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左宗棠明争暗斗18年,为什么?

羽评郡主


在晚清的格局中,曾国藩、左宗棠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两个大臣。不仅是两个人的学生、朋友,仅仅是这两人立下的功劳,就足够他们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曾国藩训练的湘军主力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68岁抬着棺材,把新疆收了回来。曾国藩跟左宗棠之间,年轻时候,私交不算太差。曾国藩可以说是一手提拔了左宗棠。但到后俩,两个人却经常吵架,还常常是公开的隔空骂战,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关系不好。

其实左宗棠、曾国藩两个人,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他们这么拼命,都希望能够做到国家富强,而且他们都选择通过搞洋务,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不过,两个人经常吵架,分析起来,大致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两个人虽然都想要大清朝能重新振作起来,两个人都想通过改良军队的装备,曾国藩搞了一个安庆内军械所。

图为安庆内军械所

左宗棠办了一个福州船政局,都是想让中国能自己造出洋枪洋炮,从而重新强大起来。不过,即使目的一样,但要走的路子却又一些不同。

图为福州船政局

在晚清四位汉人大臣中,因为路子不同吵架,那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曾国藩跟李鸿章,可以说是师徒关系,也曾经红过脸,吵过架。李鸿章跟左宗棠之间,更是吵得不可开交。当时都吵到慈禧面前,争得面红耳赤。两个人争什么呢?争改把国防放在哪里。

图为慈禧

李鸿章主张把国防的重心放在海上,因为日本人是一个心腹大患,必须有强大的海军能防范。左宗棠认为,应当注意西北,尤其是新疆一带,因为俄国人跟英国人很可能会从那里进攻。

为了这次争夺,两个人是全程喷火。李鸿章还在讽刺左宗棠是个举人出身,没有正经的科举功名。当时就把左宗棠气得半死,立马给慈禧写了一道折子,说是要再参加一次科举考试。

图为李鸿章

可见两个人争吵也是相当激烈。不过,也得看为什么争吵。李鸿章跟左宗棠两个人一吵,后来史官们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把这段时间称为”同治中兴“。因为不管是“海防”,还是“塞防”,都有他们的道理,也都是在为国家办事,做的都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关系。左宗棠的脾气很火爆,当年在湖南当一个幕僚的时候,就敢对一个二品官员说”滚“。换做一般人,或者性格不这么火爆的人,肯定不会说这么一句话。而且左宗棠性格十分的执拗,”湖南倔驴子“,这个名号不是白给的。

但左宗棠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于,他不贪。到死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一年的俸禄,也没留下什么钱财。这个是很难得的,晚清那些大臣,基本没一个干净的。从李鸿章,到后来的铁帽子王奕劻,都是捞了不少钱。甚至是曾国藩,晚年的时候,岁数大了糊涂,都贪了一笔钱。

图为奕劻

不过,两个人吵架,要是一个脾气好,一个脾气暴躁,也很难吵起来。关键是曾国藩也不是温顺的泥菩萨。虽然曾国藩孔孟那一套儒家的东西学得很好,又被称为”半圣“,还以度量大闻名。但也有一些湖南人的火爆脾气。左宗棠又向来直接,不会搞那些弯弯绕的事情。这一点在两个人的书信往来中,十分的明显。按照当时官场的规矩,左宗棠是曾国藩提拔上来,照例是要称他为前辈或者老师,但左宗棠只是跟曾国藩平辈相称,直接称为兄弟。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不吵几场,都对不住他们的脾气。

最后一点,两个人骂得这么凶,其实也是一种保命的手段。曾国藩跟左宗棠两个人都是朝廷里的大权,手上管着兵马钱粮,两个人要是联起手来,对于咸丰、慈禧来说,就是一个心腹大患。

图为咸丰

为了让上面的领导放心,隔空骂战,就成了一种保命手段。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打下后,主动解散了湘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给他送来一道挽联。

当时写这道挽联的时候,背景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左宗棠把曾国藩都骂出名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两个人关系不好。曾国藩的家属,对于左宗棠的挽联,其实还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挽联,基本代表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曾国藩一辈子在写挽联这件事上,就十分的出名。而左宗棠不送挽联还好,大不了就这样。要是写个让人难堪的话,那曾国藩可能去世后还得闹个笑话。

结果,左宗棠寄来的这道挽联是这样写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道挽联的意思是,要是说起看人品行才能的本事,谋划国家大事的忠诚,我自己是比不上曾国藩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金子一般牢固,即使我们常常互相攻击对方的错误,也没有辜负我们平生的志向。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先来看看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的挽联吧: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最后告白,也是表明了,左宗棠与曾国藩没有深仇大恨。那为什么二人关系不好?有人说是两人演戏自保。我觉得那么看就是想太多了,左宗棠心高气傲,不仅和曾国藩不对付,几乎就没几个大臣是他看得上的。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理念不合,政见不同,而左宗棠又是个耿直性子,眼里揉不得沙子,看不惯曾国藩有些时候的矫情圆滑,所以处处针对曾国藩。但是内心深处,他明白,曾国藩也是君子。

就像北宋王安石和司马光,私交原本不错,但是政见不同,以致在朝堂上争得你死我活,互相攻击。但互相对彼此的为人还是认可的。王安石去世时,已经病重的司马光不能亲自上朝,便拜托同僚代自己上奏,一定要对王安石加以肯定,给予应有的待遇和哀荣。这才是君子之交,可以意见不同,但对事不对人。

曾国藩跟左宗棠也是这样。左宗棠原本是受曾国藩举荐,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崭露头角,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优秀将领。但是,时日一久,二人矛盾逐渐产生。其实关键在于两人气质上的根本差异。曾国藩是真正走科举仕途起家的,身上有很强的文人气质,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文人的酸臭毛病。而左宗棠功名不过举人,是靠着带兵打仗起家,性情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

二人的矛盾有如下几次:首先是咸丰七年,曾国藩陷入江西战场,朝廷对曾国藩多有要求,但却不给予足够的支持,致使曾国藩处处受困。正逢此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于是曾借机上表丁忧,其实是以此要求朝廷给予更多支持。但左宗棠认为,为人臣子就应该全心全力,他觉得曾国藩的行为是临阵脱逃,故而痛斥其不忠。这件事让两人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一是因为左宗棠耿直,二是因为不在其位,不知曾国藩的苦。

真正导致二人彻底决裂的是天京攻克后的事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破天京,曾国藩作为总指挥,上表奏报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已自焚而死。但是左宗棠接到确切消息,洪天贵福已经逃走,于是上表奏报。这件事给曾国藩造成很大打击。因为左宗棠的奏章如果属实,就证明曾国藩欺君罔上,这是可以治死罪的。于是曾国藩极力辩解,称左的情报不可信,左宗棠是哗众取宠。左宗棠也不甘示弱,二人以奏折争论,终致彻底决裂。事后证明,左宗棠说的是对的。但曾国藩也未必是有心欺瞒。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洪天贵福能活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左宗棠实事求是,却丝毫不顾及曾国藩的处境。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又怎么能再跟左宗棠和睦相处。

后来,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自认为功高,但朝廷却以其功不及曾国藩破太平天国为由,仅封伯爵,低于曾国藩的侯爵。此事也让左宗棠大为不满,认定曾国藩是靠着趋炎附势才保全高位,无论在地方任督抚还是一度入京担任军机大臣,左宗棠都处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但是,虽然两人表面上势同水火,实际上从来不因私废公。左宗棠西征时,曾担心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不给予粮草上的支援。但实际上,曾国藩不仅悉心为其筹备粮草,还派遣心腹将领刘松山前往前线相助。而在后来推行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建议多有阻力,左宗棠也是上表表示支持。因为他们都明白,彼此都是忠心为国。

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君子,即使有矛盾也能以大局为重。左宗棠最后给曾国藩的挽联,就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佩服曾国藩的忠心和才能,虽然政见不合,互相攻击“攻错若石”,但毕竟“同心若金”,一心为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相期无负平生”!


伊耆角木


这是当时湖南双雄,两人文武全才,都是国家的栋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而左宗堂的仕途显得好不曲折,极赋才气的他却是在举人的路上戛然而止。后来是做了湖南巡抚的幕僚而名满天下。

后来太平军叛乱,左宗党也加入 了曾国藩的湘军。而曾国藩也是对这样的奇才委以重用,在向朝廷的密保时说左宗堂才堪大用。

要知道密保的含金量是极其高的,所以曾国藩也很少用。而朝廷对曾国藩的保举也是极其看重。一下子左宗堂就会了封疆大吏,坐到了浙江巡抚的位子上。曾国藩是左宗堂的伯乐这是举世所知的。

左宗堂是杜月笙所说的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这也曾国藩还是有点差距的。

而左宗堂的偶像是诸葛亮平日里总是以晓亮自喻。在他投奔曾国藩时,正是曾国藩在靖港失败时练习跳水后,被人救起后落汤鸡一般。而比较刻薄的左宗堂在此时还要讽刺曾国藩,做的有些实在过分了。不过不这样也就 不是左宗堂了。

这只是个小插曲了,在湘军一步步把太平军压制住,转攻为守。长江以南船头上飘扬的尽是曾字帅旗。半壁江山都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天下了。一日,在军营里湘军大将齐聚大堂,要求见曾国藩。可是任凭诸将怎么磨叽,曾国藩就是不见。随后,让仆人从后堂拿出一幅对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曾国藩亲自书写的对联。众将领阅后立时无语。

原来,他们想学着宋代赵匡胤众将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可曾国藩却没有这样的野心,一副表明自己心迹的文字,让众人看清了他的志向。

这些人中为首的是曾国荃、鲍超、左宗堂。而左宗堂也送上密语鼎之轻重,可否问焉。而曾国藩也是在会见左宗堂时不预习理会。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湘军是朝廷极度犯忌的对角。曾国藩为了显示中心,亲手裁撤了辛辛苦苦打造的湘军。

善于平衡臣子之间的关系,也是能不让他们打成铁板一块。要有挑拨他们之间关系的本领,也是做皇帝的本领。这也是御人之术的精华吧。

曾国藩和左宗堂知道朝廷想要的是什么,而他们这样的极有权势的人是不可能好的穿一条裤子的。最好打的你死我活的,这是慈禧最想看到的。

而如果他们联手,也是满清最为犯忌的。

于是,一场好戏在世人面前呈现了。两人似乎成了仇家。水火不相容。

可是,在有的资料中显示,两人上折都要送到对方的府中让他看到再呈送。就是弹劾彼此也是默契的互相切磋。这绝对是双黄,结果就是造成不抱团的情况。朝廷对他们的犯忌也是越来越小。

看看在曾国藩逝世后,左宗堂所写的对联吧!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样的文字让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兄弟情谊感人至深。字字透露出彼此间的深情。

曾国藩为官清廉,留给子孙的财产很是有限。他的二公子曾纪红手头拮据,向曾的老部下借钱。左宗棠听后,很有感触。曾国藩真是两袖清风啊,立时送给曾纪红三百两白银。对于伯乐的后代如此照顾能看出左宗棠对于曾国藩一直是感恩的!


我是喜欢历史的正能量,请大家关注我的文字!


每天来罐正能量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之前关系挺好,曾国藩对左宗棠还有提携之恩,但在太平天国被剿灭后,两人就突然间反目了。

根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所说,这可能是两人保全自己的策略。平了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势力如日中天,名头一时无两,全国的军队几乎全部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手中,而且李鸿章还是曾国藩的弟子,这种形势下,没有一个皇帝能坐的住,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都是什么下场,他们都清楚的很,所以才用了这样的办法来打消皇帝的猜忌。

另外一点,这两人的确也有点不和,左宗棠个性太强、锋芒毕露,眼里容不的沙子,在官场上很容易得罪人,他曾说过“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是说看不惯曾国藩的行为,而导致失和。


红黑圣西罗


从两个人的经历来看,左宗棠跟曾国藩走的是不同的路线。曾国藩是靠克己奉公毁家救国,带领家乡子弟为晚清政府浴血奋战,才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曾国藩的中庸之道至今受人热道,最终曾国藩的师徒门生,家乡子弟都富达天下。我个人看来,曾国藩是私心大于公心,守旧大于激进。虽然左宗棠有受过曾国藩提携,但是左宗棠一开始都是凭着个人聪明才智和,敢拼敢为的精神上位,有无湘不成军无左宗棠不成湘。左宗棠一生都是处于改革派,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强军富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且左宗棠在整个朝廷中辅助人物又位高权重,权力地位有压倒曾国藩的势头。左宗棠跟曾国藩斗争18年最终看来是在朝廷的势力地位的斗争,是政治理念的斗争。从历史上看来,左宗棠绝对的民族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至今天都给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影响却小于左宗棠。处个人自身发展曾国藩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就国家民族发展绝对推崇左宗棠。


一骑红层


如果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好,他们俩就不会安享晚年了。

做政治考量,如果两个汉人都拥有军阀化军队,而且关系很好,你是皇帝你睡得着?

政治有个现象,下面不斗就开始斗上面了,所以为了下面官员不产生联合,皇帝通常是分化下面官员,让他们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皇帝居中平衡。

所以,即使是关系很好的两个人,拥有了皇帝忌惮的权力,他们表面上也会斗争,越斗争皇帝越喜欢,他们就越安全。

唐朝李靖打了胜仗回朝,李绩就会参他一本,通常小罪,比如纵兵劫掠,瞒报战利品,夸大军功等,皇帝看到了很高兴,所以两个人都安享晚年,如果这两个人看起来关系很好,那估计很危险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曾左互斗18年,有苦肉计的意思,做给满族皇族看。咸丰、慈禧用曾左二人为总督,剿太平军(长毛贼)、打捻子,灭疆独,收回新疆,建了大功。但满人又暗中防曾左汉臣联合造反,所以曾左互斗,对二人当官反而有利,做给满人贵族咸丰慈禧看的


作家谢金敏


清朝皇帝从来就不信任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是清朝高官,是人中之精,为了保护自己,不让皇帝猜疑,采取了互怼,显示了自己才能,让皇帝放心,我俩不是一路人,不会造反。

和坤和纪晓岚也是一样的,都忠于皇帝。在朝堂互怼,干的工作出色,皇上放心。


仼双贵


文人也好,武将也罢,尽忠报国都是为名和利,为父母妻子儿女生活的更好,两人互怼是为了争得名位而后得到更厚的奉禄!古代人在有尊贵婢贱之分的年代,以具忠孝礼仁仪.品德修行者为尊贵,得到世人敬仰!所以两人各从自己的角度来注解治国理政观点!(中国老百姓).9.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