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流放的犯人是如何生活的?

無聊的神煩狗

要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最有名的古代流放地,非寧古塔莫屬,清宮戲裡,大臣們惹皇帝雷霆大怒之後,被髮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就意味著,這個大臣的悲催人生開始了,一旦開啟,永世不得翻身。

寧古塔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一座城市,披甲人則是駐紮在這裡的八旗兵,在今天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和寧安,這裡氣候嚴寒、五穀不長、人煙稀少,清朝期間,流放到這裡的官員、百姓不計其數,能再活著回去的,微乎其微。

在這裡的犯人分成2種,一種是為奴,一種是當差,如果被流放的人犯下嚴重的罪行,則他們會被賞賜給寧古塔的官員和士兵,每天就是無休止的艱苦勞役,而且主人有權處死這些為奴的犯人。如果被流放的人有當官或其他特殊背景,罪行也不重,大多會受到一定的照顧,他們一般會被髮配至驛站、官府、官莊等地從事一些雜役。

在這裡,流人們把內地的農業技術帶到這裡,大規模的開發土地,清朝期間,寧古塔地區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得到迅速增長,糧食品種也增加到了十幾種。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張縉彥被流放至此後,將中原蔬菜、糧食種子及農耕技術也帶了過來,“域外群尊五穀神,春秋祭享寄來真。魂遊寧古霜天月,習稼還思教稼人。

至於這些流人們如何生活,基本上就是勞役,自己用雙手創造物質財富,在煎熬中數著日子生活,能活下來算是萬幸,活不下來也是命運。

流放寧古塔的犯人一般十年為期,當地官員會考察他的表現,如果表現不錯,又願意返回原籍,那麼皇帝可以批准返回。如果是被判了終身流放,那也只能一輩子再也不能入關了,除非皇帝哪天忽然想起了這麼個人,突發憐憫,下旨放人,否則一輩子只能留在這白山黑水之間了。

流放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極大的痛苦,押解之路極其可怕,每天要走50里路,中途不能無故停留,而罪犯會頻繁遭到沿途官員和押解士兵的虐待凌辱,有相當比例的犯人在路上就死了,真正能活著趕到寧古塔的,真不多。


雲中史記

關於流放,用一句不太貼切的話形容:要死死遠點!

最有名的寧古塔就不多說了,除了少數有錢有身份有文化的,能稍微過上正常日子。其他人就是“奴隸”,天寒地凍,一片荒蕪,一年到頭就是種地、打圍(圍獵的時候驅趕虎豹動物)、燒炭。

總之,按照野史筆記的說法,去寧古塔,還不如一死了之。

古代的統治者們,時不時會有一點“仁慈”的思想,比如遇到啥大事兒的“大赦天下”,犯罪的都回家,好好過日子。

但是大赦天下畢竟是少數,更多還是減輕刑罰。就是說本來要咔嚓的罪,我比較仁慈,饒你一命。但是心裡還是特煩你,所以找個遠遠的地方你自生自滅吧,要死死遠點。

比如流放嶺南,海南,新疆……

擱現在那是旅遊勝地,但是古時候那就是不毛之地。你想想往大山裡扎一個窩棚,走半個月見不到一個人,缺衣少糧,病死餓死都沒人知道,那是有多慘。

咱們現在知道的大多數被流放的名人,似乎都很樂天安命,寫個詩詞啥的,好像日子還能過。但是要知道,有些人的流放,最多是三五年的時間,懲罰一下你就回來了,你比如蘇軾同學,被流放了三次,第一次四年,第二次兩年,第三次六年(流放專業戶)。

像這種僅僅是懲罰一下,心裡知道沒啥事,忍忍就過去了。有一些可就不行了,一去就是一輩子,甚至子子孫孫都要在那裡的,哪還有什麼心情喝酒寫詩?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流放人員的身份不一樣。舉個例子,紀曉嵐曾經流放新疆兩年,他的日子過得就不錯,不僅能吃飽飯,而且經常能出去溜達溜達,在當地的衙門裡搞一點文書工作。你看他《閱微草堂筆記》中寫的東西,就有很多新疆的經歷。

(紀曉嵐)

為啥紀曉嵐流放的待遇這麼好?除了他是官員被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肯定能回去,而且有文化(讀書識字的重要性)。那時候有文化很重要,當地的官府需要能寫公文的人,當地的大戶富豪也想找個有文化的教書先生。所以很多文人被流放之後,到了流放地日子還是能過得下去的(包括寧古塔)。

就像蘇軾同學,被貶的時候還能研究美食,整出個“東坡肉”來。

那要是普通人呢?沒權沒勢沒錢沒文化的,流放了之後,只能按照要求幹活,就算不讓你幹活,也不管你,自生自滅,餓死病死那是正常的。

那這麼說的意思,是不是那些貶官和文人的流放日子過得挺不錯的?當然不是,主要是人家有點文化,生性樂觀,說的好聽一點而已。

(蘇軾)

比如蘇軾,吃肉的時候有,餓肚子的時候也有,他的《黃州寒食詩》中寫:

小屋如漁舟,漾漾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不是有東坡肉嘛?不是過得很滋潤嘛?咋就廚房裡啥都沒有,只能煮爛菜葉子吃?只能讚歎蘇軾是個樂天派了。


七追風

古代流放的犯人自然是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生活了,也就是做勞役或者耕種或者狩獵生活。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流放到邊疆生活不是難事,反正在哪裡都要勞動養活自己;對於養尊處優的官吏或者讀書人,他們不會耕種與畜牧,日子會過的很艱難,多數餓死或者累死。


通常流放之地都是邊疆遙遠之地,以京師為原點,流放五百里、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兩千裡、兩千五百里、三千里共六個等級。隴西山地、西域、蒙古、東北地區、巴蜀二郡、嶺南地區都是常見流放之地。

流放的官吏沒有馬車可坐,都是鐐銬之下徒步旅行,沿途的餐飲住宿都要自己掏銀子支付。如果沒有銀子,就由官家先行墊付,到了流放之地後勞動償還官家支付的差旅費用。通常到了流放地後,官家會分發給犯人生產資料,比如勞動工具、作物種子、牛羊等等,一年後犯人得償還這些生產資料,然後自食其力且要給國家繳納稅賦!



流放到邊疆成為軍戶的話,就要到軍隊裡服兵役,終身為兵役且不得升遷。流放之人在軍隊裡都是敢死隊,打仗時衝鋒在前充當炮灰;平時則當牛做馬伺候軍官。如果立有軍功,可以解除犯人身份,成為普通士兵,待遇稍微好些。


很多官員被流放後,寧願自殺也不去流放之地原因有三。其一、尊嚴問題,流放之後就是奴隸,任人凌辱宰割!其二、生存問題,不論是當百姓還是當士卒,他們都沒法生活。其三、氣候問題,邊疆極寒極熱,條件艱苦,受不了。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犯了法或被人陷害,流放三千里為奴,那是從犯!輕犯!重犯則活剮殺頭坐大牢或待秋後問斬或判無期,牢底你要坐穿,坐不穿就死啦。流放,俺們看過《水滸》,流放武松林沖等,半路有刀斧手,十面埋伏,要你小命一條。運氣好的或可躲過一劫,差一點的見閻王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流放案如春秋時的重耳,南宋岳飛後人,大明朝的楊慎。不過,他們都被平反了,苦盡甘來了,只有名滿天下的才子楊慎,流放雲南三十六年,死在雲南,流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楊狀元吃屎的故事,至今還在雲南廣大地區有影響呢,早已寫成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