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吉安有一個萬安縣,離我所在的贛州城只有8O公里。風水結緣,近年來我常去萬安縣為福主建房選址定向。

閒暇時我會到處轉悠,瞭解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學風水瞭解一個地方,總喜尋龍證穴。我聽萬安有一個“先有天龍山,後有萬安縣”的民間流傳後,就有攀登天龍山衝動。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天龍山位於萬安縣五豐鎮雙坑村。東與五豐鎮麻溪村旺溪坑近鄰,南靠五豐鎮西元村竹篙嶺,西北與遂川縣碧洲鎮安前村的高坑和長嶺相連。區域面積為4平方公里。唐高宗(李治)年間(628—683年)天龍山始建天龍山寺。此後,天龍山成為萬安佛教發源地和萬安佛教聖地

據當地村民介紹,建天龍寺有過一段傳奇故事:

當時,唐人無邊禪師初去海山與一高僧共事。一日,其師對他們說,你們二人應往江南去傳佛,大建道坊,遇龍則上。於是他們上了路。與無邊禪師同行的高僧先到了龍鬚山,因有龍他就住了下來。無邊禪師再往前走,來到吉安府三十一都雙溪村萬山中(當今萬安的雙坑村),揹著一個布袋經奔走、化緣乞食,勸人信佛。一天在野外遇見二虎望著他,他躲避起來,不小心跌坐在一個洞穴裡。山民們趕去把他救出來,挖土時看見土中有水,水中有塊石碑,刻有“天龍”二字。無邊禪師醒悟這是天意,今日遇上龍了。於是他就在這裡住了下來,在此地大興土木建起了天龍山寺。唐人建天龍山寺期間,在天龍山寺後山建造了三座舍利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三座舍利塔都是用麻石砌成,分別為三層,五層和七層。排位在前的一座三層舍利塔在文革期間被毀,如今亂石中雜草叢生。現存的兩座舍利塔前後排列,分別為五層和七層,在前的一座加圓頂高3。6米,塔前一尊石佛。後塔為七層加圓頂高8。6米,塔的周邊多處有石刻圖案,塔上第三層刻有“無邊寶塔”字樣,經考古專家稱,舍利塔是唐代風格,“江南絕無,萬安僅有,屬無價之寶。”

曾祥裕:先有天龍山   後有萬安縣

天龍山寺宏偉壯觀,歷經時代滄桑,屬乾打壘土木結構,佔地面積約320㎡,五、六十年代多處損毀,部分牆體倒塌。1994年當地村民捐資捐物,重新維修,使天龍山寺保存下來。

仙境般的天龍寺周圍有“仙人打鼓石”、“仙母泉水井”。

如今,天龍山寺周圍蒼天古木環繞,寺前有千年羅漢松,滿山青竹翠綠,鳥語花香,加上寺前塔下的小盆地,沿途吊腳樓式的山寨、古老的水槽作坊,構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迷人景觀。有遊客如此評說: “天龍山的山水最美”、“天龍山的古剎鍾最早”、“天龍山的古文物最珍貴”、“天龍山的毛竹最盛名”……

朋友,萬安山水美,去了萬安不去天龍山,就等於沒有去萬安。

(作者簡介: 曾祥裕, 早年從事中醫工作,祖傳楊公風水術,兼容各家之 長,並對中醫養生術有研究。

近年來曾祥裕還被馬來西亞東方管理學院、澳大利亞風水學院、北京上古傳承國 學院聘請為講課嘉賓。他還 曾在北京、山東、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開講《楊公 風水和養生》以及《人居環境以及建築風水》,著有《正宗楊公風水叢書》、《楊公古法風水研究與應用》、《楊公造命課擇日法》, 並撰寫200多萬字的風水考察隨筆和學術論文,長年開辦風水培訓班,招收海 內外學員近三百人;擅長運用風水和中醫養生方法,為海內外不少寺院、道觀 及企業、公司和個人做過風水佈局和養生指導,收到滿意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