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饶平县中段村:风光绮丽 人文独特

中段村靠近福建省边缘, 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西部, 距镇政府约6公里, 与坪溪镇和新安林场相接, 以前属于西四乡中段保。全村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全村218户860人。村民主要姓杨,以种植水稻、茶叶、乌榄、青梅和荔枝为主。钱坪线从村前通过,交通极其方便。中段村原名金缎。明朝中页, 大榕杨敬榕的三儿子定居于大榕和荆山的中点(即中段),开基创业。后在大榕溪边建小圩经营生意, 因水浸而迁于浸水祠开店, 做面食、凉果等营生。因生意兴隆,遂把金缎改名金段。二战时期改名中段,沿用至今。中段村历史悠久,拥有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潮汕围屋,以独特的人文优势,占据着浮滨周边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高点。

风光独好

中段村依山傍水,村中代表性民居有登瀛楼和竹松楼。登瀛楼,始建于清代初期,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方形楼寨,楼内共有房间38间,2层,外围周长171米;竹松楼,始建于清代初期,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为圆形楼寨,楼内共有房间26间,2层,外围周长117米。两楼均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主要宗祠为毅正祖祠,该祠始建于明朝末期,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为中段村世代杨氏宗亲祭祀的场所。村里古树成林,尤其是龙眼树,只要爬上一棵,就可以在众树上相互攀爬,令人惊奇。其中还有一棵芒果树,据传有四百年树龄,伞盖五六分地,丰收时可采摘芒果五六千斤以上。几年前受白蚁蚕食, 奄奄一息, 后来经白蚁防治专家治愈, 老树发新枝,绽放第二春。

峥嵘岁月

中段村还有着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岁月。1941年至1947年,中共大埔县百侯区委派出地下党员杨卓享、杨克利等五人,隐蔽在当地的“追远小学”任教。任教期间,他们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又暗中在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毅正祠和榕树下,是他们经常集会和碰头的地方。1948年7月,中共潮澄饶武工委领导下的韩支11团第5中队随队民运组陈剑青、张桐萱等开始进入该村开展革命活动。8月,十二武工队成立后,组建二十多人民兵队,配合武工队摧毁乡公所。10月,中共饶中区委成立农会,带领群众开展抗三征、斗地主、退租退押的斗争。1949年,农会和民兵在武工队领导下,于夜间多次袭击敌营,并散发传单,扰得敌人惶惶不安,不得不撤走。12月,在解放浮山战斗中,中段村农会和民兵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段村作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尽快改变中段村面貌,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软硬两手抓”,一方面从挖掘文化底蕴、提高人口素质入手,邀请媒体拍摄中段村宣传片,为中段村的招商引资做宣传。同时,通过乡贤邀请摄影家到中段村举办古村落文化摄影展,为文化扶贫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抓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启动村巷道改建项目,将村内7条总长约300米的泥土路、碎石巷道进行硬底化建设,同时帮农户修缮饮用水管。此外,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设置了体育器材,丰富老年儿童的文体生活。村里的中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民以种植茶叶和果木为主要收入,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劳动技能较差,村民普遍收入较低。要增加农民收入,重头戏就是充分发展茶叶生产,该村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联系县、镇有关部门进行茶叶种植技术培训,为贫困户购置茶叶加工机械设备,使农户降低茶叶加工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探索成立村集体茶叶加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以村集体管理,扶贫户参股入股等方式,为村集体及贫困户增加收入。为进一步发掘中段村传统茶叶文化,下阶段,中段村将以“白叶香茶,和美中段”为主题, 精心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让美丽中段村更具文化底蕴, 更有发展活力。 (潮州市扶贫办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