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爽约被叫做“放鸽子”,而不是“放麻雀”?

为什么我们喝水用的东西叫做“杯子”“beizi”,而不叫“子杯”或者“被子”,写字用东西叫做“笔”“bi”,而不叫“水”呢?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从来不问出处,尽管用着就是了。


为什么被爽约被叫做“放鸽子”,而不是“放麻雀”?


咬文嚼字这事情深挖了,发现文字还特别有意思。

话说“爽约”叫做“放鸽子”而不是“放麻雀”、“放小鸟”之类的,为何一定要用鸽子来形容呢?要说“放鸽子”的来历,历来至少有3种说法。其一,也许是老北京养鸽子的爷们儿的惨痛教训,鸽子放出去就回不来——有专门裹人家鸽子的人在那儿等着呢。当然也还有“诱鸽”,在别人放飞鸽子时,放出自己的“诱鸽”,混到鸽群中。“诱鸽”会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其二,源于旧上海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一般都有去无回。其三,旧中国上海滩一种诈骗伎俩,以女人到雇主做保姆,或小妾为名然后卷走被骗人的财物,黑道上称为“放鸽子”。


为什么被爽约被叫做“放鸽子”,而不是“放麻雀”?


看来“网鸽”现象自古有之,为能“偷鸽”费尽脑汁。但是以上这3种“放鸽子”说法的出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与今天“爽约”相联系?

再究其缘,古时候人们都是用鸽子来通信的,说有一次,一人与另一人约定,到时候给他来信。但是那人,只是放来鸽子没有写信,所以那个提出约定的人就说,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履行诺言。自此,“放鸽子”一词就代言了不履行诺言。

所以,究其终,还是因为鸽子这个“信使” 的身份。信鸽的定向能力、飞翔能力以及恋家的本性,确保信鸽每次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都能如约到达。对于这点朵想必信鸽爱好者们就非常能够体味其中的意思了。

但是在笔者现在看来,放鸽子才是正经事儿。放飞爱鸽,期盼回家。乐哉乐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