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節奏很重要

有時候,節奏很重要

(一)

前段時間,見朋友圈裡許多人都在曬自己去年一年的書單。有人在過去一年內竟然讀了一百五十多本書,平均兩三天一本,讀書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咂舌。回頭再翻看自己的讀書筆記,發現這一年來自己讀過的書還不到二十本,真是慚愧。

但仔細想來我卻覺得,不管是一年內看了一百多本書,還是說一年內只看了一本書,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年只看一本書或者壓根不讀書的人,看不到世界更深更遠的一面,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沒辦法讀懂的,但是書籍卻是我們的望遠鏡、顯微鏡;一年能看一百本書的人,走馬觀花,匆匆而過,想必也讀不到文字裡面的精髓。

有人說,研究某一著作的人為什麼不可能一年只讀一本書。我覺得不管是研究什麼,紅學也好,金庸也罷;不管是研究古詩經義,還是研究一個人的著作生平,我們都不可能只從一本書中就對它瞭解全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時候,就算是書寫領域完全不同、內容風格大相迥異的兩本書,也有相互印證的可能。蔣勳就曾說,王爾德是李商隱最好的註解。李商隱的文字具有很深的象徵性,象徵派的文字我們不可能從表面意義上去深究,只能從其他文字中加以佐證。如果我們只讀李商隱的詩,那麼對他的瞭解必然不會太過深刻,而有了王爾德的文章作為搭配,或許我們能夠對他們倆個人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有時候,節奏很重要

(二)

或許真的有人一天能讀一本書,但我想,對於大多數跟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堅持閱讀就好,不必要太在意數量。讀書的意義是我們能夠從書中找到自己,讀得太快,有時候反而會迷失。

我不覺得坐在飛機跨過一個都市或坐在高鐵上橫穿一座小城,我們就算對它瞭解了。那些極具特色的小巷,那些充滿故事的老建築,是我們在飛機或高鐵上看不見的。

要想真正瞭解一座城市,是需要我們像蝸牛一樣一寸一寸地走過,是需要我們像燕子一樣一年一年地徙回。若非親歷過這座城市的四季變換,若非每一塊石板上都留下過自己的腳印,若非每一條小巷都有過自己的身影,若非每一段故事都有自己的註腳,那麼,我們又何嘗敢言“來過”。

到一個城市旅行,走得太快是一種褻瀆,但是如果一直侷限於你所在的城市,也是對其他城市的一種浪費。旅行,重要的是“行”字,是需要我們用腳步丈量過一些東西之後,你才會對它有更深的理解。

然而,讀書何嘗不是一場旅行呢。

一本書如果沒有經歷過淺閱、深讀、反芻、回顧,又怎們品得出裡面的味道,又怎麼嘗得出這本書中隱藏著的佐料。

有時候,節奏很重要

(三)

一年只讀一本書或者從來不讀書的人,其實跟一輩子沒走出過自己所在城市的人一樣;一年能讀一百多本書的人,其實跟整日穿梭在世界各地,來回奔波的人一樣。這兩者都是一種悲哀,前者的悲哀在於侷限,後者的悲哀在於敷衍。

一年能讀多少本書,能夠完成多少事情,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跟著自己的節奏和步伐,心中長存詩意和初心。

我覺得,那些足夠厚重的書,是一定要慢慢讀的,就像一口老酒,慢慢品,一點一滴去咂,才能品出酒中的醇香和酒後的綿長。我看書比較慢,也因此時常覺得那些能夠讓我慢下來的書才是真正的好書,也才真正值得去讀。若一本書捧起來走馬觀花,掩卷後懵懵懂懂,這樣的書不讀也罷。

閱讀的時候不要因為懶惰而輕易放棄,也不要因為功利而刻意去追趕什麼。在文字的世界裡要想有所收穫,必須正義誠心,來不得半點虛偽和做作。把生活過程一首詩,需要我們自己把握好節奏,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適合自己就好。

——2018年1月3日,傍晚天正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