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形而上學?

竹葉清風細雨


“形而上學” metaphysics,《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解釋為:哲學的分支,其目的在於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在西方哲學史上,對形而上學有4種看法:1、是對基本存在物(如精神和物質)的探求;2、是一種“實在”(相對於“表象”)的科學;3、是對世界整體的研究;4、是第一原理(或本體)的理論。形而上學的字面意義是“物理學之後”,曾用於亞里士多德著作中他自稱的“第一哲學”那部分。亞里士多德為哲學家區分了兩種任務:研究存在於自然界或現實世界的本質和特性,並探求“存在”以及“不動的物質”、“不動的行動者”的特點。前一條組成“第二哲學”,主要在他的《物理學》中論述;第二條也叫做“神學”(因為上帝是不動的行動者),在其著作《形而上學》中有論述。

《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既沒有“辯證法”、也沒有“辯證”這兩個概念,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其解釋是:一種以馬克思、恩格斯和後來的普列漢諾夫、列寧、斯大林等人的著作研究現實的哲學方法,為共產主義的正式哲學。其中心觀念來自黑格爾主義,主張一切歷史的成長、變化和發展都是對立面鬥爭的結果(在哲學用語中,一個命題便有一個反命題,構成一個合題)。具體來說,階級鬥爭——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為一方,無產階級和農民為另一方——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歷史唯物論法則被視為極其強有力,領袖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極小。原認為該法則主要應用於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到20世紀,該法則延伸到科學領域,對蘇聯科學的作用尤為重要。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對辯證唯物主義作系統的闡述,他們主要是在論戰過程中表面了他們的哲學觀點。

在我國,流行說法認為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是一對兒相互對立的概念,形而上學是“孤立的、靜止的”,辯證法是指事物是發展的、變化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批判形而上學。嚴格分析會發現,我國這種流行說法對形而上學的理解是狹隘和片面的,兩者也根本構不成對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經不住歷史實踐檢驗。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哲學分為兩個陣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屬於唯心主義。兩大"主義"總在幹仗,互不服氣。在校期間哲學老師尊唯物抑唯心,因而更多地用唯物論看世界。實際上,兩大"主義"誰也離不開誰,死掉一個另一個也活不了,這就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也是哲學觀點。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對立,常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和一成不變,質不變,只是數量增減和場所變更,變化原因在事物外部,由外力推動。形而上學否認事物內部矛盾是其發展動力。因此,它與上帝聯繫緊密,認為超感覺、超經驗的東西(上帝、靈魂、意志自由)存在,並認真而廣泛地進行研究。

人們不論是否懂得哲學,也都生活在哲學之中,生活在哲學家的哲學之中。如果自己能懂一點,也許活得會更明白或者更有意思一些。


白鶴書屋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一對兒,這是《易經》裡的說法,《易經.系傳》裡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一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即使沒有深入解讀,乍從字面看,也會給人一種非常震撼的感覺,其實這是講真正的處世之道,這是古人經歷漫長的歲月洗禮後,給我們留下的無上法門,大國文化,恢弘格局,從中可見一斑,沒有雋永的歷史,確實很難提煉出來這樣的精品。

“形而上”是指萬物在成形以前的情況,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的“無”不是指沒有,而是指無法被我們認知,其實就是指的“形而上”,“上”不是一個空間概念,而是一個時間概念,可以理解為“前”,“形而上”,就是萬物在我們可以捕捉到它的任何形態之前,因為我們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經過認真體會,又覺得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就用“形而上”來代表它的存在方式。

因此“形而上”就是“無”,而“無”法體會的狀態,就是“道”的形態,按佛家講,它是“離言絕待”的,“離言”就是超越語言的表達極限,“絕待”就是絕對,它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象長與短,高與低,好與壞等等,這都是相待而立的概念,但“形而上”的“道”卻不是這樣,它是絕對的,是超越一切相對性的。

後來西方哲學傳入中國,象黑格爾的辨證法,就是講事物之間的相對性,按中國文化來分,那就要向下一些了,他們還沒有深入到“形而上”的層次,所以看到一切都是變化的,但變化的只是現象,變化的表面現象背後那個不變的東西,他們還沒有觸及到,所以才提出辨證法,即一切事物之間的關係存在於對立和統一之間,這就是典型的“形而下者謂之器”了。

事物一旦成形,就必然落入一種侷限內,之前的靈動性,已經消失了,就象是水,水的靈動性是人盡皆知的,所謂“水無常形”嘛,正因為“水無常形”,所以才可以做到無所不形,隨方則方,就圓則圓,無拘無束,任運自然,但水一旦結成冰就完了,再想讓它靈動,它就靈動不起來了,凍成什麼樣子,它就是什麼樣子,除非再融為水,否則就無法隨意變化。

水和冰,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區別,因為研究的層次不夠深入,所以只見到冰與冰之間有不同的姿態,相對的形狀,但還沒有進一步發現它們在結成冰之前卻一樣都是水,在形態上都是可以靈動不拘,既然沒深入到這個層次,那就只能去推崇“形而下”的辨證法,捨去“形而上”不談了,甚至還會因為不瞭解,會直觀的覺得“形而上”頑固僵化,不知變通,反而沒有“辯證法”那麼切合現實,所以“形而上”學對“辨證法”而言反而成了一個貶義詞。

但這只是對“形而上”的誤解,所謂“與夏蟲不可以語冰”,我想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大家對國學中的概念會了解的越來越多,會將越來越多之前被誤解的中國傳統文化概念正本清源的,但這無異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澡雪堂主


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或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

形而上學也用來指和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他的本意是研究世界本質的哲學。既現象背後的本源存在是什麼?怎麼運作?有沒有上帝?世界是物質還是精神等等。形而上學是談論感官經驗背後的超驗本質的哲學。這裡的形而上學的就是世界實在本性,或者說最根本的東西的追問和探究。通俗的可以理解為各種抽象的大追問。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明治時期井上哲次郎有由“metaphysic”翻譯而來。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也叫《形而上學沉思錄》

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做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就是樹根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與樹指來比喻。


I紅藍I


用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事物。


惠舒旅社老闆


形而上學認為事物的本質是決定這種本質的形式體存在,是形式體決定本質,而不是物質。道德經,周易繫辭,程朱理學,亞里士多德,木子哲學,都論證出這個道理。當今世人,不懂形而上學,反而汙衊形而上學,是愚昧無知的體現。


木子哲學


只看到表象表面的東西,而看不到本質的東西。例如,流水河水面上是泡沫,他底下是深流的湍急。形而上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結果不知原因。


高廣福204高廣福204


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


景波145974430


形而上學就是不講科學體系,不講客觀實際,不講客觀聯繫,胡造概念,亂編名詞,亂翻本本,亂貼標籤,亂扣帽子,胡亂聯繫。


水生55635132


把一切事物看著是孤立的,固定不變的,永恆的,是唯物辯證法的對立面,實質還是唯心的經驗論者,是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核心,他們認為剝削制度是永存的,不變的,窮的永遠窮,富的永遠富,醉死不認那壺酒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