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魜溣


长平之战后没能灭亡赵国的主要原因如下:

1.将相不和,范雎因嫉妒白起战功,放弃了灭赵的计划,也因此白起记恨范雎,最终白起拒绝领兵,秦王震怒将白起赐死,后又怀念起白起,范雎害怕秦王追责而辞相。

2.决策失误错失良机,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40万降军,乘胜灭赵,秦襄王放弃灭赵,改为割地议和。使赵国有了喘息之机,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固守邯郸。秦军成为暮归之师,士气锐减。

3.合纵成功,除燕国掣肘外,其他诸侯国害怕赵国被灭后秦国一家独大,,纷纷援助赵国,合纵之势形成。

4.实力不足,秦国因不断用兵,虽然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也自损过半。秦国虽强,但还不具备对诸侯联军成压倒之势。

秦国本来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秦襄王嬴稷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没有采用白起放弃进攻邯郸的计划,进攻邯郸受挫,在诸侯联军打击下,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不但占领韩魏赵的土地丢失,自身的领土一部分领土也被他国强占而去。

纵观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头脑最清醒的莫过去白起,其战术之高超、战略眼光之深远,审时度势之能,放眼那个时代无人能及。最终在秦襄王的盛怒之下被赐自尽,真是可悲可叹,真是自古名将多薄命啊!


失去航线的孤舟


有些战争以精妙的用兵而闻名,有些战争以微妙的惊险胜败而闻名,但是这次我们所说的长平之战确是以惊人的伤亡数字而闻名的。


这场战役作为参战方的赵国以伤亡45万兵力的代价败于秦国。这其中或许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件事,45万兵力的伤亡,几乎是当时一个国家的根本,那么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并没有灭亡,并且还存活了40多年呢?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歼灭了45万兵力,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赵国竟然还没被灭亡,当时赵国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实际上当时赵国也就剩一口气了,但秦军这个时候却选择了撤退,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这就有点奇怪了。让我们来结合史实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介绍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国末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强大的秦国企图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而韩国作为秦国的边邻,自然成了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率领大军开始了对韩国的进攻。弱小的韩国自然不可能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只能像赵国求援并投降于赵国,这就使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激化。

秦将白起于是率领秦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开始了长平之战。一开始,因为廉颇的坚守不出,秦军与赵军不相上下,双方长久相持。但是秦军通过散布谣言的方法使赵国国君换掉廉颇,并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出任与秦军对战,结果,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


白起收赵国降兵四十五万,白起后认为赵兵不忠,将投降的赵国军队全部坑杀,赵国继而衰落。那么为什么秦军没有乘胜进攻赵国,灭亡赵国呢?

其实不是秦国不想,而是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长平之战虽胜,但秦军同样损失惨重

古代作战多是以冷兵器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见,战争双方都会存在大量的伤亡。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借助谋略战胜了赵军,但是赵军也一样拼死反抗过。

赵军虽然损失了45万士兵,但是秦军同样也损失了30万兵力。这也使秦国伤及到了根本,已经到了必须撤退的地步,如果继续进攻,秦国自己也会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国攻击。所以秦军不是没有想过灭掉赵国,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赵国秦国相聚太远,秦军补给不足

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灭亡,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补给不足。秦军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太多秦国的国力,秦军在取得胜利后,也已经是没有了太多的补给,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赵国,补给一定会中断,而在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秦军补给一但中断,秦军就会失去方寸,更别说攻城掠地了。


三、赵国的自救,名仕游说秦国,人民武装反抗

长平之战后,赵国名仕苏代前往秦国,买通秦国当时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并像其分析继续赵秦战争的利弊。最后范雎也成功的说服了秦君,秦军没有继续进攻,灭亡赵国,和苏代的游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再加上因为白起对赵国45万士兵残忍的杀害,使赵国国民对秦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武装并防御秦军。秦军将领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气势下,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军军中也主张撤退的占大多数。

而最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存活40余年呢?

因为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也励精图治,对外政治结盟,对内任用贤能,所以赵国在度过了长平危机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此之外,各国对秦国的共同敌视,使秦国也无法在赵国虚弱之际进攻,赵国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时间,再加上赵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这就让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依旧还能存活40余年之久。


夏目历史君


这个问题纵横来好好解读一下吧!秦国彻底击败赵国又何止40年。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后秦国也要修整

长平之战时的赵国跟秦国相比,军事实力是不相上下的,秦军能够战胜长平也确实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秦国用不到围困两年,甚至秦王亲自出战。

战国前期是魏国一家独大,在魏国陨落后是秦、齐、楚三国争霸,然而经过五国伐齐后,齐国陨落,楚国在和秦国的一系列对战中实力也遭受重创。

战国后期,也就是长平之战时,只有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能和秦国相抗衡,强大起来的赵国是很吓人的,赵国的崛起不同于各国的变法,而是进行的军事改革,实际上赵国的强硬是建立在军事上的,这对于赵国周边的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正是这种对赵国崛起的惧怕,在长平之战的两年间,没有任何国家去管赵国。

在长平之战中,我们都知道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人(并非活埋),认为秦国取得的是彻底的胜利,实际上不然,前面已经说过赵国是典型的军事强国,不可能做到让秦国毫发无损的歼敌四十五万的。

根据史料记载,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亦伤亡二三十万”,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古代第一次歼灭战,拼的其实是硬实力,赵军再如何不济,也会跟秦国厮杀到底的。

所以,经过二三十万伤亡的秦军,是需要一定的修整的。

长平之战后,秦国高层之间的矛盾使得赵国有了喘息之机

实际上,秦军并非没有趁长平之胜,一鼓作气攻占整个赵国的计划,指挥长平之战的秦国将领白起就主张直接开向赵国,趁赵国后方没有准备后,攻下赵国。

然而正当白起准备攻打邯郸的时候,赵国开始游说范雎,说白起如果灭了赵国,那你就当不上宰相了,范雎被说动,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下,以秦军疲劳应该修整为由,拒绝了白起的要求。

这是秦国高层内部之间的矛盾,这里有必要说一说秦国当时的内部矛盾,秦昭襄王在位六十年,实际上前四十多年都是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魏冉主持军国大事,白起实际上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

魏冉主政期间,是秦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先策划五国伐齐,后伐楚,干掉了当时三大强国中的两个,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帮助下完成亲政,把魏冉给赶了出去,秦昭襄王十分自负,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因此才有了伐韩的东出之策,因为上党事件,秦赵开战。

在长平之战初期,秦昭襄王没有启用白起,实际上很可能是猜忌白起,毕竟白起是魏冉的铁杆,结果长平之战迟迟不能结束,甚至已经压上秦国的国运,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启用白起。

正是这种矛盾,使得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担心白起攻打邯郸后,白起功高震主,因此才有了修整的策略。

长平之战两年后的邯郸之战让秦军也元气大伤

等到长平之战一年之后,秦国修整过后再次发动包围邯郸之战,这个时候不但秦军得到了修整,赵国也得到了修整。

这个时候,白起却劝阻秦昭襄王已经错过战机,不要发动攻击了,秦昭襄王不听,继续发动作战。

赵国派出廉颇以坚守应对秦国的进攻,秦国久攻不下,这个时候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率领数十万援军与赵国里应外合反击秦军,使得秦国大败,在邯郸之战中秦军伤亡亦在二三十万。

邯郸之战后,魏楚联军乘胜西进,再次打败了秦国,随后魏、楚、韩、赵四国结成合纵伐秦之势,将秦国二十年来东出的成果全部夺回。

当时四国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然的话,趁机灭了秦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连续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秦国自然伤了根本,无法灭赵了。


史论纵横


个人认为长平之战后秦国不能迅速灭赵原因有四点。

第一,长平之战是持久战和消耗战,秦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惨重。长平之战是战国中后期两大军事强国秦国、赵国的军事决战,双方动员百万大军从周赧王五十三年打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两国都拼到了油尽灯枯,临阵易帅的地步,赵国固然全军覆没,秦国也已经征发了国内15岁以上的少年,60多万大军伤亡过半,更严重的是国内粮食供应也接近极限。




第二,赵国虽然长平惨败,但是北方防御匈奴的精锐骑兵军团依然完整,加上其他兵力,尚有一战之力。赵国在全国长平之战后,放弃了河套平原等外围防御,收缩防御邯郸地区,加上廉颇、李牧等一流名将尚在,赵国并非不堪一击。




第三,秦国坐失战机,没用乘长平之战大胜之势,攻击新败之后人心惶惶,立足未稳的赵国。而是和赵国展开了数月之久的和谈,虽然自身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修整,赵国也得以补充新兵,调整部署,收缩防线,争取外援,完成了邯郸保卫战的准备工作。

第四,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使关东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怖和危机,促使关东六国结成了一次比较团结的合纵,邯郸之战秦国遭到楚国和魏国的联合打击,尤其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使秦国遭遇了战国时期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围攻邯郸的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解围。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至此,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秦国共损失近60万军队,秦昭襄王几十年来夺取的土地被六国夺回大半,包括引发长平之战的上党地区都被韩国收复。秦国第一名将白起也因为和昭襄王矛盾激化而被赐死。秦国元气大伤,直到秦始皇继位前都不敢大规模东出函谷关。赵国也得以继续存活了近四十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过了将近40年秦国才灭掉赵国,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失去了机会。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有生力量,白起率领秦军已经到了邯郸城下。这是列国也不能够及时敢来救援,秦国完全有能力一举攻下邯郸,进而灭亡赵国,到那时就算齐国,楚国,想救赵国也为时已晚。可是天不亡赵,秦国内部由于将相不和(范雎怕白起灭赵后功劳大于自己,动摇他在秦国的地位),范雎便像秦昭襄王说白起有可能功高震主,威胁秦国统治,秦昭王疑心,便召回白起,错失良机。等白起回来后,秦昭王反应过来后又让白起灭赵,可是这个时候赵国援军已经到了邯郸,而且齐国,楚国,魏国不会坐看赵国灭亡,秦国已经无法灭掉赵国。所以说秦国失去了机会,只能等待。

(武安君白起)

第二个原因,秦国国力降低。长平之战后,秦王要命白起再次率军灭赵。前边已经说过机会已失,白起不愿白白牺牲将士性命,拒绝领命,被秦王赐自裁。白起死后,秦国失去良将,这便是秦国国力的一大损失。秦王不信只有白起可以灭赵,继续命令秦军攻赵,结果大败,军力又受损(本来长平之战,秦国用60万大军围攻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40万大军被灭,秦国也损失了近30万大军,军力本就下降),这次又被魏赵联军大败(尤其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给了秦国致命打击),直接导致秦国军力,财力,国力都不如以前,段时间里无法恢复。

第三个原因,秦国内部权力更迭导致时间延长。本来秦国自从秦孝公和商鞅联合变法开始,国力逐渐强大,就算遇上几次大败,也能够尽快恢复。可是长平之战结束后,慢慢的秦国国力恢复,这时秦昭王已经老了,没有了锐气。加上他的儿子们都不争气(安国君赢柱平庸),秦国出现了空前的后继无人。整个秦国开始为继位者忙碌,没有时间去开疆拓土。耽误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错失良机,国力下降需要恢复,权力更迭),秦国灭赵之战便推迟了将近40年。


南忆忆往昔


秦灭六国的进程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帆风顺手到擒来。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中间有过盛也有过衰,有过大胜也有过大败。

而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次豪赌,筹码是自己的国运。最后结果是秦胜赵败,赵国损失四十多万人,而秦国也是伤亡过半元气大伤。但这个时候名将白起却跟秦昭襄王说:我军现在虽然元气大伤,但赵国更惨已经奄奄一息了,不如趁机再给它两拳头,彻底把它揍趴下。

但是由于将相不和,纵横家苏代跑到秦相范雎面前挑拨了几句,于是利欲熏心不甘人后的范雎跑去对秦王说:我们现在刚经历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士兵疲惫,不宜再用兵了,不如先退回来休整休整。于是秦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让白起撤兵。

据说白起接到这个消息时,怒不可遏,当时连桌子都掀了,仰天长叹:多好的机会啊,却让你们这些败家子给浪费了。但毕竟君命难违,于是带着兄弟伙从战线上撤了下来。

过了一年,秦王再次发起了灭赵之战,白起经过一番精确的推算之后,觉得此战难以取胜,于是拒绝带兵伐赵。但是秦王不信这个邪:离了你张屠户——我还得吃带毛猪不成,于是强行发动了邯郸之战,战役结果跟白起预料分毫不差,秦军围邯郸久攻不下疲惫不堪,这时其他的山东各国也看清了形式,大家都是兄弟朋友,赵国一旦灭亡,自己也难以久存,于是发兵救赵。

最后秦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不光损兵折将,还丢了大片土地。没过多久秦国又调转枪口打魏国,打算以此来给自己输血,魏国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把秦国狠狠的揍了一顿。经过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到现在的伐魏之败,秦国严重失血,统一战争一度陷入低潮,躲进函谷关十多年不敢出来。这十多年间没有了秦国的骚扰,赵国也得到了喘息和恢复。



我的兄弟叫酱爆


长平之战之,秦赵两国可谓是两败俱伤,赵军主力被全歼,秦军元气大伤,所以没有一举灭掉赵国,但是中间的时差长达40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勒?


此时,秦军刚刚歼灭赵军主力,但是其他五国联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就是秦军攻下来邯郸,但是只要赵国王室逃走了,赵国就没有亡,秦军也守不住。范雎劝秦昭襄王不要灭亡赵了,所以长平之战之时,秦军没有直接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后,数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秦军伐赵大败而归。秦国国内发生了变故,导致继承人出现了问题,所以没有大规模攻赵,更没有灭赵的打算。

所以秦国才在40年后,在秦王嬴政一统六国的方针中才被灭国。



百花争艳只为你


长平之战后,白起上书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灭赵。范睢怕白起功劳太大盖过自己,说服秦昭襄王退兵。赵国趁机去其余五国搬了很多救兵。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想明白了范睢的骗局,要求白起出兵灭赵,白起说已经错过了机会,赵国恢复了国力,而且会死战,没有战胜的机会。昭襄王派别的将领试了一次,果然不行。最后昭襄王杀了白起圆了面子,但是也放弃灭赵。好像从此昭襄王的军队没有再出过函谷关。


贴士人生


因为昭襄王听范睢之言,不纳武安君之策,不然长平之后,立即进兵邯郸,灭赵必矣


结了冰的蓝


因为秦国不听白起的直接攻邯郸,失去了机会。后来又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去打,结果失败了,国力受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