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有一種絕望叫《盲山》,有一種無奈叫《盲井》。而剩下的一種數不出來是絕望還是茫然的,就是本片了。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呢?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這是一部關於孩子,關於物質,關於無知,關於弱勢群體,關於太陽底下的黑暗角落裡的故事。我們正常人會在大街上遇見很多殘疾人在乞討,或者是一個肢體健全的人或跪著,或坐著。然後旁邊寫著自己的悲慘遭遇。如果這個社會真的是具有愛心的,那麼很多人都願意慷慨解囊。但是很多時候,當你第一次看見他們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同情心,而當你第二次看到他們的時候,你會詫異。等到你真的第三次,第四次長此以往看見他們的時候,你就茫然了,然後你就麻木了。原來這是一個犯罪團伙。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但是在你知道了以後,你會怎麼做呢?顯然你首先不會去舉報,因為這件事情與你無關,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點。你一定會覺得你做好你的看客的身份就行了。頂多在今後給自己的朋友說說,以後遇見這樣的人不要上當。你會真的關心乞討者的死活嗎?顯然不會的。即使是他們曾經出現在你的視野裡,你依舊是不會記得有這麼一個人出現過的。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這就是這個社會的冰涼。說了這麼多,本片的主旨或者是本片所講述的故事,就是那些讓我們曾經可憐,但是後來漸漸的可恨的人群。他們真的就可恨嗎?或者是有誰會真的去了解他們的故事?當然沒有人,除了以他們謀生的那些所謂的“爹”們。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小娥的父親對於小娥最關心的是,她可以賣多少錢。而人販子對於小娥最關心的是她可以一直保持這個身體狀態多久。這群人中間只有最後的小男孩對於小娥是真正的關心。但是這種關心在受到極大的心理落差之後就蕩然無存了。小男孩走了,世界上最關心小娥的人默默的離開了。而那個執意要收養小娥,而且給小娥看病的女人,在得知小娥已經永遠的站不起來以後,也悄悄的離開了。這就是所謂的好心人的真容。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當然,我們並不能去譴責這樣的人。畢竟他們還有著一絲絲的愛心,即使是這種愛心比較短暫,而且會有一定的約束。但是也總比那些人販子強百倍。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我們經常看到的人販子對於給自己賺錢的“工具”,往往是斥之以暴力的。而本片雖然沒有這種強烈的反差,但是在每每到了關鍵時候,人販子男的表現來看。物質社會一定意義上會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當可以給小娥治病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治療,原因是這樣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潤。顯然在乞討的時候,健康的小娥獲得關注顯然低於生病的小娥。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而當他的老婆被人拐跑了以後,第一件事情想到的竟然是媳婦被人割腎,別人賺了錢,而自己卻虧了。這種邏輯顯然超出了我們大家的想象。每一個心理正常的人都會對於這樣的事情保持一個正常的態度。找人是第一位,爾後別的事情並不是我們所能考慮的。但是清醒的人販子是最糊塗的。而喝醉了以後的他卻選擇了報警處理。這種反差不斷的在告訴著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醉了還是清醒。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本片色調灰暗,如果不是正常的方言讓人可以和明顯的辨別的話,你一定會認為這是賈樟柯導演的另一部影片。選角上的認真讓我們對於這個劇情中的人物沒有一絲絲的同情。最後的一幕,小娥坐在馬路邊上失魂落魄的樣子是的主題再一次凸顯。轉了一圈的她,最終還是被這個社會拋棄了。如南柯一夢,夢醒來以後,之前什麼樣,現在依舊是什麼樣。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當世界很黑暗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光明往往只存在於別人的眼中。寄託希望在別人身上往往並不能將自己解脫。這是小娥需要清醒的。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時候,她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一旦依靠在別人的身上的時候,這個十一歲的小女孩,本來花一樣的年紀裡,可以有著和別的小朋友一樣的快樂的童年,但是在現實的摧殘下,她連起碼的家庭都沒有。支離破碎的家庭如果是現實給予的第一巴掌的話,那麼被那個女的找回去,然後第二次被遺棄則是致命的打擊。

比《盲山》絕望,比《盲井》黑暗,這部國產片揭開被拐兒童的悲慘

我們不敢想小娥最終的命運是什麼,就如同那個盲目的尋找著小娥的女人販子一樣。或許只有命運相同的人才會產生共鳴。很多時候,關懷往往不能如願,相反,悲情卻總是不請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