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忘記!除了楊子榮,《林海雪原》原型還有這些煙臺籍英雄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1957年,轉業幹部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一問世,就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此後被多次改編成京劇、電影、電視劇,至今熱度不減。小說根據曲波在東北剿匪的親身經歷創作,其中的人物原型與真實歷史有很高重合度,幾個原型都出自咱煙臺

比如,代號“203”首長少劍波的原型即作者本人,是咱黃縣人(今龍口);智取威虎山的偵察英雄楊子榮,是咱牟平人;一直跟在203身邊的年輕警衛員高波,是咱海陽人;偵察排的“小董”原型董中松,是咱海陽人。

曲波在該書的扉頁首先寫下了:“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革命烈士們的豐功偉績,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沒有他們的捨生忘死,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安寧的生活。

楊子榮

孤膽英雄長眠黑土地

今年清明節期間,記者來到牟平區文化路街道嵎岬河村,在楊子榮故居,聽楊子榮的侄子,現年74歲的楊克武講述了楊子榮英雄背後真實的故事。

1

舊居小院原樣未動封存至今

順著通往楊子榮故居的小路,遠遠地,看到一棵大槐樹。膠東尋常的院牆,新漆的紅色大門上方,門樓上掛著“楊子榮故居”的牌匾。

楊克武沉默著,慢慢地打開門鎖。小院兒當中,是一人多高的楊子榮雕像,兩側是寫著楊子榮簡要事蹟的長廊,推開一扇舊門板,楊子榮曾生活過的小院兒原樣未動地被封存於此。

我們不會忘記!除了楊子榮,《林海雪原》原型還有這些煙臺籍英雄

房子是不規則的碎石砌成,門窗又小又古老。右手邊,是一個廂房,左手邊就是小黑驢棚。小院兒不大,不到十平米,小塊空地上長滿了草,楊克武低下頭來薅著那雜草:“這塊兒是俺奶奶以前種的地,這個房子,俺二爹楊宗貴當兵走了以後,俺爸媽和俺奶奶一直在這兒住。老房子原封沒動。”

跨過已風化了的門檻,是東、西兩個屋子,正對著的一面牆上掛著楊子榮畫像。東邊是一個泥灶鍋臺,一口大鍋,筷子籠和小油燈還掛在牆上結著蜘蛛網,東側是楊克武的爺爺奶奶曾住過的小屋,西側是楊子榮,也就是當年楊宗貴和媳婦許萬亮住的婚房。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走進當年楊宗貴的小屋,一鋪小炕頭頂腳撐死也就能有一米八寬,很窄。土炕上鋪著殘破的高粱秸席子。炕沿兒上磨出了油光。

楊宗貴沒成為楊子榮時,他和媳婦許萬亮在此生活,還生有一個女兒,一歲時就夭折了。

2

孩提楊宗貴膽大心細精明能幹

楊克武告訴記者,楊子榮的父親是位泥瓦匠,母親是位小腳農村婦女。楊子榮沒當兵前叫楊宗貴,他哥哥叫楊宗福。

為啥以前楊子榮叫這個名?楊克武告訴記者:“我爺爺楊世恩生下仨男孩,因為窮怕了,指望後輩過上好日子,便以子福,名宗福,子榮名宗貴,子祿名宗祿,這樣連起來叫福貴子祿。老三子祿在5歲時闖關東死在了路上。”

楊克武一直稱楊子榮為“二爹”。在外界稱呼是楊子榮養子,這是怎麼回事?“楊子榮是我叔,排行老二。他當兵後,我嬸子積勞成疾,得了癆病(肺結核),沒多久就撒手人世。村裡一直有講究,如果沒有兒女‘抓土’,她是不能進入老家墳地埋葬的。於是,我奶奶就把我過繼給了楊宗貴、許萬亮夫婦,是我作為兒子給她披麻戴孝送了葬。”說著,他拿出一本家族祭奠用書,許萬亮的名字後面寫的是“兒:克武”。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楊子榮能當上偵察排長不是偶然的,因為從小楊子榮就透出一股精明勁兒。楊克武從長相上來看特別像他叔:“小時候,楊子榮人緣很好,在小孩堆裡就是個小頭目,他說話辦事相當有頭腦。別的孩子調皮去鄰居地裡拔蔥他從來不去,也不欺負小夥伴。”

“俺二爹在村裡上了4年的小學,大家對他的印象都很好,都說他挺文靜的。他愛聽故事,常常在村裡聽老人說‘三國’。他記性好,也比較細心,後來,因為生活所迫就和爺爺奶奶一起闖關東,現在我還有一個親姑姑在黑龍江。”能說會道、有心計有主意……楊克武說,楊子榮很多性格都有些像他的母親宋學芝。“我二爹這個人膽子大,很靈活,當過礦工,伐過木頭,傳說他在東北還給人看過場子。但是有一次幹活時,他的老鄉被老闆打了,他就打了老闆,之後就不幹了,又回到了家鄉。”楊克武說,楊宗貴結婚後還在故居生活了三年:“他們的女兒比我大三個月,一歲時就夭折了,後來他就當兵了。”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3

“匪氣”楊宗貴連累家人成“匪屬”

“我奶奶要飯供楊子榮上學,有時買點頂針、線再賣出去賺錢(割零剪),供楊子榮上了4年小學。我奶奶非常能吃苦,揹著孩子拉磨、做豆腐,她上樹擼榆樹錢兒,‘噌噌’就爬上去,200來斤的垛子她能一下子扛起來,可有能耐了,我二爹這點像她,學啥都腦子機靈。”提起楊子榮的母親、自己的奶奶宋學芝老人,楊克武眼底泛起了淚花。

楊子榮當兵走了後,一開始,地方還是把楊子榮家屬當軍屬對待。1947年冬,嵎岬河村的一位村民從東北迴來,說在東北下城子一帶親眼看見“穿得匪裡匪氣的楊宗貴”:“楊宗貴在東北穿著皮襖、戴著皮帽子,匪裡匪氣的,當‘土匪’了。”

後來調查得知,楊子榮因擔任偵察員經常需要深入匪巢化裝偵察,所以被這位村民誤認為是加入了土匪。再加上他走後一直沒往家裡捎信,村裡把楊子榮一家當成土匪家屬對待了。“俺嬸子跟著受了不少的苦,從孃家嫁過來沒多久就參加了村青婦隊,整天在家做軍鞋、碾軍糧。就是不信這事,一直也沒改嫁。”楊克武說,後來,村裡便取消了他家的軍屬待遇,不再給代耕代種。許萬亮經常被叫到村公所,讓她交代楊宗貴加入土匪的詳細情況:“嬸子家裡人也捱過‘把子’,直到臨死,嬸子手裡還拿著楊子榮結婚時送給她的梳子。”

就為了摘這頂“匪屬”的帽子,楊克武的奶奶宋學芝老人多次奔跑在嵎岬河至文登專署和牟平縣的鄉間小路上:“你說,她一個小腳老太太,走上100多里路,到處打聽她兒子這事兒,可誰理俺奶奶這個土匪老孃呢?”

經多方調查,當地認為楊宗貴開小差沒有根據,直到1958年,有關部門才將楊宗貴定為烈士,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證”。

4

老母親始終不知畫中人就是兒子

1957年9月,楊子榮的戰友——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曲波同志飽蘸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書問世,立即引起巨大反響。

《林海雪原》小說出版後,楊子榮的親人們誰也沒敢想,楊子榮就是自己家的人。

楊克武嘆息道,那陣子,廣播匣子裡整天唱戲,戲裡說“楊子榮”“楊子榮”的,俺奶奶就跟俺爸合計說,怎麼匣子裡的楊子榮感覺就像你二弟?俺爸說,咱哪有那個造化?再說世上重名的多了。俺奶奶嘆著氣不說話了。

宋學芝老人於1964年去世。“可惜呀,老太太到走的時候也不知道書裡的楊子榮是自己兒子。她炕頭上貼的‘智取威虎山’的貼畫是她的兒子,哪怕她再多活上一年兩載的,她也能舒心地走啊……”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5

周總理下令查找楊子榮身世

1969年某日晚,北京中南海禮堂。大型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鼓掌之餘,側身看了看身旁的美國客人。“請問你們這場戲中的英雄楊子榮,是戲劇中塑造的呢,還是真有其人其事?”美國客人問。“真有其人其事,大衛先生。您也許不知道,在我們國家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類似這場戲中的人或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不完。”周恩來嚴謹的話語中充滿著風趣。“是這樣,總理先生,在我們美國,英雄的家人和英雄一樣會受到人們的敬重,我想到楊子榮家中看一看,是什麼樣的家庭養育了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我們不會忘記!除了楊子榮,《林海雪原》原型還有這些煙臺籍英雄

電影《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

後來,周恩來總理下令,要相關部門查詢楊子榮烈士家鄉的詳細地址。此後,楊子榮所在部隊、海林組成了聯合調查小組,專門查找楊子榮的出身情況。

6

煙臺海林兩地重建烈士紀念館

據楊克武回憶:當時,地區各個公社都貼出了楊子榮的特徵及要求查找的佈告,去牟平趕集,到處可以看到牆上、電線杆上的佈告。

1969年,調查小組來到嵎岬河村調查時,村裡人一看照片,都說:“這不是俺村的宗貴嘛。”由此,家人才知道,自己的親人就是《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2005年,在英雄的犧牲地——海林市,重建了楊子榮烈士陵園;2013年,在牟平文化街道嵎岬河村東山上,新建了楊子榮烈士紀念館。

2009年,楊克武作為楊子榮烈士遺屬赴北京參加了全國“雙百”(“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英雄大會,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採訪結束時,這位不善言談的老人眼裡噙著淚水說:“人民沒有忘記英雄!俺二爹應該瞑目了!”
我們不會忘記!除了楊子榮,《林海雪原》原型還有這些煙臺籍英雄

8個線索層層揭開楊子榮身世

1

半島尋找一無所獲

1964年春,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38軍和海林縣民政部門組成調查組,根據“楊子榮是膠東人”這一線索,赴山東煙臺各縣調查瞭解,有的說是牟平的,有的說是榮成的,還有的說是文登的,一時無法確定。

2

線索比對初步認定

線索①雷神廟劉延爽等老戰友提供:楊子榮於1945年農曆八月在牟平縣雷神廟參軍,身穿黑夾襖。

家鄉提供:楊宗貴於1945年農曆八月十三日經王從村到城南2裡的雷神廟參軍,身穿黑夾襖。

線索② 母親妻子劉延爽等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在雷神廟出發前,妻子曾去看他。家鄉提供:楊宗貴參軍後,妻子曾到王從村去看他,未見到,第二天又和婆婆一塊到雷神廟去看他。

線索③小毛驢老戰友王雲明提供:聽楊子榮說過,家有老母、妻子,有一頭小毛驢難以養活。家鄉提供:楊宗貴家有老母妻子,養過一頭小黑驢。

線索④ 改名參軍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可能是參軍後改的名字。家鄉提供:和楊宗貴同時報名參軍,因體檢不合格的韓克利提供,楊宗貴說,他參軍報的是假名。

線索⑤ 會說東北話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參軍前到過東北,會說東北話。家鄉提供:楊宗貴12歲到26歲在安東做工,說東北話很流利。

線索⑥龍口上船老戰友王雲明提供:楊子榮到東北參軍在龍口上船前,曾遇到一個在部隊開車的親戚。經調查組派人核實:楊宗貴有個妹夫叫王明惠,在濟南軍區工程兵兵器部工作,當年在龍口曾開著摩托車碰到過楊宗貴。

線索⑦ 年齡雙方均提供:1969年應為53歲。

線索⑧相貌特徵曲波提供:楊子榮中等身材,長臉,上寬下窄,蒜頭鼻子,濃眉大眼,略有絡腮鬍子,鼻毛很長。孫大德提供:楊子榮看人時白眼睛很大。楊宗貴的妹妹及鄉親提供:眼眉厚黑,眼眶高,有點絡腮鬍子,臉型上寬下窄,顴骨高。當時,楊子榮的胞兄楊宗福還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至此調查組初步認定,楊子榮就是失蹤烈士楊宗貴。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3

照片認定,得以確認

1973年,曲波同志在楊子榮所在原部隊獲得了一張照片,曲波便請一位日本朋友將照片帶回日本,將合影中的楊子榮影像單獨翻拍放大。

當牟平縣民政局局長帶著楊子榮及戰友的四張照片,到嵎岬河村,請村裡的幹部鄉親辨認,他們指著同一張照片異口同聲地叫起來:“這不就是俺村的楊宗貴嗎?準是他,沒錯!”

然後又把四張照片送到此時已是70歲高齡的其兄楊宗福面前,讓他辨認,他立刻抽出了楊子榮的照片,百感交集,淚流滿面。這一切,進一步證實了楊宗貴就是楊子榮。英雄的身世之謎終於就此揭開了。

高波

犧牲時年僅19歲

紀念館裡存放的那枚黑白照片是自己親人的遺像,會是怎樣的心情?

牟平楊子榮烈士紀念館裡,60歲的高春堂站在二伯父高波烈士遺像前,紅了眼圈,淚滴撲簌而下。遺傳基因真是奇怪的事,即便是照片很模糊,也能看得出兩人的臉龐長相竟然驚人地相似。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1

押運物資遭土匪埋伏

“他死的時候才19歲啊!他是被土匪活活給虐打死的。”高春堂用顫抖的語調說,高波是1926年出生在海陽高家鄉高家村,兄弟姊妹四人,他排老二,高春堂是高波烈士的親侄子。高波機靈勇敢,參加部隊後曾當過曲波的警衛員,後為二團一營一排排長。高波是咋犧牲的?高春堂說,他聽楊子榮老戰友、本村帶高波參軍又一起去東北二團三營的高福敬講,那是1946年臘月,高波負傷後身體沒復元被分配一項輕點兒的活:帶了一個加強班押火車。

1946年臘月,小火車從亞布力開往牡丹江的叢林中,不僅有往來貿易的群眾、軍用民用物資,車尾廂裡還有被押解去牡丹江審理的土匪。當火車飛奔到橫道河子高嶺子一帶,突遭土匪炸彈埋伏! 海林團部的曲波接到小火車在高嶺子遭劫消息後,立即集結隊伍,飛速趕到出事地點。眼前的一切讓二團官兵驚呆了:小火車被毀,有的車廂在燃燒,地上死屍一片。部隊按照土匪逃離的方向追去,在樹林裡一個木屋邊的大樹上發現了被綁著赤身裸體的高波。

2

寒冬臘月實施凍刑虐待

寒冬臘月,零下三四十度,嚴寒中高波竟被土匪扒掉軍服,實施凍刑!戰士們都慌了神,趕緊生起一堆火讓高波取暖!可當高波一靠近火堆渾身立即起了一身大水泡,戰士們見狀,急忙用毛毯將他裹著抬到爬犁上,拖回營地送往牡丹江醫院。

曲波突審土匪得知,激戰中戰士們一個個中彈犧牲,高波彈盡混戰中遭木棒擊昏,被土匪綁了起來,當醒來時,又遭到一陣棍棒相加,土匪用盡酷刑,灌辣椒水,扒光衣服,皮鞭子抽,往死裡折磨毒打,受盡酷刑的高波至死也不屈服,最後被綁在樹上。高波頭部遭重擊後,在醫院裡仍處在與土匪廝殺中。剛醒來口裡就是“衝哇!殺哇!”神經嚴重受刺激,看到他的樣子,二團官兵無不嘆息。重病期間,部隊領導見狀,在病床上扶起他,給他戴上軍帽,整了下軍容,拍下這一張最後的照片。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3

母親邊看電影邊痛哭不已

六十年代初,海陽高家村來了電影隊放電影《林海雪原》,一向願看熱鬧的高波母親,早早與幾個老太太搬著小凳子去佔地方,夜幕降臨了,從四面八方來看電影的人們潮水般湧來。

高波母親一個大字也不識,正在不眨眼地看著熱鬧,但放映員卻老早就知道是在高波烈士出生地放映,隨著劇情展現,人物高波也不時出現,這時放映員抓起話筒大聲喊:“快看!這位就是高波同志!”全場頓時一片騷動。

高波的母親聽到喊兒子的名字,更是瞪大了眼睛,那個演兒子的演員張良無論個頭神情都酷似高波,當看到兒子在冰天雪地裡滾爬,在樹林子裡拼殺,高波母親再也忍不住了,當場就大哭了起來……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電影《林海雪原》中的高波

1970年春節,從沒出過遠門的高波母親去了浙江金華女兒家住了兩個月,有一天女兒翻出高波戴軍帽的一張照片讓她認,她端詳半天不說一句話,鑽到洗手間插上門久久不出來。最後女兒哭喊著勸了很久,她才開門……從此大家都不敢在她面前提高波。

據高春堂介紹,高波烈士的母親於1987年去世,享年96歲。去世前,她再沒出過門,死於當時家裡為高波準備的婚房裡。

董中松

曾幫楊子榮押解“座山雕”

他是楊子榮戰友,曾配合楊子榮一起活捉“座山雕”;他曾先後參加過遼瀋戰役、上甘嶺戰役。

日前,記者在煙臺某幹休所再次採訪了這位經歷了無數戰爭洗禮的老人。他,就是小說《林海雪原》中“小董”原型——現年92歲的董中松。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1

進步學生作為骨幹充實部隊

削瘦了,白頭髮多了,耳朵背了,曾經高大的身材佝僂了……相比15年前記者採訪董老時,他身上多了不少歲月的痕跡。然而,他的思維仍然清晰,一些細節仍然歷歷如昨。

董中松是海陽人。談起和楊子榮的交集,董老說,1945年,楊子榮參軍加入的就是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這是原劉公島汪偽海軍起義後被八路軍收編的軍隊。董中松當年18歲,是山東最高學府——膠東公學(現魯東大學)的進步學生,作為骨幹充實部隊。這支隊伍也是後來林海雪原剿匪的牡丹江一團,二團的前身。

1945年10月24日部隊離開龍口,渡海趕赴東北:“在萊陽水溝頭,當時在包餃子,緊急集合後餃子也沒吃上,每個人給了一包烙好的餅,上船後就往東北去了。”董中松說。“當時,曲波是我們四中隊政委。”經過兩個多月的連續行軍作戰,部隊一路擴軍,董中松也被任命為二團一營一連二排排長。

“那時候,我們一營是主力。”董中松對到海林後正月十五的鹿道一戰記憶深刻。因為剛到東北,沒有體會過北風呼嘯的戰士們不少都凍傷了手腳。董中松的腳被凍起了個雞蛋大的水泡,軍醫給他用刀割了個口子,將裡面的水擠出後,又塞上棉花,包上了布,走起路來疼得齜牙咧嘴,就是這樣,他還是一瘸一拐地參加了攻打鏡泊湖南湖頭的戰鬥。

2

解密楊子榮為何會“匪話”

“我是在牡丹江認識的楊子榮,他在偵察連當排長,我在二團一營一連二排當排長。”說起偵察排長楊子榮為何會匪話,董中松向記者解密:一次,在剿匪戰鬥中,我軍曾剿獲土匪的戰利品,其中,有一本形狀類似現在手機大小的小冊子,小冊子有點像現在的口袋書,書名叫《海底》,裡面是鉛字印的。

識文斷字的董中鬆開始琢磨起這本小冊子,裡面有一問一答,楊子榮就知道這是土匪黑話的“對答本”,楊子榮將此書拿去,細細地琢磨了好長時間。

董中松還為記者表演起土匪黑話來:“老大貴姓?”“在家姓董,出門姓潘。”“香頭多高?”……這些行話在董中松老人這裡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記者彷彿看到楊子榮在“智取威虎山”中的經典對答:“臉為什麼紅了?”“防冷塗的蠟!”……董老表演完後,嘆道:“楊子榮是個有心的人,他把那小冊子上的土匪黑話記了個滾瓜爛熟,十個座山雕也被騙過去了。”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3

同楊子榮一起押解“座山雕”

作為楊子榮的戰友,董中松有過多次和楊子榮並肩戰鬥的經歷。

有一次在黑瞎子溝,有村民報告,自家的牛被土匪搶了去,董中松奉命帶領一個排進山查找土匪的蹤跡。在山根處找到幾個牛腳印後,再也不見了蹤影。

回去向曲波彙報後,曲波帶著楊子榮、董中松及戰士們再次來到牛腳印失蹤地點,太陽快落山了,大家也沒找到什麼,一個個無精打采地坐在地上啃著凍高粱米飯糰子。

楊子榮說:“不管怎麼樣,得有水,有水才能生存。”上哪兒去找水源呢。楊子榮說:“有冰就有水,咱往半山腰走吧。”到達山腰,果然發現了人的腳印,但一會兒又不見了,戰士們兵分兩路,在山腰細細地搜查起來。

不一會兒,發現了個土匪,那個土匪見到有生人,瘋跑起來。翻過小山就是土匪們住的地窨子,土匪們槍都沒顧得上撿就逃跑了。楊子榮和董中松一看,原來地窨子旁邊10米遠,就是一個常年不凍的暖泉,地窨子裡有個汽油桶,桶裡燒著木頭,屋子裡非常熱,有的土匪連棉衣服都沒穿就跑了。大夥檢查了一下,鍋裡還煮著牛肉。

第二天,戰士們回到了黑牛背。一位大個子土匪實在凍得受不了了,來找隊伍投降。那幾個逃跑的土匪,凍死了幾個,他因身體好愣扛了過來。他交代說,搶走老百姓的牛後,他們就將牛分解了,幾個人分開倒退著一個踩一個的腳印,最後那個用笤帚將腳印掃沒了,沒想到最後還是沒逃過去。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楊子榮去圍剿“座山雕”那一次,董中松前去接應。因“座山雕”走不動路,他們就到老鄉家裡借了個朝鮮族大軲轆牛車,讓“座山雕”坐車走。

一上車,這個老頭一直在“唉唉”地嘆氣,楊子榮笑道:“咋的?沒想到叫我一小小的偵察排長給抓了吧!”這次就是董中松對楊子榮最後的印象。“楊子榮是打‘鄭三炮’時犧牲的。那時他槍凍住了,打槍沒打響,他躺在那當場就犧牲了。”董中松回憶,楊子榮犧牲後,都是連以上的幹部抬的棺材,葬在海林東山上。

4

楊子榮最後一張遺照中就有董中松

董中松一直珍藏著與楊子榮、高波等戰友的一張合影,這張合影,也是楊子榮、高波英雄的最後一張遺照。

這張照片,是1946年10月1日,牡丹江軍區二團在海林召開戰鬥英模大會,會後團裡組織楊子榮、高波等英模合影留念。

照片上共16人,此次表彰11位戰鬥英模,他們身上穿的白襯衣是部隊對英模表彰的獎品,其他穿軍裝的是參加會議的工作人員。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照片上這16個人,只有現住大連95歲的王學儉,現住成都94歲的王希良,以及現92歲的董中松三人在世,三個人的年齡加在一起281歲。

在照片上,個子高大的楊子榮站在最後一排(後排左三),楊子榮微微眯著眼睛,身著白襯衫,剃著小平頭,既沒有留著小鬍子,也沒有戴軍帽,看起來也不那麼瘦。

高波站在前排(右四),站在高波旁邊撇著一條腿的(前排右五)就是董中松。記者瞭解到,這張珍貴的照片現已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5

得知老戰友相繼離世幾度哽咽

1947年7月,董中松離開了海林,到三十八軍一師三團任文化幹事,並參加了遼瀋戰役南下後,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最危險的是在朝鮮戰場,那時候,我帶領全營600多名戰士參加了上甘嶺戰役。戰鬥三、四天後,600多人剩下100來人,四個營職幹部只剩我一個活著。”提起抗美援朝戰爭,董中松淚水又溢了出來。“600人啊,那麼些人啊,能活下來的太少太少了。”董中松作為林海雪原及眾戰役的倖存者,一個個犧牲了的戰友的面孔,久久地在他面前迴旋,記者的追問,深深地觸痛了這位92歲老人的傷痛,記者也感到深深地內疚。

高心意走了,張仁財走了,宮利行走了,徐成芝走了……“南京的、廣州的,北京的,我都聯繫不上了。我的老戰友,他們走了,也沒有人告訴我,我想他們啊!”得知老戰友相繼離世,董中松幾度哽咽。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在現場,記者撥通了《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愛人、書中“小白鴿”原型96歲劉波老人的電話。董中松老人得知劉波還健在,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直拍手。他一再說,一定要保持聯繫,要不好多老戰友又聯繫不上了……

紅色記憶永不磨滅!

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

獻上我們至高的敬仰。

我们不会忘记!除了杨子荣,《林海雪原》原型还有这些烟台籍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