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 全球已經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經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就有51個國家設立了138所孔子學院和135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不僅有助於“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中華文化的傳播,增進沿線各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文化認知的基礎,也有利於釐清外界對“一帶一路”的一些誤讀。“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沿線各國共同構建的利益共同體,是一個雙向瞭解互動的過程。就孔子學院的意義而言,其不僅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孔子學院的共性問題,也是世界範圍內孔子學院的共性問題,故一併論述。

意義只有相對於關聯主體才能形成,是關聯主體通過實踐,從對象中解讀,且和自身的生活關聯起來,作用並獲益於自身生活的過程。孔子學院的意義在於:中國語言文化,通過教學活動,與146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習主體發生關聯,作用並最終由學習主體獲益的過程。孔子學院的意義不是中方單向傳播的產物,而是對象國學習主體積極參與、主動解讀、自主關聯,並最終落腳到自我受益的結果。去除了對象國學習主體的學習能動性和受益過程的積極關聯性,就談不上孔子學院的意義。

截至2017年底 全球已經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方是資源提供方,而不是直接的意義受益方。孔子學院通過教學活動,以漢語教師,特別是大量海外漢語教師志願者,參與了孔子學院意義的建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漢語教師志願者是學習對象的意義建構夥伴,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由於作為意義建構夥伴的漢語教師志願者的出現,孔子學院傳播的中國語言文化才獲得和學習者連接的機會。但是,在連接中國語言文化和自身生活的過程中,孔子學院的學習者是根本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孔子學院單向傳播可以造成意義的實現,這種假設是主觀臆測。意義的實現在於對象國學習者。意義的生長,在於對象國學習者將孔子學院的學習經驗向自身生活進一步關聯和延伸。意義的延伸在於:即使在學習任務結束後,仍能使這樣的學習經驗繼續延伸到其他社會場域,和自己的生活發生長久的關聯。

就孔子學院的意義體系而言,包括文化觀念意義、教育意義、生活意義、社會意義等多種類型,但無論哪種類型的意義,都是實踐的產物,都是在漢語教師志願者陪伴和幫助下,對象國青少年連接、實踐、體悟、生髮、延伸的意義。孔子學院的意義不在孔院自身,而在學習對象的連接之處。孔子學院不是意義的收穫者,而是意義的促成者。既然如此,那麼何以孔子學院投入巨大資金,去促成而非收穫各種屬於他人的意義呢?這是圍繞孔子學院發生的諸多爭論之處。孔子學院既然設立在外國,那麼孔子學院的出發點本身就是一種以形成國際意義狀態為使命的事業。對於這種事業合理性的理解,不能從一國自身的得失來立論。不是中國通過全球設立孔子學院獲得直接的意義回饋,而是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的貢獻。

在孔子學院意義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全球146個國家(地區)的青少年,因孔子學院的存在,因參與到孔子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化教學活動,因和同輩中國青年(海外漢語教師志願者)發生日常性的文化和語言關聯,而產生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因孔子學院的意義而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覺悟,以及和中國的連接,並且這種連接依託於實踐,產生於對象國學習者的能動解釋和積極關聯。這可能就是孔子學院的最大收穫。

圍繞孔子學院,國際上確實出現了一些爭論。但是,這些爭論偏離了孔子學院的實踐過程,忽視了孔子學院語言文化學習者的能動性,忽視了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意義實踐過程。

對於孔子學院可以作出各種各樣的評價,但無論哪種評價都不能以無視行動效果的主觀臆測為出發點,而應當根據客觀事實,從孔子學院產生的實際效果來進行判斷。這個道理是國際社會評價孔子學院首先需要知曉的。需要認識到,孔子學院行動的效果在於對象國學習者建構並收穫的意義,而且這種意義又是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這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參與的,而且也是全球各國參與的,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建構形成的。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原標題:自主關聯與延伸——孔子學院的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