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迎“金色”一季度:平均收益16.55% 近三成滿倉

2019年一季度,上證指數大漲23.93%,滬深300指數大漲28.62%,熬過寒冬的私募基金也終於迎來“春天”。

截至3月末,私募行業的平均收益為16.55%,股票策略以20.71%的平均收益排名各大策略榜首,成為今年各類資產中最賺錢的一類。

牛市下,春節後私募基金一直處於加倉狀態,3月底私募的平均倉位已增至74%,創14個月來新高。此外,調查顯示有29.91%的私募目前處於滿倉狀態,滿倉私募佔比相比2月小幅提升。

債券策略業績墊底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私募行業的平均收益為16.55%,股票策略更是以20.71%的平均收益排名各大策略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私募十大策略均錄得正收益,債券策略以3.15%的業績排名墊底。

雖然私募取得完美開局,不過整體依然沒有跑贏指數。一季度,上證指數的漲幅為23.93%,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則高達28.62%。

具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13625只更新業績的私募產品中,11917只產品取得正收益,佔比達87.5%。其中,有近50只產品取得翻倍的成績,300多隻產品取得50%以上的收益。八陽資產和璟行資產旗下分別有一隻產品取得了4倍的回報。

百億股票私募成大贏家

今年年初,不少百億私募都堅定A股底部位置的判斷,不過看多不做多的也不在少數。那麼,一季度百億私募的收益如何?

目前,市場百億規模以上的證券私募共有27家。按策略分,股票多頭私募有11家,債券私募8家,宏觀策略私募2家,多策略私募5家。敦和資產暫時沒有對外公佈業績。

總體來看,26家百億私募,有9家的代表產品收益超過20%。

以百億私募代表產品的業績來看,截至3月末,淡水泉投資、星石投資、景林資產、千合資本、明達資產等5家業績均超過20%。其中,淡水泉投資的代表產品今年來的收益高達31.23%,在所有百億私募中排名第一,星石投資和景林資產排名第三和第四。

多策略私募中,茂典資產和銀葉投資排名靠前,旗下的代表產品收益分別達30.33%和27.05%,在所有百億私募中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以宏觀策略著稱的凱豐投資,今年一季度以26.15%的收益,在所有百億私募中排名第六。

相較之下,8家百億債券私募的業績則暗淡不少,在所有百億私募中排名墊底,雖然全部取得正收益,但平均收益不到2%。

倉位創14個月新高

伴隨著指數的走高,私募基金3月也繼續加大對股票的配置。與此同時, 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新備案的產品數量,環比上月實現翻倍。

華潤信託發佈的數據顯示,私募基金經理平均股票倉位比例增加到74%,已連續第三個月上升,也創出了2018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私募排排網調研數據顯示,春節後,私募基金一直處於加倉狀態。截至4月初,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倉位為74.87%,相比上月同期的71.99%再度提高,創近一年新高。

從倉位分佈看,調查顯示有29.91%的私募目前處於滿倉狀態,滿倉私募佔比相比上個月小幅提升;90.6%的私募基金在五成倉或者五成倉以上,高倉位的私募佔比再次大幅增長,只有9.4%的私募處於五成倉以下,其中有不到1%的私募處於空倉觀望狀態,創近一年新低。

據記者瞭解,多家百億股票私募均處於較高倉位,甚至有幾家滿倉。

此外,3月協會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1084只,環比上月的437只實現翻倍。產品備案量劇增,表明3月機構建倉熱情出現高漲。

結構改善將持續

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表示,一季度A股處在牛市的前期醞釀階段,市場大漲是分母端流動性和風險偏好主導的估值修復,使得市場迎來一波修復性的普漲行情,價值股、成長股甚至垃圾股和概念股均有較好表現。

“目前,估值修復已經接近尾聲,市場積累了不錯的漲幅,可能會短期休整,之後將可能進入牛市的爆發階段。”楊玲說,“這一階段需要基本面的配合。在基本面逐步見底的情況下,業績驅動將是未來行情的上漲動力。”

清河泉資本認為,從歷史先行指標規律看,五大領先指標(社融、基建投資、PMI、地產銷售、汽車銷量)一般領先盈利2~3個季度。當前來看,4個指標出現了拐點,分別是1月社融企穩回升、2月基建投資開始回升、3月官方PMI超預期回升、汽車銷量低點也已經出現,只剩下地產銷量仍在下滑,從3月份地產公司的銷量以及一二線城市二手房的交易數據看,回暖勢頭較為確定。所以,基本可以確立下半年盈利週期將觸底回升,唯一的不確定性在於改善的幅度,需要持續跟蹤和調研,整體結論是持續性會好於預期,反彈力度可能不及過往。

在楊玲看來,今年宏觀經濟大概率可見底,反轉向上的概率可能不大,但結構改善將持續。其中,受益於減稅降費和金融融資服務的高端產業的業績有望率先復甦。一方面,減稅降費最為利好製造業企業。另一方面,以科創板為抓手的“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將成新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