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文|天山雪蓮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寫到,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這就是關於暴風雨的一切。

對於年輕的馬特•海格來說,24歲不幸被命運選中,成為抑鬱症患者。對於他來說,這可能就是他人生中遭遇的一場暴風雨了。這場暴風雨來的是那麼猛烈,讓人毫無準備,幾乎是在一瞬間淹沒了馬特•海格。萬幸的是,在這場暴風雨中,馬特挺過來了,活過來了,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不管是對於抑鬱症患者還是任何其他疾病患者,讓當事人再去回首過往所經歷的一幕幕痛苦往事,我想都是痛苦的,因為這就猶如讓你在結痂的傷痛之處,再次把它撕開。這其中的痛和難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切身體會到。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對於這樣的暴風經歷,我想沒有人願意再次回首或者說是把這些真實的時刻和感受記錄下來。但馬特這樣做了,他在《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中完整再現和記錄了自己患抑鬱症後的內心掙扎,絕望,痛苦時刻以及最終是如何走出這場暴風雨的。我想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的原因和左燈在他的那本《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中所說的一樣,

“我是從煉獄裡爬出來的人,我有義務告訴世間,地獄是什麼樣子,還有多少人在地獄裡苦苦煎熬,孤苦地等待著世人伸出援手。

可能人類就是有悲天憫人的天性,善良是我們每一個人生來就帶有的。自己經歷過的那些痛苦和絕望,還是不希望有人再去經歷。馬特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去拯救那些依然被困於抑鬱症世界的人。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對於抑鬱症,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可能我們都不瞭解抑鬱症。很多人以為抑鬱症就只是心情不好,是一種情緒的短暫表現,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不開心不快樂是我們對抑鬱症患者的膚淺認識。我想這也是馬特為什麼願意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他想為我們揭開抑鬱症的真正面目,讓所有人對抑鬱症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更希望我們如果在生活中碰到抑鬱症患者能給予他們及時和正確的幫助。

瞭解馬特的人可能都知道,他是一名新銳小說家,出版過多部作品,而且都被改編成電影劇本,更是獲得過多次文學獎。對於這樣的一個傑出的年輕作家,我們一定會好奇為什麼會患抑鬱症呢?其實翻看過去就會發現,很多的名人大咖都是抑鬱症患者,比如我們熟知的海明威,馬克吐溫,丘吉爾,安妮海瑟薇,林肯,牛頓等等。

看到這些傑出人物我們就會明白,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患抑鬱症,因為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就跟其他任何疾病一樣,所有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金錢和名望並不能讓人們免疫於疾病

,在疾病面前,還真是人人平等。

所以這是馬特在《活下去的理由》中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信息,抑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如果不幸被選中,不管是作為患者本人還是家屬,一定要正確認識並對待抑鬱症。他們只是病了需要治療,就和我們感冒了需要看病吃藥一樣。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抑鬱症也只是對我們無法理解的人生的合理反應。當然沒有人完全理解自己的人生,抑鬱症最惱人的特質是讓你無可避免的思考人生。抑鬱症讓我們都成為思想家

即便抑鬱症可能給了人更深層次的思考力和洞察力,但縱觀古今我們依然會發現,抑鬱症其實是不被人重視和理解的。從2016年開始就有媒體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上億的抑鬱症患者,但會診的人卻很少,尤其隨著這幾年生活壓力和焦慮症的劇增,這個數量還在上升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因為抑鬱症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它存在於人的頭腦,卻也在不停的折磨著人的頭腦。頭腦的豐富度和想象力有多大,抑鬱症的痛苦就有多大,甚至會更大,因為沒有邊界,無限蔓延

馬特在回想自己被困抑鬱症時說到自己的內心感受,

看不到希望,沒有未來。隧道盡頭沒有光,好像兩端都被堵上了,而你被困其中。

你的頭腦裡著火了,但沒有人看見火焰。一切都是無形的,神秘的,所以很容易滋生偏見。偏見對於抑鬱症患者尤其殘忍,因為偏見影響思想,而抑鬱症是思想的疾病。

孤獨無助,恐懼害怕,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害怕別人因為偏見遠離自己,所以更加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只能把一切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人只會越來越封閉。

長期的封閉和絕望,讓很多美好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卻感覺不到任何意義,死亡和自殺的念頭時不時的盤旋在腦海中,無法阻擋。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抑鬱症患者都在無法忍受時選擇了自殺。張國榮,喬任梁還有很多我們叫不上名字的普通人,都是在突然的一瞬間離開了世界,而折磨他們的都是抑鬱症。如果不是以死亡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和無助,我們又如何深刻的體會到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他們每天都在苦苦思考和掙扎的一個問題。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也許對於經歷過抑鬱症的人,通過這些隻言片語的描述我們是無法感同身受的。但至少通過馬特的文字我們可以正確的認識和看待抑鬱症,如果身邊不幸有人遭遇,至少我們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走出來,因為抑鬱症要完全靠自己走出來真的是太難了。

馬特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寫到自己成功走出抑鬱的辦法有很多,閱讀,寫作,瑜伽,旅行,交談,冥想,跑步等等,每一個方法他都幾乎嘗試過,但他知道最大的幫助來自於他家人的陪伴。

溫情陪伴,給予他們足夠的愛,是對抑鬱症患者最有效的方式。抑鬱症患者很多時候是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可能在那一個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外界的感知去體會自己的價值,比如通過家人的陪伴和愛,感知到自己是被需要被感激地,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是這樣。

要去耐心的傾聽他們,給予他們的一些出格行為一定的認可。如果對他們的舉動大驚小怪,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怪人。讓一切正常化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正常的,至少心理方面會放鬆一些。

我們常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得病。只是精神疾病的折磨和救治是漫長的。我在看紀錄片《人世間》的時候,從打開看的第一集就哭的不行。其中有一集就專門講的是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這裡面有很多罹患各種精神病的人,包括有很多重度抑鬱症患者,有年少者有年老者,更有在精神疾病醫院待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又是無比單純和善良的。常常因為醫生一句玩笑話,他們就認真的像個孩子般,可是面對採訪時他們說出的那些話,又讓你覺得他們是那麼堅強和偉大。

經歷過生死的折磨,他們才能說出那一句,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抑鬱症患者自述,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他們像一隻只籠中鳥,永遠被困其中,可他們很多人都沒有放棄抗爭。所以也才會有下面這段話,這是一位來自重度抑鬱症患者告訴我們來自他的感受,

“抑鬱是一條黑狗,但它教會你隱忍,教會你勇敢,教會你抗爭,教會你怎樣去生活,怎樣去面對慘淡的人生,它會帶你接近生活的真相。”

馬特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寫到一段話,我特別認同,他說,

如果你細細看就會發現那個充斥著物質和廣告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是其餘的東西,是你把所有的這些玩意兒扯掉之後剩下的東西。

生活的意義在於愛你的人,沒有誰會為了一部蘋果手機活著,手機另一端連接的人才重要。

所以《活下去的理由》看似是一本記錄抑鬱症患者故事的書,但其實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更好生活的書,用痛苦寫就,卻能讓人走出痛苦。如果說在某一刻你找不到了生活的意義所在,找不到堅強下去的理由,那麼打開這本書,看看馬特是如何在死亡邊際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又是如何活下來的。

我們一生終究都會被各種東西所困,慾望也好,疾病也好,我們會憎恨他們,恐懼他們,但與此同時這些東西也會造就一個新的自己。如果頑強抗爭下來堅持下來,你會滿心歡喜的說一句,

存在著,我心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