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師職稱晉升“擁堵”需疏堵結合

今年35歲的謝敏是山東省一所省級重點高中的政治課老師。儘管她已工作13年、教學成績優異,但在職稱上仍是初級教師。謝敏入職前正逢她所在的學校擴招。連續幾年,學校招了很多年輕教師,但每年評職稱的名額非常少。別說高級職稱,僅是中級職稱的評審,謝敏前面就排了太多人。而像謝敏這樣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難,並非個例。採訪中,多位中小學教師向記者表示,因為指標有限、正高職稱評審標準過高等問題導致的評職稱難,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應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職稱評審方案。(工人日報4月9日)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天底下最讓人尊重的職業。然而尷尬的現實是,當廣大基層中小學的教師在辛苦教書育人的同時,卻也因在職稱的晉升與評定方面出現日常“擁堵”等而煩惱不斷。教師職稱晉升常年“擁堵”,極有可能帶來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暗箱評審腐敗、教改導向偏差、傷害社會公平等負面問題,不能不引起重視。

問題是,教師職稱評審晉升等為什麼會出現常年“擁堵”呢?對此,有中小學教師其實說的一針見血,一是供給不足,指標少。時下在不少地方,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指標的設定不盡合理,簡單的以在職教師人數、學校給予,而不是按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能力設置,使得一些師資力量優秀、教師扎堆的學校,教師往往排隊多年也評不上應得的職稱。

二是職稱評定條件不盡合理,使得一些評定指標表面上有,但實際卻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廢指標。比如正高職稱,在一些地方需要在“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或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省級以上優秀教師或學術帶頭人,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三等獎以上,主持並完成省級以上的教研課題一項,參加省市級以上教研比賽獲得省級二等獎以上……”等條件中滿足2項,才具備評審資格。這些畸高的條件,一方面難以取得,另一方要取得花費精力太大幾乎不可能,這樣就使得這些正高評選指標“可望不可及”而歸於作廢。

除此之外,筆者以為,造成目前中小學教師非常在意職稱,進而職稱評定需求大、常年“擁堵”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小學教師職稱上被賦予或附帶了過多的利益——目前,全國各地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等待遇很大程度上還是與職稱直接掛鉤,其在決定教師工資高低的問題上,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此,在缺乏其他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職稱成為獲得工資等收入的主要條件,廣大教師當然對此非常重視,評等晉升的需求和慾望當然就非常高,並且會連綿持續,教師職稱評等定級常年“擁堵”,也就不難理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要顧好這一本,提升教師教育獲得感無疑是一個基礎中的基礎。要想破解目前中小學教師職稱晉升面臨的常年“擁堵”等難題,就要對症下藥治病糾根,在平衡職稱的有效供需上下功夫,疏堵結合有效作為。

一方面,要優化調整教師職稱指標分配原則,在充分考慮地域(城鄉)、學校等因素的基礎上,還是要回歸教育能力和實際貢獻這一最基本的因素考量上;另一方面,則是有關方面要更多站在基層一線教師的視角,對一些職稱評審條件進行科學優化,從而使得有關職稱指標成為教師可以獲得的指標,而不是“望梅止渴”的實際虛指標。

更關鍵的是,要繼續深化教師工資待遇構成的改革力度,在總體上不斷提升教師待遇水平不低於公務員等基礎上,要切實解決附著在教師職稱上的過多工資額度考量等,讓教師職稱同待遇脫鉤,起碼逐步減小掛鉤程度,讓教師工資切實迴歸“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等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分配道路上。關於這一點,此前包括人大代表、民主黨派等都有提及和呼籲,期待有關方面對此高度重視,並落實在日常優化完善的行動中。

來源|蒲公英網|餘明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