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實體經濟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眼下,如何補牢產業發展基礎短板,逐步壯大縣域經濟和集體經濟,讓剛剛摘掉“貧困帽子”的老百姓過上穩定富裕的生活,對於印江自治縣剛脫貧的大部分鄉村來說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今天,將走進印江自治縣板溪鎮沙坡村,一起來看看該村是如何做實實體經濟,讓脫貧攻堅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土地入股,讓利於民,是該縣發展“立體農業”的模式之一,而能人“傳、幫、帶”,則是做大農業產業,幫助困難群眾致富的另一做法。時下,在板溪鎮沙坡村的黑木耳基地裡,十幾名當地群眾在技術人員的指引下,正搶抓有利天氣採摘木耳。然而,這番繁忙景象的背後,卻是伴隨著該村產業薄弱,基礎落後的陣痛一路走過來的。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發展黑木耳,一方面是因為發展黑木耳這種短平快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樣我們能很好地解決部分賦閒在家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有了自己的實體經濟以後,我們就不擔心群眾脫貧後無增收路徑。”在沙坡村黑木耳基地裡,該村“第一書記”陳軍俯下身子,拿著一棒長勢喜人的黑木耳介紹。他說,過去的沙坡村是1600多名群眾守著800餘畝土地過苦日子,現在既然脫貧摘帽了,老百姓穿上了“新衣”就絕對不能再帶著他們去走老路,必須一鼓作氣帶著群眾向前發展。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而產業選準後的精準發力,一下點燃了沙坡村人民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追求與嚮往,激發了貧困山村的內生髮展動力和活力,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實現產業“零突破”。一個個賦閒在家的勞動力走出家門,搖身一變成為了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我們家就在這個基地旁邊,抬個腿就到了。”今年67歲的任廷香老人是該園區裡的“長工”,自打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以後,她就和街坊四鄰一起到基地裡做起了採摘管護工作,她說,以前村裡人要想找點零花錢,除了種菜拿到集鎮去賣以外,就只能到隔壁凱塘村去打零工,走路來回就要一個小時左右,因為不方便接送正在上學的孫子,大多數時間就算有活兒幹也只能放棄。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該村,像任廷香老人這樣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苦於沒有門路,只能臉朝黃土背朝天,守著家裡一畝三分地去挖掘它的剩餘價值。

窮則思變,要想全村百姓快步過上好日子,就得變。

該村通過摸索思考,一方面將全村閒置的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在山高坡陡的地方發展長效產業,進行紅香柚、辣椒套種,另一方面將集中連片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發展黑木耳等高效的短平快產業,一舉打破傳統種植模式,盯牢盯緊產業發展基礎,逐步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脫貧致富的路越走越寬,底氣越來越足。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8年底,該村獲得了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第一筆紅利,村集體經濟讓利於民也順利由理想變成了現實。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150元,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的目標。

“去年,我們沙坡村發展黑木耳12萬棒。”實現年純收入20餘萬元,按照7:2:1的分紅比例,我們拿出了11萬元做為分紅資金,實現全村百姓家家有紅金,戶戶有收入。”沙坡村村支部書記王治洋說。

據瞭解,今年該村還計劃在原有的基礎上,藉助電商平臺助推黔貨出山,讓產品銷得更遠。同時,通過“以訓為戰”,實地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爭取讓更多的群眾通過培訓走上就業崗位,留足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王東 鄒雪慶)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執行主編:劉 雅

編 輯:楊志清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印江:实体经济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