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我们大力度关注房改 让开封人吃透政策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魏海洋 张苗苗 王兰兰

晚报算细账 让百姓明明白白买房

1994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初步启动,市民的关注度非常高。为及时给市民解疑答惑,助力住房改革的顺利推进,晚报记者对住房制度改革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通过算细账形式,让市民深入了解房改政策。

1994年5月13日,晚报以《我市公房开始出售 今得广厦千万间 你了解房改吗》为题,从公房的价格、买房和租房哪个更划算、你有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吗、买房的后顾之忧等多角度为群众算了一笔账,让广大市民更加深入了解房改,为群众提供一份详细的参考资料,受到市民的欢迎。针对我市房改进入实质性售房阶段,但一些个人和单位却在徘徊观望,唯恐“赶早市”吃亏的现状,6月3日,本报以《“赶早市”买房划算吗》为题,并列举实例为广大市民再次算了一笔账。通过细算账,让市民弄清楚先买后买哪个划算……经过连续报道,广大市民对我市公房制度改革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针对市民对“直管公房”有疑问的情况,6月6日, 晚报以《“直管公房”往哪里去?》介绍了我市130万平方米的直管公房在房改中采取的出售方式。解读政策细致入微、分析利弊一目了然,让市民对房改政策的了解更加深入。当房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群众的各种议论也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本报也经常收到读者的咨询电话和信件。6月17日,记者带着代表性的信件采访了有关市领导,市领导对群众的疑问进行释疑。通过晚报记者的采访、报道,市民对房改政策了解得越来越多,参与房改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晚报的连续报道和解读,为群众解答了疑惑,有力推动了住房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修复龙亭大殿 晚报全力鼓与呼

龙亭对于开封人来说,就像家中的镇宅之宝,凝聚着开封人太多的情愫。1994年7月15日凌晨,龙亭大殿基座的坍塌让开封人痛心不已,全市人民心急如焚,希望新的龙亭大殿能早日雄立在古城。

为在第一时间将修复进展情况传递给开封市民,本报安排专人负责追踪报道,并在晚报开设专栏。尽管当时天气炎热,但本报记者每天都蹲守在现场,风雨无阻。晚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7月17日,女青年杨文翠自发为修复龙亭捐款的报道发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纷纷为修复工程捐款献爱心。一时间,在没有发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一场自愿自发的爱我开封、修我龙亭之火在开封市人民心中熊熊燃烧。由于修复之初没有接受捐款的部门,一些热心市民将爱心款送到晚报编辑部,由晚报转交到修复指挥部。后来,在晚报的持续关注下,修复指挥部设立龙亭大殿自愿支援捐资办公室,广大市民纷纷将爱心款送到该办公室。被开封市民的爱心感动,一些外地游客也加入到捐资修复龙亭大殿的行列中……

据统计,共有32440人、60家单位为龙亭修复工程捐款100.1万元,占总修复款的近1/2。

晚报的连续报道,把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也为龙亭大殿的修复贡献了力量。

刘寺村北窑场虐待民工 晚报勇揭黑幕

1994年7月20日上午,沈丘县农民霍先生在被刘寺村北窑场非法扣留近4个月后到郊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报案称:他在生病时,被刘寺村北窑场的工头抓去,被迫在窑场上干苦活,每天5时起床干活,一直干到24时许才让休息。窑场怕人们逃跑,在干活时有监工,连夜晚休息时小便也不让出屋门。接案后,郊区公安分局刑警对刘寺村北窑场进行突查。本报记者不顾危险,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进行采访,及时对现场情况和案件进展情况进行追踪报道。

南郊刘寺村北窑厂非法劫持、残酷虐待民工的新闻被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惊及郊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即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7月23日凌晨,窑厂监工之一被抓获归案;7月28日夜里和8月1日上午,该窑厂两名工头也分别被抓获归案。晚报的连续追踪报道传递了公安干警打击犯罪分子的决心,弘扬了社会正气,受到群众的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