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家长邀答:高中语文刷题能不能提高成绩?问题补充:语文是套路性的东西比较多些还是素养文化底蕴性多些能提高成绩呢?

但是,语文高考试卷答题这个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过程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而这个大学问并不曾有专著论述、专人教育、专业指导,学子们大都是盲人摸象,各人凭感觉去发挥!众所周知,有过硬专业知识积累的人,与专业知识积累极其薄弱的人,这二者同时“凭感觉”做一件事,前者获胜的几率有多么大——瞧起来,我也属于绝大多数对“通过刷题提高语文成绩”这事儿持反对意见的人了?不,不!恰恰相反,我是持100%肯定意见的那个极少数。

对的,你没看错,我凭良心以及经验给出的、既中肯又精确的结论是:高中语文刷题不只能提高成绩,而且对两类特殊学子来说,刷题将是他们短期内、突破性提升语文成绩的唯一武器——为什么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1、实战前的海量“模拟”刷题过程本身,就是极其科学、绝对重要的学习方法论

请原谅我说的这么直白且势利——绝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正直的社会智识话语权者以及家长们之所以持反对态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他们混淆了“一因一果”与“多因一果”的逻辑关系。

习惯了单一线性思维的人,在唯一那个“因”导致唯一那个“果”的相关事件上,往往脑子很清楚。但如果是多个“因”导致一个“果”的时候,脑袋里就成一堆糨糊了。而“语文考试成绩提升”这个“果”,恰恰是多个“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如果换个角度请问他们:如果刷题确确实实无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为什么全中国大江南北所有学校的高中部教育教学安排,都是把高中三年的新学科全部压缩在高一高二上完,高三之后就全校、全级、全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式的“疯狂刷题”呢?

具有杠精精神的某人会说,“那不是刷题,那叫复习!”那么,我再请问:“复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人吃一日三餐是为了养命,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高考”!虽然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制度有明显弊端,但请问:除了用“一张试卷定终身”式的现行方法之外,您能提供一个更合理、更科学、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方法对数以千万计的学子们进行筛选么?存在即合理。高考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给予富裕与贫穷者、官员与百姓家、豪门与农民等等不同阶层人们最了不起的公平。

“一张试卷定终身”既然是那个无法回避的唯一的“果”,那么,广大学子有必要对促生这个“果”的多个“因”有个清晰、准确的了解,这没错吧?

我们问问自己:为什么其他学科都有能拿满分的而语文没有?就是因为“语文”是个极其特殊的科目,它具有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依靠长期积累的学习特点——如此说来,那些语文成绩长期处于下游的同学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那些语文成绩本来就是尖子生的同学想要再提升就难如登天了吗?

不对!语文学习“具有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依靠长期积累的学习特点”,这只是决定语文成绩或高或低的主要“因”,但不是唯一“因”。决定语文成绩能否再提升、能提升多少的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因”,是“做语文试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能力”。

有过硬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综合素养积累的学生,他们答卷时候因为底气足所以“感觉准”。但是,那些无法回到小学一年级从头开始12年语文课堂基础知识积累、12年课外海量阅读积累的学生怎么办?他们的唯一武器,就是通过海量刷题加大并强化“答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灵敏度”在提高考试成绩中的权重,并同时逐个减少或消灭“语文基础知识盲点”,双管齐下,提升单位时间内语文学习的专注度、高效率,从而实现考试成绩的快速提升。

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二是他们混淆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战术战略。

一国一城一人,谁没有成长目标呢?从时间维度来简单划分的话,长期目标有可能需要三五十年甚至三五百年,中期目标需要十年十五年,短期目标一两年三四年。每一个高速成长中的学子,他们的人生也是由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共同构成的。而高考考上一个响当当的名牌大学,是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定位给学子们的长期目标,因为它需要整整十二年才得实现——我非常反对这种界定!

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而言,将高考设定为其“长期目标”,是一个非常短视的行为,且对生命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伤害行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大家的混乱正在于此。

一方面,他们再三再四强调“语文是一辈子的事儿”,事关一个人活而为人的底蕴、文化、素养和境界;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分强调高考,强调的程度简直高到了“考上一个响当当名牌大学”就明晃晃等于这辈子的无限荣光与美好生活。响当当的名牌大学怎么来的?高考分数决定的啊,他们却又坚决反对依靠刷题大幅度提升语文考试成绩这事儿——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事儿大家干得还少么?金钱,全世界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假如每一个人都凭着胸口那颗真真儿的真心说一句真心真意的真话,答案应该是100%都喜欢。但是,如果你去做问卷调查或随机访问,至少有50%的人会义正辞严、坚定不移地告诉你,“我不是那种人,我不喜欢金钱!”那么请问:不喜欢钱的话,你每天辛辛苦苦去上班干什么呢?你两口子又何必隔三差五为了谁给自家爹给多了、谁给自家娘给少了吵个天翻地覆呢?再往大了说,不喜欢钱的话,自古以来人类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又为何而起?咦,好像是真的哦——为什么会出现此种诡异情形呢?答案是确定的: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并不愿意真实直面自己的真实心思。

就如同我们三五十年辛辛苦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一样,学子们辛辛苦苦十二年寒窗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投机取巧”通过刷题提升高考分数——从这个维度去反对刷题提升分数,就是典型性“我不喜欢金钱”的口不对心,也是典型性“不能准确界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头脑混乱。

对广大学子而言,高考是人中的短期目标,绝不是长期目标。而

短期目标的实现,主打胜场靠“战术”长期目标的实现,主打胜场靠“战略”。既然高考是所有学子们避无可避的短期目标,尤其对底子太薄弱的学生而言明明有更快捷、更高效的补救“战术”,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能通过海量刷题加速度提升成绩从而夺取进入响当当名牌大学的这个资格?拿下这个资格虽然只是长期生命目标的“一张门票”而已,可是这张门票却是绝对有益于生命“长期目标”的战略性决策——既然明知道这张门票后头有绝对好的风景、明知道通过海量刷题可以显著提升考试分数,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尤其对以下两类学生而言,海量刷题必然是提升语文考试成绩的唯一武器。

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2、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欠债太多、语文成绩处于顶尖水平的两类学生,海量“模拟”刷题是唯一决胜武器

第1类,语文基础知识欠债太多,语文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

“百万富翁教父”罗伯特·清崎先生,将全世界人类分为4个类型并归入4个象限,右边从上到下的一、四象限,一象限中是B类人,约等于大企业家;四象限是I类人,约等于投资人。左边从上到下的二、三象限,二象限是E类人,约等于雇员;三象限是S类人,约等于自由职业者、小企业主或有专业技能的人们。罗伯特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潜力能够自由穿越从E到I的四个象限。穿越这四个象限所需要的能力也都是一样的,一是理智,二是身体,三是情感,四是精神。世间之所以有穷人有富人、穷人越来越穷而富人越来越富,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每一个人居于某个象限时候自身的这四种能力所占比重不同罢了。

同理,我们假设

,某个三四线城市某所资质较佳的高中,高三年级学生总共有1000名,我们按年级成绩顺序排名依次将每250名学生归入一个档。第一档的250名学生能上响当当好大学,权且约等于第四象限的I类人;第二档的250名学生,可以上个二本,权且约等于B类人;第三档的250名学生,以前的话兴许可以上三本,如今三本取消了,就只能上个高职,权且约等于S类人;第四档的250名学生,连高职都没得上,只能去做普遍雇员挣一份吃不饱饿不死的死工资,权且约等于E类人。这四个档的学生,常常在高考并不曾盖棺定论之前,就被学校、被任课老师、被家长自动归类了。谁属于哪个档,大家早已经心照不宣、心知肚明了。而学生们,也被大人们这种默契地“心照不宣、心知肚明”给圈禁了、定性了、破罐子破摔了。许多学生甚至早早就放弃了,连高考都不参加,要么直接去打工,要么随便报个免考的高职特招——真的没有一拼之力了吗?不!绝不是!近乎疯狂地、绝对海量地“刷题”,便是死地求生的大杀器!

正如罗伯特·清崎先生最推崇的那类人,绝不是局限于投资人的I象限、大企业家的B象限、小企业主或有专业技能的S象限、雇员的E象限。

罗伯特最推崇的,是能够自由穿越于这四个象限中的那类人——这类人,无论身处于哪个象限,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调配自己的理智、身体、情感、精神四种能力,并使之的成分比重能够是在该象限中生存的最优组合。

同理,语文基础知识欠债太多、语文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只有通过疯狂刷题、海量刷题才能够快速掌握“考试规则”,并死地而后生的激发潜能,加强甚至创造“答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灵敏度”,从而实现语文考分大幅度提升的目标。

是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疯狂式海量刷题,能够以最简单粗暴、最简捷见效的方式,帮助到那些语文基础知识太过薄弱、语文应考能力太过“感觉化”的学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绝地奋起,实现从第四档向第三档、第三档向第二档、第二档向第一档的跃迁,从而彻底摆脱被动的“听天由地”模式,进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动学习模式。

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第2类,语文学的非常好,语文考试成绩处于顶尖水平的学生

语文学的非常好,语文考试成绩处于顶尖水平的学生,要想将语文考试成绩继续提高,简直难如登天。这就像是从毛毛虫变为蝴蝶的过程,从身体的基本物理状态、精神力的后继支撑到情绪、情感最痛苦的体验等等方面,其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都是绝对不同于以前的。正如同降龙十八掌的那第十八掌,非天时、地利、人和各方机缘皆齐备而不能至也。

语文学的非常好、语文考试成绩处于顶尖水平的学生,权且约等于罗伯特四个象限的“I象限”吧。他们的理智力、身体力、情感力、精神力也都处于巅峰状态了,也完全区别于“E象限”类型人一辈子鸡毛蒜皮蝇营狗苟永远只能是金钱的奴隶,他们已经初具了鲲鹏展翅逍遥游成为金钱主人的势头。但是,他离收放自如、自由穿行于四个象限还差一步之遥——这一步之遥,有时终其一生而不能达。练降龙前十七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练第十八掌的多,但第十八掌的境界就是达不到,正如这类学生,

语文考试135分理所当然,可要再往上提,得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也不见得能够如愿。如何突破?

答案明晃晃地放着:疯狂式海量刷题!

这类学生,他们缺的不是基础知识训练,缺的是正式作战时候的“超常发挥”——这个“超常”从哪得?就是通过疯狂式海量刷题锻炼自己“做语文试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能力”。

啥叫个“做语文试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能力”?还真不好解释,这些运行轨迹都是在一个人的大脑内部产生的,而大脑内部发生的运动与变化是人们眼睛看不见的,这就跟要描述清楚人们看不见的不存在的那个鬼一样,有相当大的难度。举例子最容易理解,在高速上开车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状况,方向盘角度只差0.1米兴许是数条人命的事儿——可是这“0.1”米的救命距离,是大脑通过思考才做出的准确预判和正确决策么?绝不是!哪有时间给您思考啊?这“0.1”米的救命距离,就是身体的自动化综合反应能力!这个能力哪来的?是靠平时长长久久、点点滴滴处的良好驾驶习惯训练出来的。

去年参加高考的一位顶尖学子,曾跟我说过这样的话,“高考哪里是考你会不会啊?高考是考你能不能写完!”请注意“写完”这个词,“写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不给你一秒钟“思考”机会,你只管唰唰唰往下写就对了,只有保持巅峰状态不停的写,你才能够在极有限的时间将唯一正确的答案准确安排给每一道题。这些答案是思考出来的吗?是计算出来的吗?错,这些答案是自动从手里、从笔尖跑出来的——这个,就是我所强调的“做语文试卷过程中的身体自动化综合反应能力”,也是第一档的尖子生从容超越自我、将目标大学提升三五个名次(比如从人民提至清华)的唯一大杀器。

小结

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超额收益率。比如房地产投资收益必然要远远大于涉农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养牛养羊、种包谷栽果树什么的,能赶超近二十年之内房地产的投资收益率么?学生考试分数本身,也讲究个投资收益率。日常学习时候扎扎实实夯基础,考试时候聪明智慧讲方法,二者的结合才是一个学生最佳的投资组合——顺便补一句:此法也适宜于其他科目考试。嘿,我当年不懂,如今懂了,晚了。且以心血码成文字,以愿即将奔赴中考、高考战场的莘莘学子们,都能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最佳投资组合”,并能够得享该最佳投资组合下的“学习超额收益率”。

语文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就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吗?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