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白衣鎮紅光村推行“五個一”模式,築牢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

本網訊(通訊員 賀夢瑤 程德松)津市市白衣鎮紅光村村域面積16.1平方千米,耕地7862餘畝,41個村民小組,835戶4078人,現有黨員130名,其中老黨員有63名,青壯年黨員67名。紅光村在黨建工作中探索推行“五個一”工作模式,更好實現了紅光村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作用;激發了黨員參與活動、幹事創業的熱情;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一、每年義務幫扶一名貧困戶。

截止2018年,白衣鎮紅光村認定的貧困戶有39戶100人,其中已脫貧25戶75人,未脫貧14戶25人。脫貧效果顯著,紅光村實行了有能力的黨員義務結對幫扶一名貧困戶,為貧困戶的脫貧出謀劃策。幫扶黨員經常會與貧困戶拉家常問冷暖,為貧困戶宣傳政策,詢問他們的難處,並提出幫扶措施,為貧困戶排憂解難,黨群關係進一步融洽。

二、每年義務幫帶一名流動黨員。

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一直是基層黨組織的難點。隨著種植產業的低效益,越來越多的黨員外出務工,紅光村有流動黨員45名,紅光村通過在家黨員每年義務幫帶一名流動黨員,通過電話、短信、QQ、微信等方式定期聯繫服務流動黨員,強化流動黨員的組織意識,同時,村級事務及時與流動黨員溝通,做好流動黨員家屬和流動黨員返鄉時走訪,強化流動黨員歸屬感。

三、每年義務保潔一段路段。

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紅光村積極引導全村村民積極參與到文明村集鎮、宜居村莊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中。通過黨員每年義務保潔一段路段,切實履行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責,協助解決村裡有關髒、亂、差等問題,協助鎮村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綠色存摺”等工作的開展。

四、每年幫教一名留守兒童。

紅光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達98人。留守兒童如何健康成長,一直是農村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賺錢,但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紅光組織黨員幹部每年幫教一名留守兒童的行動,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實際困難。定期給孩子們送書籍、文具等學習用品,和他們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用真誠和關愛溫暖留守兒童的心靈。

五、每年義務投工10個工作日。

近年紅光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初具規模,根據紅光村實際,成立宋家坪溪葡萄採摘園,生態垂釣鄉旅項目等。全村黨員每年義務投工10個工作日,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方面有積極成效。上年度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上10萬元。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村民幸福感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進一步加強。

“五個一”模式在白衣鎮紅光村的探索運行進一步加強了黨支部“五化”建設,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黨員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得到加強,普通黨員參與村級事務積極性提高,黨群關係融洽,村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