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弘暫逆案是怎麼回事?

宋安之


眾所周知,“九子奪嫡”之結果是皇四子胤禛勝出,成功繼承了皇位。胤禛繼位之後,特地將年號定位“雍正”,以表示自己成為皇帝是老皇帝之旨意,是通過正常途徑繼承皇帝位,並非如一些人訛傳那般,自己的皇位是通過歪門邪道,甚至是不法途徑而獲得。不知道,雍正皇帝這麼用心良苦地為自己正身,是不是反而起到了矯枉過正一般的副作用?

圖1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也許正是有了太多的質疑之聲,讓雍正皇帝對曾經皇位競爭對手的兄弟們,是格外地痛恨,所以這些人,尤其是個別骨幹分子都沒有好下場。

老八胤禩,被冠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削除宗籍,更名阿其那(滿語音譯,一說是“狗”之意),在獄所囚禁嘔血而死。老十四胤禵,這是雍正皇帝一母所出的弟弟,因皇太后一再求情,才從寬發落,以守皇陵之名義將其囚禁。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對其政治生命之打擊較之“八爺黨”其他成員絲毫不弱。

就連雍正皇帝的三哥胤祉,之前支持過太子胤礽,後來因為雍正皇帝如此優待老十三胤祥,表現出些許不滿,結果也被罷了親王爵位。至於,那位廢太子胤礽,因在其父康熙時期就被圈禁,到了雍正朝他就更不可能有見到天日之時,雍正二年病逝在囚所。在雍正皇帝看來,死去了的胤礽確實沒了什麼威脅,就順水推舟,美化一下自己手足情深之形象,追封了這位前太子為和碩理親王,而且格外開恩准許胤礽的兒子弘晳承襲了理郡王爵位,雍正八年,又晉封親王,因而弘晳成為雍正皇帝子侄輩第一位獲封親王爵位之人。

圖2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1725年)

對於這難得的優容,弘晳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雍正皇帝執政期間,弘晳極為恭順,甚至稱雍正皇帝為“父”。雍正皇帝很可能也是被弘晳的恭順打動,對待弘晳很不錯,不但沒有把他作為政敵之後嚴加監管,反而有交給一些工作由弘晳處理。應該說,雍正皇帝和弘晳叔侄二人之和諧,是雍正皇帝前期執政,血雨腥風般政治鬥爭大環境之下,一縷難得一見的和諧陽光。

但是,弘晳畢竟不是一般人,他的恭順完全是出於自保而為之。弘晳清楚,自己身上是有“光環”的,這即能給自己帶來優待和榮譽,也更是叔父雍正皇帝頃刻間將自己粉身碎骨之禍根。前文介紹,弘晳是前太子胤礽長子,康熙皇帝之長孫,這個出身就可以有理由讓雍正皇帝視其為眼中釘。同時,弘晳更是早早就被康熙皇帝恩養宮中,作為自己之後三代領導人培養。雍正之子弘曆也被康熙恩養宮中,這對於雍正皇帝繼承皇帝位,起到了至關重要之作用。

那麼,弘晳在弘曆之前就已經享受到皇祖這般待遇,所以對於雍正皇帝,乃至雍正皇帝之子弘曆來說,弘晳難道不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嗎?所以弘晳一直是收起羽翼,韜光養晦,將自己身上所有的光芒都包裹起來而不漏一點聲色。

圖3 康熙帝戎裝像(中坐者)

事實證明,被康熙皇帝相中之人果然非一般等閒之輩。當雍正皇帝執政後期,對政敵打擊基本以全勝收工之時,對於內部敵人的打壓和監管之態勢趨於放鬆,使得弘晳這位前東宮太子之長子有機可乘,開始蠢蠢欲動。在弘晳自己看來,他個人出身是根正苗紅,父親是東宮皇太子,要不是被其他陰鷙之輩迫害,應該是要承襲皇位的。而自己雖非嫡子出身(弘晳生母乃胤礽之妾李氏),但是自己身為長子且被皇祖康熙皇帝鍾愛,所以自己是皇位繼承人的不二人選。確實,倘若胤礽能夠以皇太子之位順利繼承皇位的話,弘晳確實是下一任皇帝之首選,然而這一切都是“倘若”並非現實。現實是,在皇帝位置上的是自己的叔叔,將來皇位也不可能輪到他的頭上。

所以,渴望權力的不安分和不甘心趨勢著弘晳要想方設法爭奪皇位。而在雍正皇帝駕崩之後,弘晳對於皇位之渴望,讓他再也無法“夾起尾巴”了,他開始展露自己的羽翼和光環,籠絡人心以企圖篡奪新君乾隆皇帝之皇位。弘晳籠絡之人大多是一些失意的宗室皇親,別看這些人有些失意,但是並非毫無影響力,其中有怡賢親王胤祥嫡長子寧郡王弘晈,胤祥庶長子貝勒弘昌。當弘晳事情敗露之時,乾隆皇帝查看反動名單之時,發展弘晈和弘昌兩兄弟居然也為虎作倀,屬實不得其解,因為他們的父親胤祥那可是自己父親雍正皇帝最鐵的哥們兒,而且乾隆皇帝自認為自己父子對待胤祥本人及後人不薄,他們怎麼能不分黑白?

圖4 (和碩怡親王)胤祥的印章 滿漢文

其實不難理解,還不都是權力與地位惹的禍。弘晈作為胤祥嫡長子,依照制度規定,他才是怡親王鐵帽子的繼承人,然而,胤祥為了避怡親王權力過大之嫌,在雍正八年薨世之前,特地將親王爵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弘曉,當時弘曉年僅九歲,以此表示放權。可以說,胤祥這麼做是用心良苦,自己能夠得到哥哥信任,常年位居首輔王大臣之高位沒問題,難道還能指望,下一代皇帝也能這麼優渥待遇自己的子嗣?事實證明,胤祥的未雨綢繆是正確的,弘曆上臺之後,也是對這位十三叔頗有微詞,倘若再有一位頗有權力的怡親王堂兄弟,弘曆的眼中怎能容下這個沙子?

至於弘昌,年輕的時候就是個搗蛋分子,就被其父胤祥圈禁家中,嚴加看管之處分。現而今,他的父親和皇帝伯父都不在世,自以為沒人能管得了他了,又開始出來闖禍。其實,弘昌本人沒多大影響力,他也無非就是夢想找個靠山,撈點政治資本而已。

而弘晳集團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是,託孤大臣莊親王胤祿。胤祿乃康熙皇帝第十六子,以過繼身份承襲鐵帽子莊親王爵位。他是繼胤祥之後,最被雍正皇帝倚重和信任的兩兄弟之一(另一位是果親王胤禮)。也不知道是胤祿腦子短路還是弘晳太能忽悠,胤祿就被拉下了水。還好的是,胤祿這個人做事比較謹慎,沒有陷得太深。加之能夠及時反省自己,積極揭露和檢舉弘晳罪行,最後並沒有得到太大處分。

圖5 愛新覺羅·允禮(1697年—1738年),原名愛新覺羅·胤禮,滿洲正紅旗人

那麼弘晳事件又是怎麼暴露的呢?說來也是弘晳太低估了堂弟乾隆皇帝的智商和能力了。乾隆皇帝從上位伊始,就一直沒有放鬆對這麼前東宮長子堂兄的監視。乾隆四年,在乾隆皇帝生日之際,弘晳製作了一頂鵝黃肩輿(轎子)贈予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早已經摸清弘晳意圖,倘若自己不受此肩輿,弘晳就會自己使用,要知道鵝黃色乃是皇帝御用顏色,意圖再明顯不過。而對於弘晳這個團體成員架構,乾隆皇帝更是門清,乾隆皇帝認為再不處理會成尾大不掉之勢,又因為此事又關係到宗室皇親,到時候牽扯麵太廣,就太難看了。於是,乾隆皇帝決定率先出手發難弘晳集團。

乾隆皇帝先是控制住在外辦差的弘升(恆親王胤祺第一子),接著宗人府逮捕了弘晈和弘昌兩兄弟,最後迅速地控制住弘晳,圈禁在宗人府。然後,在莊親王胤祿的積極配合下,弘晳集團罪行很快敗露,弘晳個人謀逆之心已經昭然。接下來就是如何處置這些犯罪分子,要知道謀逆可是滔天大罪。但是這些人身份特殊,都是宗室皇族,還都是康熙皇帝之孫,加之乾隆皇帝執政伊始,多效仿祖父施行仁政,所以自然對自己的這些堂兄弟高抬貴手。經過乾隆皇帝多方權衡與考量,僅對弘晳做出了較大處罰。

圖6 郎世寧所畫乾隆皇帝大閱圖(局部)

處罰結果是:罷黜弘晳理親王王爵,永遠圈禁,改名四十六(這一年弘晳46歲)。寧郡王弘晈雖然保留爵位,但是永停俸祿。從此,弘晈淡泊名利,再也沒有參與政事。至於,其他幾位就是削爵處理,沒有太大動作。

乾隆皇帝乾淨利落地解決了弘晳團體,及時將“弘晳逆案”掐死在苗頭,也將“九子奪嫡”之最後餘波也徹底蕩平。這個過程充分體現出乾隆皇帝之睿智和高明的政治手腕,將這一事件影響將至最低,還不到30歲的乾隆皇帝,已然有了政治家之風範。通過這一事件教訓,讓乾隆皇帝更加認識到夯實自己的皇權,限制宗室們權力之必要性。所以,終乾隆皇帝一生都是極力限制宗室皇親之權力,並留下“親王不得入軍機”之祖制。

三年之後,乾隆七年,弘晳在囚所病逝。弘晳父子最終都沒能逃脫權力爭奪的桎梏,都落得個囚禁而終的悲慘結局。

參考文獻:《清史稿》


歷史大學堂


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案件。明瞭始末,不得不佔篇幅說明: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下令,將已去世36年的弘晳恢復原名(曾被乾隆開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收入宗籍。

乾隆晚年,對弘皙還是恨得咬牙切齒:“理密親王(被二廢太子的胤礽,弘皙的父親)幸而無過,竟承大統,亦不過享國二年,其長子弘晳,縱慾敗度,不克幹蠱,年亦不永,使相繼嗣立,不斷年間,連遭變故,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滿滿的恨意呀。

由《朝鮮王朝實錄》記載中一個傳聞推論而出的“雍正過渡論”是不足信的,如果以雍正作為過渡終傳位於弘晳,那弘皙怕是在康熙駕崩後活不了多久,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一切死因皆有可能,其中就包括病死、猝死、意外等等等等,康熙帝的智慧不難猜出弘皙的慘淡結局,而且弘曆(喜愛和入宮的原由不在此題敘述,敬請關注後續我的問答)也擁有康熙同樣的喜愛。

到康熙帝去世的時候,弘皙已經28歲。28年中,如果康熙帝有意,是有條件把弘皙培養出來的。況且,如果康熙希望弘皙繼承大統,又怎麼不直接立其為皇太孫?甚至可以昭告天下,讓世人皆知,以防雍正作弊,但康熙帝並沒有這麼做。把第二代非直系接班人,弄一個死於非命,這並不難......所以康熙帝應該是更傾向於弘皙做個平安親王。

弘晳逆案的過程:

乾隆四年九月,乾隆帝以一個非常含糊的罪名“諸處夤緣,肆行無恥”,將堂兄、正黃旗滿洲都統弘昇“押解來京,交宗人府”。

後,宗人府上奏乾隆——乾隆十六叔、莊親子允祿與多個堂兄弟弘晳、弘昇等“結黨營私,往來詭秘”,議請分別予以懲處。如何結黨營私?往來詭秘所為何事?沒講。

乾隆——“見朕於王加恩優渥,群相趨奉,恐(恐怕即推測)將來日甚一日,漸有尾大不掉之勢,彼時則不得不大加懲創,在王固難保全,而在朕亦無以對皇祖在天之靈矣”,弘晳“自以為舊日東宮之嫡子,居心甚不可問”。

弘晳“有不軌之心,因事未顯著,是以從輕歸結,以見小懲大戒之意”,乾隆決定革去弘晳親王爵,還可以回鄭家莊居住,禁遠行。

不久,巫師安泰供出弘晳曾問“準噶爾能否到京,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等語”。

“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等語”這樣的話就令人玩味了,雖然沒有實際行動,也沒有動用巫蠱之術,但是說“其心當誅”並不為過。本就是親王了,還能如何升騰,或者說您還要怎麼折騰。

所以乾隆根據如上證據,判斷並裁定弘皙“心懷異志”,“其所詢問妖人之語俱非臣下所宜出諸口,所忍萌諸心者,擬以大逆重典,以彰國法,洵屬允當”。

既然乾隆擔心“尾大不掉”下面的人自然會替皇上綢繆分憂的,所以有本奏:弘晳曾“仿照國制”,在府中擅自設立內務府下屬機構會議、掌儀等司,以己為聖尊,與朝廷相抗。“弘晳罪惡”,“尤為重大”。

乾隆:圈禁地點由鄭家莊,改為景山東果園內。開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至此,弘晳逆案審理完畢。


古今通史




弘晳,這個字讀xi。

乾隆初期,正是秘密立儲制度確立前夕,雖然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開啟的秘密立儲制度取代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已經形成,但是爭議一直沒有終結。

兩種皇位繼承製度所代表的是不同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不會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

現存史料記載,弘晳事件的經過並不複雜,從發現到結案,不到四個月多,從乾隆四年九月到十二月。

九月,乾隆帝將工作在外的正黃旗滿洲都統弘升革職,交宗人府。弘晳案事發,但乾隆帝態度慎重,不願牽連太多皇室。

十月初,宗人府奏:康熙帝十六子允祿與其子輩弘晳,弘升,弘昌,弘皎等結黨營私,往來詭秘。請分別懲處。弘晳經常自以為是舊日東宮的嫡長子,乾隆帝心有不滿。

決定,允祿免革親王,及議政大臣之職。

弘晳革去親王,仍準居住親王府,不許出城。

弘升終身圈禁。

其他人革爵,部分留王號。

但此時乾隆帝認為弘晳還夠不上該案的主犯。不久,巫師安泰招供,弘晳曾問他:準格爾能否到京,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等話語。

這使得弘晳的性質改變了。同時,又發現弘晳曾仿照國制,在府中擅自設立內務府下屬機構會議,這種做法就是那自己當皇上看待。

除了允祿之外,其餘人進一步加重處罰,弘晳圈禁在皇宮隔壁的景山果園內,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至此,結案。

乾隆七年九月,弘晳去世,終年49歲。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已去世36年的弘晳被恢復原名,收入宗籍。


大象觀


弘晳,清朝唯一明立皇太子胤礽的庶長子,清聖祖的長孫。胤礽的嫡福晉無子,所以,作為庶長子的弘晳實際上就是胤礽的繼承人,這一點從後來清世宗讓其依例降襲胤礽的理親王爵位(弘晳的理親王是後來晉升的,襲爵時是降等的理郡王)也可以確認。換句話說,如果胤礽沒有被廢而成功繼位的話,他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皇太子乃至皇帝。當然,這一切在胤礽被廢之後全都改變了。



胤礽被廢,他的皇位繼承權基本算是徹底丟失了。不過,後來清世宗繼位後對他還算不錯。雍正元年便讓他降襲了後來追贈胤礽的理親王爵位,即理郡王,而彼時清世宗自己的兒子們都還沒有被授予王爵。一時間,弘晳成為了平輩之中爵位最高的,後來沒幾年又晉封為理親王。胤礽是清聖祖明立的皇太子,不同於廉、恂等人,清世宗跟他沒有發生過直接的利益衝突,而且似乎二人私人關係還不錯,這可能也是清世宗善待弘晳的原因之一吧。但是,畢竟是廢太子的繼承人,出身嫡長房,清世宗多少還是有些忌憚的。所以,終雍正一朝十三年,對於弘晳,清世宗一直採取的是隻給高規格禮遇,不給實權的策略。弘晳不僅成為弘字輩第一個郡王、第一個親王,甚至弘晳還可以公開稱呼清世宗為皇父,等於是被賦予了皇子身份,但是實權始終是沒有的。



由於清世宗為人非常強勢,手段相當狠辣。而且,對弘晳,清世宗除了實權和鐵帽子以外,能給的幾乎都給了。所以,終雍正一朝十三年,弘晳基本還是比較安分守己的。但是清世宗死後,一切都變了。一個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堂弟,繼承了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而自己還得跪在這個堂弟腳下俯首稱臣。當初清世宗畢竟還是長輩,可現在跪的確是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堂弟。可想而知,弘晳心裡該有多憋屈、多彆扭。而且,彼時畢竟清高宗剛剛繼位,立足未穩,所以,他開始心理不平衡,開始蠢蠢欲動了。



首先是和自己得勢的叔叔們打得火熱,對於莊恪親王胤祿更是極盡奉承之能事,以期拉攏為己所用。接著便是和自己幾個得勢叔叔的兒子們,也就是弘昇(恆溫親王胤褀子)、弘昌、弘皎(怡賢親王胤祥子)、弘普(莊恪親王胤祿子)等人來往密切。可能與堂兄弟之間關係親疏也有些關係,但這些人湊在一起,肯定不是簡單的關係好可以解釋的,要不為什麼不跟其他失勢的叔叔和堂兄弟攪在一起?



畢竟,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沒過多久清高宗便有所警覺,隨即便採取行動了。先是抓了勢力最弱的叔叔恆溫親王胤褀的兒子弘昇,永遠圈禁。接著,罷了叔叔莊恪親王的雙俸和差事,讓他回家養老,但畢竟是叔叔,又有頂鐵帽子,而且並沒有公開地和自己唱對臺,也不太好直接革了。然後,又革了弘昌的貝勒和弘普的貝子。至於弘皎的寧郡王,清高宗明言那是清世宗獎賞怡賢親王胤祥的,並且清世宗有遺言,給胤祥的恩典後世不能隨意降低。所以,清高宗也不方便革了他,最後停俸了事,但弘皎也算徹底失勢,離開政治中心了。而對於主要責任人弘晳,清高宗也只是革了他的親王爵,讓他回鄭家莊理王府待著,不許隨便出城而已。可以說,彼時清高宗並沒有打算對弘晳下黑手,只是覺得他發牢騷,搞串聯,心裡不太放心,所以,先下手為強,小懲大誡,防患於未然。



但是後來的事卻徹底改變了清高宗的態度。所謂牆倒眾人推,弘晳失勢之後,一部分邀功的小人便開始落井下石了,繼而很多見不得光的東西陸續暴露出來。首先是弘晳身邊的巫師供認,弘晳曾經讓自己占卜清高宗的壽算,以及自己是否還有上升空間。這問題可就大了,彼時的弘晳已經是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爵位——親王了,還怎麼上升?問這話等於就是在問自己有沒有當皇帝的可能。對於清高宗來說,這就是明明白白準備謀反的意思。接著,又有人供述弘晳在鄭家莊理王府仿效內務府規制設立有關部門。這還得了?這不等於就是說自己皇帝還沒當著,就先弄個假的過過皇帝癮了?自此,清高宗的火算是被徹底點著了,而弘晳的噩運也接踵而來。這回可不單單是革親王爵位了,也不僅僅是讓在家待著不準出城了。連宗室黃帶子的身份都被革了,並且還改名四十六,圈禁景山東果園。瞧瞧,完全他爹當年給八叔、九叔的待遇。最後,弘晳被關了兩三年之後鬱鬱而終。但是,應該不是清高宗殺的,如果清高宗動了殺機,謀逆之罪,名正言順,沒有必要關上好幾年再殺。個人估計弘晳多半還是鬱悶死的,況且彼時年紀也將近五十了,在古代算不得短壽了。



此事發生在乾隆四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給他八叔、九叔變相平反,後代收錄玉牒,恢復宗室身份時才順帶恢復了弘晳的宗室身份,但依舊頗有微詞,可見心裡有多氣憤。不過也可以理解,我爹皇位又不是搶你爹的,是你爹被咱爺爺廢了以後才輪到我爹的,而我的皇位就更不是搶你的,是我爹傳給我的。我爹對你不薄啊!按說廢太子繼承人這麼個定時炸彈,殺了你也理所當然。我爹除了皇位和鐵帽子,能給你的都給你了,可你就是個喂不飽的白眼狼!我剛一上位你就串聯叔叔、堂兄弟的想給我來事兒。就這樣,我也沒把你咋地,只不過就是讓你回家養老而已。可你竟然一直都惦記著我屁股下面這把椅子,想搶了去坐。還問巫師我能活多久,巴不得我早死呢吧?看看,這事兒擱誰心裡能痛快?更何況清高宗。



所謂弘晳逆案,其實說到底還是康熙末年皇子奪嫡的餘波。弘晳,作為失敗者之子,本來屬於自己的皇位成了別人的,心裡自然不甘。所以,有意無意地拉攏一群叔叔、堂兄弟,蟄伏等待時機,但從頭至尾都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無非背後發發牢騷,算算卦,最多詛咒詛咒而已。而清高宗作為勝利者之子,面對一個始終惦記著皇位的前廢太子之子,自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有苗頭就必須滅了,防患於未然。一來一去,就造成了乾隆初年有名的所謂弘晳逆案。正因為是康熙末年皇子奪嫡的餘波,而且並沒有謀逆之實,說白了,清高宗只是在打預防針而已。所以,後來參與其中的莊恪親王以及弘普、弘皎、弘昇、弘昌等人基本都還是得了善終的。除了弘昌,其他幾位後來還恢復了爵祿、差事等等,重新出來工作,有的還重新獲得了清高宗的信任成為寵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