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山川網:近期,國家發改委發佈了關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關於下階段中國城鎮化方向及政策,一經問世便成功引發多方關注。

其中,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戶籍制度的內容尤其值得關注,通知表示: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顯而易見,雖然通知中對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以及超大特大城市的戶籍政策未來走向均有相應放寬。但是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接下來“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的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名錄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事實上,要想明白通知中關於進一步開放中國城市落戶政策的初衷和用意,首先需要對中國城市規模等級做到清楚瞭解。

通知中引用的“Ⅱ型大城市”標準,來自《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之路》(以下簡稱“綠皮書”)中,依據中國城市人口規模現狀,提出的全新劃分標準。

(1)超大城市:城區人口1000萬以上;

(2)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至1000萬;

(3)大城市:城區人口100至500萬,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4)中等城市:城區人口50至100萬;

(5)小城市:城區人口50萬以下,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綠皮書中還介紹道,我國中小城市數目已達2160個,56%的地級以上城市為中小城市。當然,綠皮書講到的中小城市概念,顯然範圍不止於我們日常討論的地級市和縣級市,諸多縣城也一併被計算在內。

那麼截至目前,中國城區常住人口處於100萬—300萬區間的Ⅱ型大城市數量到底有多少呢?網絡上關於城市人口的相關數據紛繁複雜,比較官方的應屬住建部的城鄉建設統計年鑑(2017年)。按照該年鑑的數據統計,此區間城市數量約為60座城市。

之所以無論是在本文標題還是在這裡,我都使用相對模糊的城市數量,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由於統計方式的不同,人口數據原本就難以被完全精準化;其次是相比城市轄區範圍,城區的範圍變化較快,所以對應的城區人口數據統計也更添多變;其三是我們能夠引用的各項人口統計數據,都存在明顯的滯後性。

比如在2017年底時,大連、瀋陽、哈爾濱、長春、西安、鄭州、濟南、青島、杭州、昆明等地的城區人口均超過了300萬,其中部分城市是剛剛完成了從Ⅱ型大城市到Ⅰ型大城市的轉變。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這裡我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上圖這份“城區常住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名錄”僅供參考。由於統計方式與時效性的原因,存在不完整和榜單城市名單存在出入的問題。


相似的城區人口,迥異的全市人口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在上文之中,我曾提到現行的中國城市規模分級標準,來自於《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之路》。這份標準,可以稱為是城市規模分級新標。

相較於舊標,其實主要有兩方面的提升,首先是各等級城市人口體量門檻均有所上升,這和過去這些年中國城市整體城鎮化標準大幅提高相掛鉤;其次就是統計城市人口的方式,也從“全市人口”變為“城區人口”。

相比人口體量門檻的提升,事實上城市規模界定進一步優化為以“城區人口”做標準,顯然是更具先進性和參考性的方式。

由於中國整體人口體量龐大,城市間面積差異懸殊。所以當我們純粹對比兩座城市的全市人口時,很容易得出與城市真實經濟水平不相符的觀感。關於這一點,在一些人口大省如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的地級市中,表現尤為突出。

所以,我們不妨將Ⅱ型大城市的城區人口與全市人口放在一起,再統計出城區常住人口與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進而看看各城市城區人口體量與全市人口體量的背離程度。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關於上表中的人口數據,這裡要做下解釋:各城城區常住人口數據時間點統一為2017年,各城全市常住人口數據優先選擇2018年,如最新數據暫未發佈則以此向2017年或更早順延。另外,極個別城市已較長時間不對外公佈城市常住人口數據,此類情況則選用戶籍人口數據。

在60餘座城區人口處於100萬—300萬區間的Ⅱ型大城市中,我們發現有3座城市的全市人口甚至超過了1000萬,分別是石家莊的1088萬,臨沂的1124萬和保定的1047萬。

而三城的城區人口數量,則依次為284萬、216萬和165萬。三城城區常住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分別為26%、19%和16%。而統計在表的60餘座Ⅱ型大城市,這一數值的平均值為33%,三城均落後平均值明顯。

除此之外,全市人口在800萬以上的城市,還有溫州、邯鄲、徐州、贛州、南陽、濟寧、鹽城、泉州、濰坊等城。這些城市的城區人口占全市人口比值,同樣明顯低於統計在表城市均值,部分城市甚至低至不足15%。

有城區人口與全市人口數據背離巨大的,自然就有兩者之間相距極近的。比如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海口、撫順幾座城市,城區人口占比全市人口的比值都超過了60%,差不多是統計在表60餘座Ⅱ型大城市此項數據均值的一倍。

其中最突出的烏魯木齊和銀川,前者城區常住人口295萬,全市常住人口350萬,比值高達84%;後者城區常住人口157萬,全市常住人口225萬,比值也達到了70%。

那麼,城區常住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高低,究竟會帶來哪些不同呢?


高低不同的城區、全市常住人口比背後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海口、撫順等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明顯較高;而石家莊、臨沂、保定、溫州、邯鄲、徐州、贛州、南陽、濟寧、鹽城、泉州、濰坊等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又普遍偏低呢?

上面這些城市,粗看上去,首先是南方北方城市均有,東中西部地區也均有分佈,顯然不是簡單的南北差異或東西差異所致。

從城市級別看,既有區域中心的省會城市,也有十分普通的低級市。從城市經濟情況來看,同樣是二三四線城市幾乎全都有分佈。難道,這麼毫無規律可言嗎?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先來看城區常住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值明顯較高的城市。要想找到這些城市的特徵,事實上也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城市,當地居民才會更傾向於匯聚於城區地帶。

首先當然就是非農業型,服務業足夠發達。比較典型的,自然就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中國頂尖城市。這些城市第三產業發達,而人口足夠聚集又是發展第三產業的先決條件。顯而易見,作為尚處於城區人口100萬~300萬區間的城市,遠還達不到第三產業發達型城市的標準。

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受限於客觀條件,當地居民基本上不得不生活在城區。比如區域內幾乎無同規模城市可供對比選擇,比如受地形影響主城區外城市轄區無法供大規模人口居住(荒野、丘陵、沙漠等),比如除主城區外日常生活必須資源尚且不能保證(水源、糧食等)。

此類城市往往還有一個共同點,建成區面積普遍有限。上文提到的幾個城市中,烏魯木齊建成區面積為251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建成區面積為176平方公里,蘭州市建成區面積為137平方公里,銀川市建成區面積為111平方公里。在同級別城市中(省會),均處於較低水平。

說完了城區人口占比較高的,我們再來看看城區人口占比較低的:石家莊、臨沂、保定、溫州、邯鄲、徐州、贛州、南陽、濟寧、鹽城、泉州、濰坊等城市,為何絕大多數人口,都分散在主城區以外呢?

這個問題其實同樣要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無力聚集到主城區謀生,或者說生活在主城區的性價比較低;其二是不需要聚集到到主城區謀生,或者說生活在主城區外性價比更高。

石家莊、臨沂、保定、邯鄲、贛州、南陽、濟寧、濰坊,基本上都處於受限於產業結構本身,城區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少,薪資低的狀態。而城市面積又普遍較大,例如面積最大的贛州達到3.9萬平方公里,面積最小的濟寧也在1.1萬平方公里之上。

但這些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普遍集中在一兩百平方公里上下。不發達的城市二三產業遇上龐大的鄉鎮村待城鎮化人口,房地產開發就成為這類城市建成區面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事實上也就很好的揭示了,為什麼這些城市雖然產業落後,薪資偏低,但是房產均價卻可以逼近很多經濟較發達的二線城市的原因。


綜合人口與經濟,哪些城市值得落戶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上文我們只講到了城區人口占比較低城市中“無力聚集到主城區謀生”的代表城市,接下來我們再來講“不需要聚集到到主城區謀生”也能夠保持相對較高收入水平的城市。

上文中提到的城市中,溫州和泉州算兩個。被統計在表的城市中,無錫、佛山、南通、揚州、台州大致上都可以被算在此列。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呢?民營經濟繁榮,鄉鎮企業活躍。

我們以無錫來舉例,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無錫市全市人口超過650萬,但城區人口體量僅有255萬。無錫市目前轄5個區及2個縣級市,江陰和宜興2個縣級市長期位居全國百強縣榜單前列。按照最新的2018年百強縣排名,宜興排在第8位,江陰更是高居第2位。

2個縣級市的經濟實力之強,還可以從剛剛過去的2018年各自完成的GDP數據中看出端倪。其中宜興完成1718億元,江陰更是完成3806億元。換而言之,在2018年無錫市完成的11439億元GDP中,江陰宜興2個縣級市即佔到了接近一半。

最終體現在人口上,宜興常住人口125萬,江陰常住人口165萬。從人均GDP數據上,江陰更是突破了23萬元,超過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

而江陰作為一個縣級市的經濟體量之所以能夠達到一般三線城市的水平,歸根結底就在當地民營企業的活躍。當地居民即使在江陰本地,也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所以向主城區彙集的動力自然也就會受其影響。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無錫一市的個案,而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共性。此時我們再來會看這60餘座城區人口處於100~300萬區間的Ⅱ型大城市,其中最值得優先考慮落戶的,顯然還是東部省份的無錫、佛山、南通、泉州。

其中無錫是江蘇省現階段綜合性價比較高的城市;佛山有廣佛同城與粵港澳大灣區雙重政策方向利好加持;南通則是上海都市圈的核心成員城市,未來與上海間高鐵通車後經濟還將獲得更大的想象空間;泉州則是福建省內現階段性價比最高的城市。


城區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

最後,我想多聊幾句關於中國的戶籍制度。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使用戶籍制度管理人口的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的特定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戶籍制度的弊端顯然勝過其正向作用。

戶籍制度的弊端包含但不僅限於以下方面:削弱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城市化進程,遏制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加劇了城鄉割裂,不能對中國的人口流動進行有效的管理,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本質等等。

眾所周知的2018年中國整體城鎮化水平已經接近60%的數據,事實上我們只能將其稱之為“粗城鎮化率”。因為這個數據,是通過戶籍中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作為最重要數據基礎的。

而根據目前中國區域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已經或正在成為收縮型城市。捨棄了農民身份的人口如果絕大多數都生活在這些城市中,顯然並不能將其稱之為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城鎮化,因為他們並沒有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城市相關資源。

這些已經在戶口本上去掉了“農業”身份的人口,顯然還需要通過“二次城鎮化”的方式,進一步流動向未來二十年大概率不會出現經濟及人口緊縮的強三線以上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