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必備:中風的診斷要點、治法、處方和鍼灸歌訣

中風,是各位醫生在行醫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病症,同時這也是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的內容。

今天小編彙總了中風的診斷要點和中風的治法與處方針灸歌訣。

1.中風是以猝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症的病證。

2.中風的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於腦,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溼痰)、氣(氣逆)、血(血瘀)為其病機六端。

3.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病理因素主要為風、火、痰、瘀。

4.中風的辨證論治:

中經絡:

風痰入絡證—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方藥:真方白丸子。

風陽上擾證—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方藥:天麻鉤藤飲。

陰虛風動證—治法:滋陰潛陽,息風通絡;方藥:鎮肝息風湯。

中臟腑閉證:

痰熱腑實證—治法:通腑洩熱,息風化痰;方藥:桃仁承氣湯。

痰火瘀閉證—治法:息風清火,豁痰開竅;方藥:羚角鉤藤湯。

痰濁瘀閉證—治法:化痰息風,宣鬱開竅;方藥:滌痰湯。

中臟腑脫證(陰竭陽亡)—治法:回陽救陰,益氣固脫;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亦可用參麥注射液或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恢復期:

風痰瘀阻證—治法:搜風化痰,行瘀通絡;方藥:解語丹。

氣虛絡瘀證—治法:益氣養血,化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

肝腎虧虛證—治法:滋養肝腎;方藥:左歸丸合地黃飲子。

中醫必備:中風的診斷要點、治法、處方和針灸歌訣

1.中風的治法

中經絡:疏通經絡,醒腦調神。取督脈、手厥陰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中臟腑:

閉證:平肝息風,醒腦開竅。取督脈、手厥陰和十二井穴為主。

脫證:回陽固脫。以任脈經穴為主。

中醫必備:中風的診斷要點、治法、處方和針灸歌訣

2.中風的處方

中經絡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中臟腑主穴:

閉證: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

脫證:關元、神闕。

【趣味歌訣】

1.中經絡:三陰天,水溝內唯剩尺澤泉。

2.中臟腑閉證:十二井水衝龍宮。

中經絡配穴:

肝陽暴亢配太沖、太溪;

風痰阻絡配豐隆、合谷;

痰熱腑實配曲池、內庭、豐隆;

氣虛血瘀配氣海、血海、足三里;

陰虛風動配太溪、風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環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

病側肢體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內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倉、頰車、合谷、太沖;

語言謇澀配廉泉、通裡、啞門;

吞嚥困難配廉泉、金津、玉液。

中醫必備:中風的診斷要點、治法、處方和針灸歌訣

水溝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溼潤為度;內關用瀉法;三陰交用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動脈,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感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十二井穴用三稜針點刺出血;太沖、豐隆、勞宮用瀉法;神闕用隔鹽灸,關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轉溫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