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電作業、手術助手、消防應急……專業機器人深度介入生產生活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前沿

3月28日,在南京舉行的一場機器人產品發佈會上,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攀爬上電網,讓帶電作業更安全;還可以作為醫生在手術檯上的助手,幫助醫生更精準地處理病灶……擁有判斷力的機器人成為當下行業爭相佈局的熱點。

此外,三菱重工近日宣佈研製消防機器人,谷歌也決定重啟機器人項目,蘋果代工廠則開始增加機器人生產線,工人人數已減少了九成……作為人工智能最酷炫的一種“表達”,作為技術賦能行業最鮮明的一種“落地”,機器人的發展伴隨著人們的期待與擔憂,始終是科技圈中熱度不減的“明星”。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自主判斷”成標配

兩隻亮黃色的機器臂敏捷快速地攀爬上電杆,卡穩、檢查、修理,流暢老練地完成巡檢、維護操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供電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不間斷供電前提下處理電網故障,提升供電可靠性,已成為行業挑戰。”3月28日,億嘉和公司研發副總裁金銳宣佈,室外帶電作業機器人的研發,將是該公司今年的戰略核心。

實際上,電力是機器人最早涉及的領域之一,而隨著近幾年的技術發展,電力機器人的功能已從電網“區域巡檢”發展到高空“帶電作業”。“傳感、紅外、實時數據交互是巡檢機器人的技術核心,發展到帶電作業,則需要採用激光雷達等精度更高的多維傳感器,並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金銳表示,最早在2013年行業開始佈局電網巡檢機器人,如今,有學習能力、能夠進行較為複雜的情況判斷的“作業機器人”已經成為新趨勢。

學習力、判斷力、理解力,成為下一代機器人的“風向標”,也成為未來評判機器人“性能”的關鍵指標。從前幾年機器人只會轉圈“掃地”,到近年來“手術檯”上的頻繁現身,足可窺見這一變化。“機器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處理器和電腦,隨著軟件的發展,機器人的動作將越來越趨於穩定,幫助人類完成更為複雜的工作。”億嘉和醫療機器人研發負責人程敏博士介紹,今年3月公司與鼓樓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探索深耕醫院管理、手術、護理等方面的專業機器人。

“以往人工關節置換,全憑醫生經驗,術中靠醫生肉眼評估,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可能最終假體安裝的角度與預想還是會有3°左右的偏差,經驗少的可能會達到5°甚至更大。”南京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鼓樓醫院骨關節科主任蔣青教授表示,手術機器人其實早已成為時下常見的醫療輔助手段,最大特點是能夠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消除傳統手術操作中的人為誤差,提高手術精準度。另外,手術機器人系統還可以給出輔助意見,讓年輕醫生迅速掌握手術技巧,提高手術質量。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技術發展帶來成本降低

無人車、無人商店、無人生產……一大堆的事情都交給了機器人,效果還比原來更好。機器人“來勢洶洶”已成定局,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步“接管”我們的生產、生活。

以江蘇為例,發展機器人產業已經形成行動計劃。記者從江蘇省工信廳獲悉,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將達到1萬臺,全省機器人產業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其中重點行業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200臺以上,服務類機器人將在家政服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教育娛樂等領域實現批量應用。“江蘇在機器人伺服驅動、運動控制、機器人減速器技術、協作機器人、機器人包裝碼垛系統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是機器人產業發展大省,擁有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應用等多位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目前江蘇省智能機器人及成套裝備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正在建立,為機器人下一步的研發供給“創新能量”。

除了區域產業的規劃,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本大幅下降,也是成就“機器人時代”的一大關鍵。單軸控制器是大多數機器人的內部核心部件,價格已從1000美元降至10美元,而用於導航和避障的關鍵傳感器已從5000美元降至不到100美元。“科技一開始會發展得非常緩慢,但隨後,失望會變成驚奇,機器人領域也將經歷這種變化。”美國機器人研究專家、杜克大學工程學院研究主任維韋克·瓦德瓦談到,早在2004年無人駕駛汽車超級挑戰賽中,沒有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完成比賽,但在10多年後,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十幾個州都已經合法,在舊金山灣區的街道上,它們已很常見。

可以預見,不遠的未來,機器人完全有能力一種接一種地接替人類的工作。醫院藥房,機器人替代藥劑師,更快速地找出藥性衝突而導致的潛在問題;經濟食品鏈的下游,麥當勞正在推出機器點單,而漢堡、薯條製作也完全可以實現自動化。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機器人不能做什麼,

要劃“界限”

“2030年,全球會有8億份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威盛集團董事長陳文琦3月27日在博鰲說道。這並非危言聳聽,機器人時代,許多工作可以做到“機器換人”。

剛剛結束的西班牙世界零售大會上,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宣佈:未來京東將無人化運營,10年內,員工將從現在的16萬減少到8萬;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也早放出風聲,將要部署100萬臺機器人到工廠取代人工勞動力;在招商銀行,2000人以上的工作被小i機器人替換到只需要10人……

對於佈局機器人的企業來說,這勢必迎來一場狂歡,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都在緊鑼密鼓地出新機器人產品。那我們該如何看待機器人時代?如何看待它會搶走人類的飯碗?

“它們是機器,我們是人,人去做機器能做的事,永遠拼不過。將來有30%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不是壞事,或許這些事又繁瑣、又危險還不會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東西。”陳文琦把這個問題從哲學層面進行了考慮,他認為,人類特質的珍貴性反倒會在機器人時代凸顯出來,因為AI不會真的去關心情感,AI做成了一件事也不會很有成就感……人類是最會用工具的生物,我們用了石器、鐵器,現在是機器人,我們要了解這個工具,儘量使用這個工具,成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和機器競爭。

事實上,業界對於機器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始終有清醒的認識,並在通過技術清晰地劃下這種“界限”。為保持人類理解機器人的能力,防止機器人走得太遠,谷歌正在考慮給它的人工智能系統建立“自毀開關”,還有一些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工具,讓機器生成的算法中的代碼實現可視化……

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時刻都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阻止機器人。這是設計機器人系統時必須考慮到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機器人時代發展得更穩健、更美好的技術基礎和安全防線。

審核:武海燕

带电作业、手术助手、消防应急……专业机器人深度介入生产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