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节奏很重要

有时候,节奏很重要

(一)

前段时间,见朋友圈里许多人都在晒自己去年一年的书单。有人在过去一年内竟然读了一百五十多本书,平均两三天一本,读书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咂舌。回头再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发现这一年来自己读过的书还不到二十本,真是惭愧。

但仔细想来我却觉得,不管是一年内看了一百多本书,还是说一年内只看了一本书,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年只看一本书或者压根不读书的人,看不到世界更深更远的一面,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们没办法读懂的,但是书籍却是我们的望远镜、显微镜;一年能看一百本书的人,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想必也读不到文字里面的精髓。

有人说,研究某一著作的人为什么不可能一年只读一本书。我觉得不管是研究什么,红学也好,金庸也罢;不管是研究古诗经义,还是研究一个人的著作生平,我们都不可能只从一本书中就对它了解全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时候,就算是书写领域完全不同、内容风格大相迥异的两本书,也有相互印证的可能。蒋勋就曾说,王尔德是李商隐最好的注解。李商隐的文字具有很深的象征性,象征派的文字我们不可能从表面意义上去深究,只能从其他文字中加以佐证。如果我们只读李商隐的诗,那么对他的了解必然不会太过深刻,而有了王尔德的文章作为搭配,或许我们能够对他们俩个人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时候,节奏很重要

(二)

或许真的有人一天能读一本书,但我想,对于大多数跟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坚持阅读就好,不必要太在意数量。读书的意义是我们能够从书中找到自己,读得太快,有时候反而会迷失。

我不觉得坐在飞机跨过一个都市或坐在高铁上横穿一座小城,我们就算对它了解了。那些极具特色的小巷,那些充满故事的老建筑,是我们在飞机或高铁上看不见的。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是需要我们像蜗牛一样一寸一寸地走过,是需要我们像燕子一样一年一年地徙回。若非亲历过这座城市的四季变换,若非每一块石板上都留下过自己的脚印,若非每一条小巷都有过自己的身影,若非每一段故事都有自己的注脚,那么,我们又何尝敢言“来过”。

到一个城市旅行,走得太快是一种亵渎,但是如果一直局限于你所在的城市,也是对其他城市的一种浪费。旅行,重要的是“行”字,是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过一些东西之后,你才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然而,读书何尝不是一场旅行呢。

一本书如果没有经历过浅阅、深读、反刍、回顾,又怎们品得出里面的味道,又怎么尝得出这本书中隐藏着的佐料。

有时候,节奏很重要

(三)

一年只读一本书或者从来不读书的人,其实跟一辈子没走出过自己所在城市的人一样;一年能读一百多本书的人,其实跟整日穿梭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的人一样。这两者都是一种悲哀,前者的悲哀在于局限,后者的悲哀在于敷衍。

一年能读多少本书,能够完成多少事情,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跟着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心中长存诗意和初心。

我觉得,那些足够厚重的书,是一定要慢慢读的,就像一口老酒,慢慢品,一点一滴去咂,才能品出酒中的醇香和酒后的绵长。我看书比较慢,也因此时常觉得那些能够让我慢下来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也才真正值得去读。若一本书捧起来走马观花,掩卷后懵懵懂懂,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阅读的时候不要因为懒惰而轻易放弃,也不要因为功利而刻意去追赶什么。在文字的世界里要想有所收获,必须正义诚心,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做作。把生活过程一首诗,需要我们自己把握好节奏,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适合自己就好。

——2018年1月3日,傍晚天正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