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个国民教育而言,汉字有恢复繁体的必要吗?

竹篱茆舍墨客


记得我小学时第一本课外读物,就是繁体竖版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倒不是我天汇聪明,只是学前大人逼着学书法,字帖临碑都是繁体字,所以认识很多,再加上联系上下文字,不认识的也猜出个八九十,另外还可以查有繁体标注的字典。

初中时写篇作文,全篇显摆了繁体字,语文老师给我打了个一百分还加个“好”字。

对繁体字从小不陌生的我,看到繁体字有种亲切感,这是中华文化,不能丢弃。但是作为国民教育我觉得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更没有必要,简体字确实更方便快捷(初中那篇文章我特么用钢笔都写了好久)。

我觉得可以结合书法,国学这样的拓展兴趣学习进行传承。

特别是国学,要学就得拿古装竖版繁体字的书学,才有那个味道。就好像毛笔书法,基本没有简体字帖。

另外,如果恢复繁体字就代表有文化,那这文化也太low了吧?文字的形式在表现上可以是种文化,比如书法艺术。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文字的应用上,则不是表现形式决定有没有文化,而是其组成的内容决定有没有文化!比如26个拉丁字母,欧美人没文化?日本人用更简化的偏旁部首做音名书写,日本人没文化?


爱游泳的柳


誰又要出“幺蛾子”、“餿主意”了?社會上總有一些“欲圖不軌”的“牛鬼蛇神”不時地出來“興妖作怪”發表一些“混淆視聽”的言論,在社會上刮起一陣“陰風”引發騷動,這些壞人“唯恐天下不亂”。關於要不要“恢復繁體字”的爭論形成兩派,一派堅決反對,不同意“廢簡用繁”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國家的共識。另一派主張回復使用“繁體字”他們的理由很牽強,這是很少人的淺薄看法,我認為這些只會胡亂“呱噪”的人,都是一些“圖謀不軌”的“牛鬼蛇神”總是攪的天下不太平。我使用繁體字,但我竪決定反對恢復繁體字,如果一旦恢復了繁體字,就是開歷史倒車,復古併且是“作繭自縛”,這與我國實施文字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馳”不相符的。21世紀的今天,世界發展得如此迅速,中國的變化和強大具有“巔復性”令世界震驚,令美日同盟“寢食難安”,中央政府制定的基本國策都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所以,一部分人叫囂要“恢復繁體字”的使用,併要求“繁體字”進課堂,完全是一種看似正當訴求,實則是在兜售自己的“私貨”,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的古人在生活生產和人際交往、交流中不斷地制造出新的簡化字,如:与、群、万、后、于、电等,舉不勝舉,很多。我們今天的人有必要恢復“繁體字”嗎?為什麼非要去“自尋麻煩”走老路和“自討苦吃”?明明有便捷的道路不走卻偏偏要走“迷宮”簡化漢字有什麼不好的?我就不明白了,他們究竟要干什麼?








西漂族


(一)繁体字更有文化的说法可笑

有人说繁体字更有文化,这种说法是幼稚可笑的。

文字,只是记录人类语言的符号,比如汉字、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

文字,又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比如汉文、英文...

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 她又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繁体字并不是开天辟地就有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经历演变,不断淘洗,不断增加,一些文字的意义和结构也是在不断地演变中。简体字也不是什么人随便瞎搞搞出来的,她是无数学者经过许多努力,是科学合理的一个工作过程所取得的成果。文字改革并不只是把字简省几个笔划,有好多重复的异形字,也统一选择一个字。比如窗,有窻、窓、牎、牕、窗...还有的字根本没有储藏在文字库里,这么多写法,不该简化吗?难道这些字都使用就是有文化?

有的人口里说繁体字有文化,实际上他们自己往往闹笑话,把头发写成了頭發,把鐘錶写成了鍾錶,把發展写成了髮展。

下面有一幅照片,上面把“影后”写成了“影後”。後字一是指方位,如后门,村后,二是指时间的早晚,如先来后到,后来人,三是指落在后面,如后进,四是指后代。如后主,后代的君主...怕还有好多好多,尽闹笑话。而影后的后,一是指皇帝的正妻,二是指君主,三是指诸侯。影后和影帝都是借来指最高的荣誉和奖项。结果不懂这些,把影后写成了影後,闹了大笑话。

你能说这些冒充风雅的人更有文化吗?由此可见,繁体字并没有让这些人更有文化,反而闹出了笑话!可见,繁体字并不是神圣的,同时也帮不了这些可怜的自封风雅的人的忙。

(二)为什么有人总是闹着要恢复繁体字?

繁体字在一些人眼里,认为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示,刚才说了,这其实是个误解。

古人是不是比现代人更有文化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恢复到更老的甲骨文、金文呢?或者更古更古的结绳记事呢?那样不是更古,更让一些人显得有“文化”吗?我们是不是同时要恢复文言文呢?那样不是让那些附庸风雅的人更得意呢?不是让他们更显得有“文化”吗?更可以傲视别人吗?

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有些人总是想拉住历史的车轮往后退。这种人只是螳臂当车不自量而已!

(三)我并不是想禁绝一切繁体字,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考古,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的研究中,需要掌握使用繁体字的,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是特殊情况,并不是提倡人人那样。一般人,你又不搞考古,不搞古代汉语研究,你搞那么难的繁体字有必要吗?



梅月竹风


商鞅说过一句话“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文字的价值和作用是记载内容的,不是说好看难看的。所谓的文以载道,文字是记载,保存,传承道的一个工具。所以,上古没有文字的时候,结绳而治,画地为牢,足以正是非,理万民,定民志。自史传黄帝造文字以至今天的简体字。中国文字的演变,何止一个繁体,简体那么简单?

自始皇帝大一统,首先统一文字,度量衡。结果呢?到了2000年后的今天,还十里一方言,八里听不清呢。共和国始建首先推广普通话,统一文字。这实在是所谓的王政之始,治国之要。

其次,说繁体比简体好的人们。我请问繁体之前是什么体?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才几个字儿?今天又有多少个字儿?你们说恢复繁体?你们怎么不主张恢复篆体字儿呢?甲骨文儿呢?

我认为:简体和繁体,最大的优劣不是好看难看?而是它的效率。很简单,一篇一千字儿的文章。你用繁体书写得多浪费多少笔墨?时间?你用简体书写呢?

文字的功用,只是记载,传承意思的一个工具。你要是说繁体好看?那你怎么不把文字,往画的方向发展呢?古今还分什么字和画呢?字的根源,是八卦。八卦就是以画代字。可是,今天语言描述和表达的东西,能用几个符号清楚说明白吗?

古今王朝大臣,议论“恢复井田制”的不少,王莽篡位,一切按照《周礼》参引六经,结果呢?说复古?说恢复繁体?简直就是弱智愚昧行为,搞不懂整天脑子想什么呢?你认为繁体好,就繁体好?

我的结论:简体优于繁体,简体是文字发展史的必然。也是新时代和旧封建不同的重要标志!在字意,没有任何区别的情况下,在文字功用相同的情况下,我必须承认:简体字的发明和推广使用,是大大的有利于国民和子孙的千秋大事业!好比2000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那样的具有伟大意义!繁体字的历史和使命已经完成了,它太累了,应该退休到博物馆休息了。后代想要知道繁体字,就去博物馆吧。或者留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康熙字典》自娱自乐去吧。


乌有村人


当然是没有任何必要。

我就问一句:恢复繁体字后要干什么使?

你总得先说出个目的吧,繁体字有什么不得不恢复的理由?如果不恢复是不是就要天下大乱了?

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没问题的。

汉字简化,极大地提升了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简体字实现的。

最早的一批简体字出现于1956年。国务院批准推行了日常生活常用的285个简化汉字,并且规定除翻印古籍以及特殊材料外,印刷品上的繁体字都应该停用。这项决定对消除当时中国80%的文盲人口有很大作用。

我举个例子吧。

看上面图中的两个字:衛生。

以前说中国人的体质弱,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卫生问题。所以国家号召老百姓要讲卫生,这个概念如今深入民心。

但是,如果衛生不能简化成卫生,面对如此繁琐的笔画,还会有那么多人能记住这个词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然,你可以说现行的汉字简化方案并不完美。

有些异体字是不能互相替换的,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这需要在以后提出新的方案。但是,这只是局部、零星的修正,而不是推到简体字、提倡繁体字,两者有本质区别。


HuiNanHistory


全面恢复繁体字不必要。

简化字并非一无是处。易于书写、易于打印、易于辨认,这是其优点。

有些繁体字笔画过多、字形太复杂,例如”鬱”(简化字是郁)。



这样一来,笔画太多、字形太复杂的那些繁体字书写太繁琐,打印时、印刷时,如果字比较小,打出来印出来是黑乎乎的一片,根本看不清是哪个字。

但是,一小部分繁体字可以恢复:

例如,“後”字(表示后面)可以恢复,与“后”字(表示皇后之意)同时存在,使得词语分工更加清晰。

再如,”餘“字(表示多余)可恢复,与“余”(表示姓余)并存,以增强字的意思准确性。

顺便谈一个花絮。余光中先生晚年收到一份来自我国内地的邀请函,邀请函里,余光中的姓名被误写成了“餘光中”,余光中接到邀请函,哭笑不得,戏言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显然,写邀请函的内地人士不懂繁体字,以为余字只是简化字,而不知道余字一直就有,是表示姓余之意,于是乎,附庸风雅,闹出写”餘光中先生”的笑话。

我赞成“识繁写简”。

对于一些常用词语的繁体字,至少应该能够认识,而不是像看天书那样。

自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楷书以来,一千多年里,楷书形态的繁体字长期流传,字形基本稳定,只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退出我国大陆的文字流通领域。巨量的繁体字文化资源,不可能都“翻译”为简化字,能够“翻译”为简化字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如果当代中国人看不懂繁体字,那就连并不遥远的民国时期的图书、报纸文章都看不懂,陷于尴尬。

由于日语中的很多汉字保留着繁体字形态,日本人普遍能够认识、书写很多繁体字,我国大陆大多数人反而不能。有些人是借助于学日语,才从日语中学到繁体字,这岂不是令人颇有些哭笑不得么?

为了中华文化传承,也为了增进每人自己的文化素养,我国内地民众多认识一些繁体字,是很有必要的。


晓帆轻舟


不管人们赋于汉字何等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但归根结底,汉字最大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工具性。

既是工具,就应首先考虑它的实用性,文字作为记载,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就应让这种工具使用的过程中,易学,易识,易记,让每一个使用者在使用时感到操作便捷,更富效果。

可以肯定的说,简化字在这方面大大优化于繁体字。

当然,作为表意的汉字,造字者用象形,指事,会意,形旁加声旁等造字法给汉字赋于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而简化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功能,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有所得也必有所失,权衡双方,还是得有所取舍。

好在我们还保留一门独有的汉字书法艺术,诸多书法爱好者仍可保留汉字的繁体书写,让汉字的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一代一代,传承永远。


飞鸟留痕2O16


其实当初为什么要弃繁从简,原意为中国文盲太多,简化汉字有助改善教育云云,但果真如此吗?这个决定会否像百多年前那些以为要废黜汉字的人一样,一时冲动,结果并不如此,有些什至是文学大家。说到底,教育是否普及,跟繁简可能没大关系,跟国力和经济反而挂勾,说到底就是一穷二白,没钱读书。这个是非常容易证明,纵观其他仍然以繁体作为中文字的地区,例如台湾和香港,你能认为他们的普遍教育水平低吗?并不能,反而几十年前比大陆好多了,现在大陆的教育能普及化,完全是因为国力增强了。现在说是否恢复繁体或者保护粤语,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承古文化,当发现简体字和普通话并不能很好传译古诗词时,又发现那九音六韵和繁体字原来是那么美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行取谛它们呢?什至乎有一天中国人会认为懂得繁体字和粤语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之后,可能反过来恢复它们。说得不好听的,简体字不是为了文盲而设的吗?那就是没文化的像徵。


BoscoLeung656


字是表达语言的工具,当初为了普极教育,扫除文盲,方便文字用语经国务院批准和文字语言专家的研究考证,决定使用汉字简化字,可以说这是一个便利学习方便掌握节省时间,节省脑力资源的一个好举措。我刚上学时就是用繁体字,改简化字后感觉容易多了,所以没必要重新使用繁体字。但国家在一些重要领域或特殊文字资料中仍保留使用繁体字。|很多伟人的名字本来可保留用繁体字,但他们为了推广简化字,把自己的名字都改用简化字了。比如毛泽东,(毛澤東)刘少奇,(劉少奇),邓小平(鄧小平)賀龙(贺龍)江泽民(江澤民)胡锦涛(胡錦濤)周恩来(周恩來)等等。


敬墨304


这个问题表面上一本正经,实际上非常搞笑。

什么叫恢复繁体字?现在全世界除了港澳台在,其它地方的汉字都是简体字,你以为是中国一声令下的结果?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古往今来早就有了,并不是新中国的发明,看看古人写的碑文字帖什么的,经常能发现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使用简体字在国内外都是大势所趋,新中国只不过把它法定化而已,除了新中国,其它国家也是如此,也把简化字法定化,为什么到了现在,有些人开始鼓吹要用繁体字?如果说传统,如果说悠久,那用篆书,用甲骨文,用竹子代替纸张,为什么不用呢?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且还要为自己挂上一块遮羞布,这和婊子立牌坊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历史在发展,中国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的文字也在发展,汉文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大变动大统一的激荡的历史中完成的,简化字可以说顺应了历史潮流,也标志中国的崛起,一个更加统一的大中华因为简化字而正在逐步形成,可有人在大中华面前瑟瑟发抖,用各种套路否定中华文化的发展,而有些人根本就没写过繁体字也跟着起哄,罚他每天写五百个繁体字,看他还反对简化字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