销那么大,但也让农村人苦不堪言,一丧三年紧,确实也是事实。

所以农村的俗语“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人们结合农村实际总结出来的俗语,也是农村现状的体现。

对于这种农村陋习,我认为必须重视,这不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


李阿冰


农村的生活是比以前好得多了,可农民只要遇到了丧事和孩子结婚这两件大事,再好的日子就不能再滋润了。也难怪农村有“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的说法。这意思是啥?有道理吗?

一丧三年紧。

这里的“丧”不用说是白事。除极少数或是出了意外,其余的都是因病医治无效而去世的。说起来得病,看不起病才是主要的。农民风里来雨里去,又没多余的钱每年去医院做个体检,待身体支撑不住了,上趟医院。才发现病身缠身,小病早已拖成了大病。医来治去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而医药费已经花了很多。虽有“新农合”,但报销“门槛”高,报销比例有限,还是“因病致贫”;再说,逝去亲人按农村的习俗,又得操办丧事,丧礼等等又多出了一项大的开支。这样以来,完全超出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得不借、不贷。如果全家人齐心协力挣钱还债至少也得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一婚穷十年

在农村一提起给儿子娶媳妇,没有谁不头疼的。我们这里彩礼钱18万起步,有的还超过 20万,还有“三金”、自建的婚房还得装修,家具电器几大件必不可少,婚宴、婚礼也得有个样子,这样以来,即使再普通的农民家庭少说都在30多万了。要小车、要城里楼房的,却是家境很不好,女方以钱要挟的,为了不是儿子打了光棍又不得不娶的贫困人家。

农村本身“男多女少”,又有不少的女孩出门打工而外嫁,还有攀比之风的盛行等原因,天价彩礼相当普遍。只要为儿子娶了媳妇的农民家庭,谁家不欠下一屁股的外债?没有十年怎么还得清?



不难看出,“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说得很有道理。揭示了农村的丧事、婚事是导致农民经济不宽裕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过,各地已经出台了限制大操大办酒席的规定,还对彩礼做出了限额。相信一定能起到扼制的作用。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以前古人有人生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火烛夜,金榜题名时。现在农村里有两件人生大事:喜事和白事。农村人对这两件事是非常看重的,所以也就讲究办事的排场,越大越好,为此需要花费不少金钱。有两句俗语“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说的就是这个,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一丧三年紧”就是说办一场白事,三年的生活都要拮据地度过。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农村人给老人办白事的重视,他们可以花费三年的收入来好好操办,说明了他很有孝心,很希望自己的亲人可以风光的走。这种情况在农村也是常见的,有的人在老人生前对他们并不孝顺,但在给老人办白事时却大操大办,表现的很孝顺,其实就是要面子,与其这样,还不如早一点对老人孝顺一些。

“一婚十年穷”这句意思就更直白了,说的是给孩子办一场婚事,一家子十年都要受穷。

我觉得这句有点夸张吧,但是也很现实。除了农村高价彩礼之外,农民办喜事也确实是讲究排场的。他们往往会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来庆祝,说到底也还是一个面子问题。我觉得只要结婚后,孩子们可以幸福地生活就好,婚礼不需要办的太奢华,假如日后两口子生活的不好,到了离婚的地步不也是特别尴尬吗?

所以,“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这种办事风格是不值得提倡的,希望我们可以追求实干的作风,把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在当代提倡节俭的风气下,好好地做好每一件事,追求高质量的有品质的生活,大家说,对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小李说农事


农村红白喜事花费越来越多,死不起娶不起是农村两大难题。

农村老人死不起。

有句话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可是人老了,指望是没有希望的。

农民辛苦一生,老了把所有积绪都花费在儿女身上,没有退体年龄,没有退休金养老。儿女打工都去了城市,种地养老也是最无奈的事情。

活着没人。死了一群!薄养厚

葬,所谓一孝三年苦。也就是一丧三年穷。

男女比例失调,说个媳妇不空易,彩礼,楼房,小车,倾其所有,十年还不完欠款的农民家庭多了去了,一婚穷+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离城市更远些的农村,这种花钱买穷的大戏是越演越难收场了。


开心151933790


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说的是农村两件大事。

农村长大的人都明白,在农村最大的事就是婚丧嫁娶了。

人一辈子,谁都要经历这两件事,谁也得送走死人,谁也得经历娶媳妇。

那么,一丧三年紧和一娶穷十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其实是两件事,首先咱们来说一丧三年紧。

农村老人去世后,孩子要为老人举办丧礼,如果不举办,是会被人耻笑的。

本来这是挺正常的事,老人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去世后总不能不声不响吧?

丧礼不是迷信,也不是落后,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仪式。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丧礼变了,从以前的沉痛哀悼老人,变成了互相攀比和炫耀。

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反正农村丧礼现在是越办越大,有钱的这样办当然无所谓,没钱的也硬撑着去大办,为了一个去世的老人,弄得家里活着的人几年不好过。

其实,老人如果知道,他会同意吗?他们勤俭了一辈子,死后让孩子拉下饥荒,他们知道也会难过的。

话再说回来,说是办的老人丧礼,其实挣的是活人面子,孝顺不是这样表现的,死后给老人唱半年大戏,不如在老人活着时多关心他们一下。

再说一娶穷十年这句话。自古以来,娶媳妇都是件难事,人家养个大闺女,养了二十年了,突然就成你的了,当然得有点补偿,这就是所谓的彩礼。

彩礼自古就有,无可厚非。但现在这个彩礼钱明显的是在向畸形发展,越来越多,相对应的是什么呢?离婚率也慢慢高了起来。

彩礼这个东西,各地都不相同,我们这边是138888到148888,有的丈母娘通情达理,要彩礼只是为了给闺女加道保险,会在闺女出嫁那一天当陪嫁给送回去。越是这样的,越是很少生气。

而有的就真是为了钱,陪送不存在的,钱只恨要的少,越是这样的,嫁过去也是经常生气。这事情很明显,男方家为了娶媳妇拉下饥荒了,要几年翻不过来身,什么要穷急?越是没钱就越是生气。

可是,生气就有钱了吗?当然不会,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说穷十年有点夸张,几年之内翻不过身倒是真的。

希望能帮到你。


乡村黑嫂


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看到这个题目,着实让已经年过半百的人深有感触,因为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开始经历老人的离世,开始操办儿女的婚事。农村说法“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的确是用一句话说出了现在农村遇到这样的大事,所要经受的经济上的考验。


先说一下“一丧三年紧”。家里亲人去世后,按照农村的习俗,从报丧发殡开始,到连续要烧的七个七,再到烧一年、二年和三年,每个要烧的祭日,都会花费一定的钱财。尤其是一些大的祭日,如一七、三七、五七、一年、三年,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祭奠,丧家则必须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宾客,一桌少则三百五百,多则千八百的,再加上农村的亲戚比较多,这三年下来,没有个三万两万的是办不完的。再说农民每年收入能攒下的钱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家里有人去世了,不仅仅要紧把三年,甚至是五年。这里的三年只是个概数。


再来说一下“一婚穷十年”。在农村早就有“盖栋房子拔层皮,张个媳妇穷十年”的说法。这里给大家算一笔儿子结婚的帐单。从儿子认亲到订亲,再到结婚,认亲要把女方家的七大姑姑八大姨姨都要请到,坐席要花个三千五千的;订亲时除了请客,还要给订亲钱,一般是三万六千八或六万八千八,同时还得给女方买上许多东西,总共又得几万了;还没有到结婚,平时过年过节,到岳夫家还得花不少的钱;真到结婚时,请客、婚庆、车队等,这一天恐怕也要花个十万八万的。有不少家庭还得给孩子在城里买上楼房,又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你说农民要攒多少年才能够儿子结婚的,恐怕不是穷十年的事,而是穷一辈子了吧。


新社会应该提倡新风尚,丧事、喜事都应该简单化,这样对家里人、年轻人未来日子才没有压力,不能风光一时,紧巴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