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

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說歷史的女人——第504期)

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

歷史上向來不乏殺手或者刺客的故事,比如戰國時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等,這都是那些為了爭奪江山或者爭奪國家政權的人,在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為了找捷徑,就派刺客刺殺對方的關鍵人物,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世紀那個著名的戴笠,就經常策劃這種事。當然外國這種現象更多,比如美國著名的總統林肯就是被政敵刺殺的。刺殺儘管能帶來奇效,但畢竟是一種陰險的手段,向來被人鄙視。但是在美國也有位牛人,不愧是為狂人,面對自己的政治死敵美國副總統,並不搞刺殺這種陰暗的手段,而是對副總統進行公開的決鬥。但是在決鬥現場,他按規則開第一槍時,卻故意嚴重打偏,而造成的後果是,輪到對方開槍時,副總統卻痛下殺手!那麼這位狂人是誰?他為什麼故意打偏第一槍?最終當對手痛下殺手時,他躲過了這一槍沒有?決鬥雙方誰是最終的勝利者?欲知詳情,本回分解。

這位美國狂人就是名聲赫赫的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他的狂者稱呼並不誇張,在其人生的各個階段可以說都有充分體現。

漢密爾頓的一生以狂著稱,也是極為傳奇的一生。首先是他的出生。關於他的出生日期就是一個謎。他被認為是1755年1月11日或者1757年1月11日出生的。既然這麼著名的人物為何出生日期不確定呢?因為他是個私生子,而且並不出生在美國,是出生在一個屬於英國管轄的島上。

咱們先按比較權威的說法,漢密爾頓於1757年1月誕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尼維斯島。母親名叫雷切爾-萊溫。但是,後世的人們包括歷史學家始終無法確定他的父親到底是誰。比較公認的說法是,他父親名叫詹姆斯-漢密爾頓,出身於英國的蘇格蘭望族,但終生潦倒,一事無成。小漢密爾頓是他的私生子。但不管是不是親生,總歸小漢密爾頓有個父親。可是在他8歲時,詹姆斯-漢密爾頓把他和母親二人遺棄在群島的聖克羅島上,自己跑到外地做生意,從此消失。

漢密爾頓少年時的生活是比較坎坷的,期初依靠母親經營的小賣部過活,可是小賣部也不好乾,他們母子不能維持生活,於是他在11歲時就給別人當伐木工,之後又到別人的店鋪裡做夥計。不幸的是,在他13歲時,母親又去世了,他徹底成了孤兒。後來在朋友幫助下,他換了個島找了個活兒幹,就是給會計當助手,學記賬。

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

漢密爾頓自小喜歡讀書,胸懷大志,小小年紀的他就下決心長大當北美殖民地的領袖。後來,一場風暴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一場強大的海上風暴襲擊了西印度群島,小漢密爾頓冒著風險觀察了風暴襲擊的過程,寫了篇報導投給一家美國公報。不久,文章被刊出,引起了不小反響。他的一些朋友以為他很有前途,於是大家湊錢幫助他到北美大陸接受良好的教育。小漢密爾頓拿著他們的錢,到紐約去上學,本來他打算讀醫學院,像魯迅一樣,畢業後回到聖克羅伊島,報效鄉親們的。可是他後來也跟魯迅一樣放棄了從醫的願望,不過他不是棄醫從文,而是從武。

他先到新澤西伊麗莎白鎮的一所學校讀書,漢密爾頓是學校裡最努力的學生之一,每天看書到午夜。他還寫了很多文章。他在伊麗莎白鎮待了一年後,就幸運地被國王學院錄取了。漢密爾頓驚人的的才華,讓國王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感到驚訝。他非常關心美國殖民地所面臨的問題,並參加了抗議英國統治的活動,抨擊英國政府,這使他迅速嶄露頭角。同時,他在學校還參加了義勇軍組織,每天操練,準備投軍從戎。那時的漢密爾頓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我渴望成功,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險,但是不能犧牲人格。我希望能發生一場戰爭,讓我展現自己的能力。”漢密爾頓小小的年紀,就渴望戰爭,這豈不是狂人的個性?

不久,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漢密爾頓的傳奇開始了。18歲的他直接從軍,隨後在戰爭中屢立戰功,併成為喬治-華盛頓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繼而使他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1776年8月,19歲的他參加了長島戰役,10月又參加了白平原戰役。他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有相當的指揮才能,從而得到了獨立戰爭總司令華盛頓的極大賞識。1777年3月,他被華盛頓提升為陸軍中校,擔任華盛頓參謀部的副官達4年之久。這一時期是他軍事政治生涯的轉折點。漢密爾頓施展了自己的驚人的軍政才華。他利用在華盛頓參謀部擔任軍官的便利,結識了一大批社會名流。1780年2月他與紐約最顯赫的望族舒勒將軍的女兒伊莉莎白結婚,也全面開始了他的戰爭和政治上的狂人生涯。

看他如何狂的。1781年4月,24歲的漢密爾頓向總司令華盛頓要求授予他軍隊要職,但遭到拒絕,於是他憤而離開華盛頓的參謀部,這個勇氣,呵呵。最終華盛頓被他的豪氣折服,於同年7月,給他弄了一個營的兵力,當上了炮兵上尉。他指揮這個營立下不少戰功,比如在1781年10月的著名的約克鎮戰役中,他率軍攻下了英軍的一個堅固的堡壘,從而名聲大震,使他成為美國開國名將之一。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漢密爾頓隨著華盛頓走向美國政治舞臺,26歲的他旋即成為美國政壇一顆閃亮巨星。26歲,這個年齡想不狂都難,關鍵他有狂的資本。看看他年紀輕輕的就幹了什麼,你就服了。首先他是美國憲法的起草人之一,並推動了制憲會議的召開。美國新憲法產生後,他與詹姆斯-麥迪遜、約翰-傑伊一起,先後在報紙上發表了85 篇宣傳解釋新憲法的文章,其中51篇文章出他的手筆。後來,這些文章被彙編成為《聯邦黨人文集》。該文集被後世稱為是美國“政治理論的經典著作”,是美國政治文獻中“僅次於《獨立宣言》和憲法,位居第三的文獻”。漢密爾頓對憲法事業作出了最偉大的貢獻。這是他政治狂人的開始。

漢密爾頓自此開始在美國政壇輝煌。他做為美國建國之父之一,做為聯邦黨人的首領,為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提出了著名的“工業建國之路”,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策略等,在美國曆史中起著非常顯著的作用。甚至後來的一些著名的美國總統,如亞伯拉罕-林肯和西奧多-羅斯福,他們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漢密爾頓的治國理論基礎上的。

他還當選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1789-1795),在職期間政績非凡,漢密爾頓為結束美國財政混亂不堪的狀況做出了卓越貢獻。重建了美國在國內外的信用,健全了金融體系,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財政管理制度,使國家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他還創建了美聯儲的前身――合眾國第一銀行。漢密爾頓還起草了《公共信用報告》,華盛頓總統立刻簽署成為法律,這使美國國債市場迅速崛起,成為美國金融貨幣體系最根本的支柱之一。

漢密爾頓的政績確實非常傲人,2006年,漢密爾頓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5名。但他脾氣暴躁,性格過於張揚,過於狂傲,使他樹立了不少政敵和私敵。比如他經常公開攻擊美國總統亞當斯、傑斐遜等,特別是後者。因為傑斐遜的理想是讓美國走農業立國之路,而漢密爾頓堅決主張走工商業立國之路,兩人針鋒相對,成了死對頭。後來他又成了第三任美國總統傑斐遜的副總統阿倫-伯爾的仇敵。

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傑斐遜和伯爾成為最後的角逐者。他兩人都是漢密爾頓的政敵,但是漢密爾頓最後支持了傑斐遜,最終使傑斐遜當選為總統,伯爾成了副總統。使伯爾同漢密爾頓產生重大矛盾。1804年,尚未卸任的副總統伯爾由於得不到總統傑斐遜的信任,轉而決定競選紐約州長。伯爾的競選對手是民主黨的劉易斯。伯爾把希望寄託在聯邦黨人身上,但做為聯邦黨領袖的漢密爾頓認為伯爾有野心,是個危險人物,他勸聯邦黨人不要投伯爾的票,結果伯爾敗選。這使伯爾對漢密爾頓再度懷恨在心,決定幹掉這個狂傲的傢伙。

當然狂傲的漢密爾頓絕不示弱,也想幹掉伯爾。不過兩人都表現了君子之風,誰也沒有利用陰暗的手段,比如僱傭殺手行刺對方,而是要公開進行決鬥。1804年7月11日天剛亮,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阿倫-伯爾分別坐船從曼哈頓出發,順著哈德遜河到達新澤西州的威霍肯高地。在眾人的圍觀之下,決鬥開始。按規定,漢密爾頓先開槍。按說這對他來說是個好機會,因為他也是在戰場上闖出來的,先開槍應該佔便宜。但是漢密爾頓卻打偏了,偏的很離譜,很明顯他這是故意的,在場的人都能看出來。

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

該論伯爾開槍了。伯爾當然也打過仗,槍法也不錯。他舉槍。一槍命中漢密爾頓的右胸。這個狂人跌倒了,永遠。

這是世界上一次著名的決鬥,首先是兩個人都是美國政界要人,都是開國元勳,一位還是副總統,一位是政黨領袖。更重要的是,先開槍者為何主動放棄優勢,而故意把槍打偏?做為一位政界狂人,漢密爾頓怎麼了?這不符合他的個性啊。許多年來,人們對這場決鬥眾說紛紜。其中一種意見認為,漢密爾頓故意打偏是一種策略。他先開槍,故意打不中對方,明顯的是讓步,讓對方領情,然後他開槍時也手下留情,也打不中漢密爾頓。等漢密爾頓再開第二槍時,趁對方分神時(這完全有可能,對方會思考漢密爾頓的第二槍會不會再次開個玩笑),再果斷幹掉對方。

第二種看法是,漢密爾頓在賭,或者是在考驗對方的人品。他故意把槍打偏,手下留情;如果對方人品好的話,當然也會手下留情,說不定這場決鬥就以和平收場。可是伯爾的人品不足夠好,他開了槍,很準確地。

不過不少人相信第三種可能性。也就是說漢密爾頓是個基督徒,他不想造成這場血案。雖然這不符合他的性格,但是,信仰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會重於生命。這是有證據的。因為人們事後發現了漢密爾頓在在決鬥前留下的一封信,信中說,他反對決鬥,因為他是基督徒,反對殺人;同時,他妻子和孩子需要他,他自己也不應去死,他有很多債務要還,他不能因為死亡而讓債權人受損失。但他又說,他無法避免這場決鬥!

漢密爾頓因為自己是基督徒,所以反對這場決鬥,但他又是一位狂人,不會輕易向任何人示弱,所以他又必須參加這次決鬥。於是,一場震驚世界的決鬥發生了。於是漢密爾頓選擇了被殺掉。總之,這是一場悲劇。

不愧是位狂人 不搞刺殺 對副總統公開決鬥 卻為何故意打偏第一槍

不過漢密爾頓是條漢子,他不選擇刺殺自己的政敵,而是選擇對副總統公開決鬥,這充分證明了他是個光明正大的人。繼而他在開槍時,故意打偏第一槍(也是唯一的一槍),又證明了他做人的一個準則,也就是前面說過的——“我渴望成功,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險,但是不能犧牲人格。”還有就是,他要堅決維護自己的信仰。所以,漢密爾頓,儘管是位狂人,但他狂得足夠令人尊重。而那位副總統不搞刺殺選擇決鬥,本身也很光明正大,但是他比起漢密爾頓,心胸還是不夠寬廣,還是陰險了點,於是他選擇了準確無誤的一擊:

啪——

世界上永遠地倒下了一位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