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青榄君说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用成绩评定孩子,这是大多父母面对焦虑的方法。但其实,教育的本质和亲子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如此。

本文作者艾小羊,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

香港记者屈颖妍写了一本名为《怪兽家长》的书。

在成为全职太太之前,她是《壹周刊》的副总编。辞职后,她感叹管好三个孩子,比做好一本杂志难100倍。

更重要的是个人幸福感的缺失。为了孩子的学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没时间经营夫妻关系。

有一次大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你不笑的?”她才明白,原来做了学龄儿童的家长,她都不会笑了。

“怪兽家长”一词源于日本,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温和地讽刺了中产阶级怪兽家长。

尽职尽责的母亲由美子与童年被补习班填满的儿子翔,母子之间缺乏爱的交流,更像一种功利的结合: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数换来母亲的笑容。

翔高中厌学,退学去网吧打工,排斥母亲描绘的一切蓝图与愿景。

他像一个疮疤,横在这个中产家庭的房梁上,夫妻两人彼此埋怨,好像有了这个“人生失败”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也随之失败了:败得彻底,却败得不甘。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01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当孩子开始读书,父母就开始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屈颖妍说,大女儿上一年级,她也很懵。忽然发现老师不教乘法口诀,直接布置乘法作业,而班里只有她女儿和另外一个小男孩没上过学前补习班。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这种大环境说多了都是泪。

作为家长,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与大环境共舞,或者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两者之间骑墙,家长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现实中,太多家长在骑墙。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又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02

我一个朋友,自己开公司,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非常优秀。但孩子读初中,成绩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样,后悔当初没全职在家带孩子。

她说如今得到的所有荣誉,都抵消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一个污点。

她儿子我见过,独立性很强,为人处事非常成熟,虽然成绩不好,但特别自信。

跟她妈说:“我唯一的缺点也就是成绩不好了”,把她妈气得翻白眼。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我问她:“有个这么阳光的孩子,你不觉得欣慰吗?”

她干脆地回答,虽然我知道成功有千百种,但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上名牌大学,进全球大公司。

你知道吗,现在企业家开会,都不流行说自己企业有多牛了,都在炫娃。这家孩子考上了剑桥,跟查尔斯王子是校友,那家孩子上了哈佛,跟奥巴马是校友。

我没好打击她:“你知道现在学霸竞争有多惨烈吗?如果你当初辞职回家,说不定学霸没培养出来,还母子成仇兼心脏病患了。”

做了父母,孩子的成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成败,甚至我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失败,却不允许孩子失败。

我们没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没有“人生真实活过,就不算失败”的教育理念。

03

去年发生在湖南沅江的弑师案,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亲手杀了对他最好的班主任。

杀人者16岁,人生理想是读一个二本院校,过轻轻松松的生活。然而无论班主任还是父母,都对他寄予厚望,如果不考第一名,父亲就打他。

什么样的苦,可以让一个学习成绩亮眼的男孩,心理扭曲到对老师拿起刀?当他被迫成为一道曙光,照亮全家的时候。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这样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一种故事离我们很近,就是当孩子开始读书,他的学习状态、他的成绩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说话,因为一个是狼妈,一个是羊爸,或者相反。

丈夫开开心心进门,想跟太太说点有趣的事,妈妈一句孩子这次又没考好,两人瞬间都像被霜打的茄子。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一言不合就怒吼,爸爸嫌弃妈妈臭脾气,却换岗两分钟不到,就对孩子挥起老拳。

04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我们到底在急什么?明知道优秀的人,并不一定从小学就成绩好;高考的那些知识,不一定要付出1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含辛茹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们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着急。只有孩子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是盖章优秀的。

然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未来之所以成为未来,因为它的永恒不确定性。

当我们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数和成绩,所谓未来的确定性,也不过是家长的自欺欺人。

深度 |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老师请转给家长)

知乎网友“李永乐老师”写过他堂弟的故事。从小学习不好,中考勉强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突发奇想,给自己立了flag:现在开始努力,看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以630分的成绩,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是不是从小成绩优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开始对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过好它。

05

屈颖妍在教育演讲里,说香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是鸡同鸭讲。

“妈妈,乌龟死了。”

“你做作业了吗?”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快回家做作业。”

这样的对话,我们都不陌生。

牺牲全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出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孩子;牺牲全家人的快乐,培养出一个不快乐的小孩。

这个孩子长大,不再期待拥有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当小孩太苦了。

也许中国父母是时候学会自私一点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过是长成跟你一样普通的大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春天来了,跟孩子一起去看花吧!

复杂人生的解局人,

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

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

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

微博:有个艾小羊。

来源 | 我是艾小羊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关注 | 教育最大的困局:“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

关注 | 孩子冒充家长怒怼老师:摧毁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有多简单

关注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招生限令 民办学校或将迎来招生“严冬”

关注 | 哈佛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数据发布:当别人的基石天生比你高三尺

热点 | 忘记就是背叛 孩子们以这种方式铭记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