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總面積5300平方公里。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最東端是蓬溪縣的苧花寺,最西端是大英縣河邊鎮的星花水庫,東西相距約90.3公里;最南端是安居區大安鄉的青山溝,最北端是射洪縣復興鎮的青龍嘴,南北相隔約109.8公里。涪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171公里。

夏商,蜀族逐漸發展分佈於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戰國,蜀族於盆地建立了國家。[7]在秦王朝滅蜀國前,今遂寧市境為古蜀國轄地。這裡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早期蜀文化,曾是蜀國繁盛地區。[7][8]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滅蜀國,建置蜀郡。蜀郡治今成都。今遂寧為蜀郡所轄。[7]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置廣漢郡。領轄雒、新都、綿竹、什邡、涪、梓潼、白水、葭萌、郪、廣漢、甸氐道、剛氐道、陰平道十三縣。郡治置今遂寧市射洪縣柳樹鎮,距今已2200餘年。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改“益州”(治今成都市城區)為庸部,改廣漢郡為就都,改廣漢縣為廣信縣。東漢時,劉秀政權恢復益州。

三國蜀漢政權區共轄益州二十五郡,州治成都(今成都市城區),廣漢郡隸屬益州。

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觀音之鄉(3)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析廣漢郡,置德陽郡,郡治德陽縣,今遂寧市城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境析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之名自此始。郡治所初設德陽縣(今遂寧市城區),後遷徙巴興縣(治今大英縣回馬鎮長江壩)。領轄廣漢、德陽、晉興、巴興四縣。今遂寧市境屬遂寧郡,縣地及治所全部在遂寧市境的有德陽、廣漢、巴興三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郪、晉興兩縣。[8]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年~479年),置廣漢郡,領轄雒、什邡、新都、陽泉、五城、郪縣。又析廣漢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縣(今三臺縣城),領轄北伍城、懷歸兩縣。[7]

泰始五年(469年),於雒縣僑置西遂寧郡,郡治今廣漢市新華鎮。改遂寧郡名東遂寧郡,郡治仍巴興縣,領轄巴興、德陽、晉興、小漢(廣漢改名)四縣。

蕭梁時期(502年~557年),東遂寧郡治遷徙小溪縣(德陽更名)。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區入魏版圖,恭帝二年(555年),分東遂寧郡,東遂寧郡治方義縣(小溪更名),領轄方義縣。

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清乾隆縣誌圖.(2)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西魏恭帝(554年~556年),改西宕渠郡為湧泉郡,郡治遷徙湧泉縣(治今射洪縣洋溪鎮),領轄湧泉、廣魏(廣漢更名)兩縣。分北伍城縣,置射江縣,縣治今射洪縣金華鎮,隸屬昌城郡。今遂寧市境屬懷化郡、東遂寧郡、湧泉郡、昌城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江、廣魏、湧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8]

北周閔帝元年(557年),改東遂寧郡為石山郡,並於郡地置遂州以統之。州、郡治方義縣。遂州領轄石山、懷化兩郡。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增置安居郡,隸屬普州,郡治柔剛縣(今安居區安居鎮),領轄柔剛縣。今遂寧市境設一州四郡治地,即遂州及石山、懷化、湧泉、安居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柔剛、射洪(射江改名)、廣漢(廣魏更名)、通井(湧泉更名)六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悉罷天下諸郡,以州領縣,並在重要州置總管府,此時遂州設置總管府。開皇十八年(598),遂州領轄方義、長江、青石(始興更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以郡統縣。對舊有州、郡大加省並,東晉以來濫設州郡到此消除。遂州改為遂寧郡,郡治所未變。今遂寧市境分屬遂寧、資陽(資州更名)、新城(新州更名)三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安居、射洪、通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青石縣。

[7]

唐武德元年(618年),罷遂寧郡復置遂州,以州轄縣。唐玄宗開元仍行道轄州、縣。亦在衝要處及邊地設都管府、都護府,以都督諸州軍事並監督諸州刺史。在遂州設都督府,隸屬劍南道東川。天寶元年(742年),撤遂州置遂寧郡,以郡轄縣。乾元元年(758年),復撤遂寧郡置遂州,領轄遂寧、方義、長江、青石、蓬溪五縣。今遂寧市境分屬遂州、梓州、普州。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洪、通泉、蓬溪、安居六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縣治在外的有遂寧、青石、崇龕(隆龕縣改名,治今潼南縣崇龕山)三縣。

北宋太祖設全國為道,太宗又設全國為路,路下設府、州、軍、監為一級,其下設縣。成為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鹹平四年(1001年),將今四川重劃分為“四路”,總稱四川路,為四川得名之始。政和五年(1115年),升遂州為遂寧府,領轄小溪(方義改名)、蓬溪、長江、青石、遂寧五縣。

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改遂寧府為遂寧都督府。今遂寧市境屬遂寧都督府。縣地及其治所全部在遂寧市的有小溪、蓬溪、長江、射洪、通泉四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縣治在外有遂寧、青石、安嶽縣。

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遂寧都督府為遂寧州(治地未變),隸屬四川行省順慶路(治地今南充市城區)。遂寧州領小溪(青石、遂寧兩縣併入)、蓬溪兩縣(長江縣併入)。[8]

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遂寧市行政區劃圖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年廢路改府,省州改縣,後又廢府改州。布政司使下設府、州和縣兩級。遂寧州降為遂寧縣。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統治時,全國廢“道”制,由省直轄府、州、廳。民國2年(1913年)又廢府、州、廳,恢復“道”制,以道統縣。[7][8]

民國七年(1918年)至民國24年(1935年),將四川全省劃分為11個衛戍區域,遂寧列為第五區,割據18縣。翌年又命令將“衛戍區域”改稱“駐防區域”。史稱防區制時代。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今遂寧市境各縣的部分或全部先後被川軍及滇、黔軍割據和控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統一四川軍政和財政大權,結束防區制,實行新政區制,建立四川省政府。在全川劃置18個行政督察區,每區設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遂寧縣(城區鎮)。轄九縣:遂寧縣,治所城區鎮;安嶽縣,治所城中鎮;中江縣,治所城廂鎮;三臺縣,治所城廂鎮;射洪縣,治所金華鎮;鹽亭縣,治所城廂鎮;蓬溪縣,治所赤城鎮;潼南縣,治所城關鄉;樂至縣,治所天池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三十三師解放遂寧縣城。

1950年1月12日,遂寧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命令,以遂寧縣城(城區鎮)為專員公署駐地成立遂寧分區,隸屬川北區行署(公署駐今南充市),下轄九縣:遂寧、潼南、樂至、三臺、鹽亭、蓬溪、安嶽、中江、射洪9縣。

1952年9月1日,川西、川北、川南、川東四區行署撤銷,恢復四川省建置。改分區為專區,遂寧專區隸屬四川省,仍轄遂寧、潼南、樂至、三臺、鹽亭、蓬溪、安嶽、中江、射洪九縣。[7]

1958年10月18日,撤銷遂寧專區,所轄遂寧、蓬溪、中江、三臺、射洪、鹽亭、潼南7縣劃歸綿陽專區。安嶽、樂至2縣劃歸內江專區。

1985年2月8日,撤銷綿陽地區,分置遂寧、綿陽、廣元三個省轄地級市。遂寧市行政區建立。原隸屬綿陽地區的遂寧、射洪、蓬溪三縣劃為遂寧市轄縣。撤遂寧縣置遂寧市市中區。市府駐遂寧市市中區。

1997年12月28日,析原蓬溪縣西部地區置大英縣。

2003年12月18日撤銷遂寧市市中區,分置遂寧市船山、安居兩區。[9]

2004年12月末,遂寧市行政區轄兩區三縣。市府駐遂寧市船山區。[8]

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遂寧市

地形地貌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佔遂寧總面積的70%,河谷、臺階地佔25%,低山佔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從高空俯瞰,境內地形呈三個較明顯的特徵:一是丘陵為主,平壩狹小,層狀地形較明顯;二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緩傾;三是溝谷河流縱橫。市境西北部為低山,海拔500~600米;低山以南是深丘,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中淺丘鑲嵌其中,谷坡陡峻。山形呈長垣狀魚背形;中丘為壟崗連狀的臺階形;淺丘坡度平緩,丘包呈串珠狀,零星沖積平壩散佈在丘陵之間。涪江沿岸的河谷、平壩開闊。

[12]

土壤特徵

遂寧市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12]

氣候

遂寧市地處亞洲季風區,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氣候顯著。冬暖春早,無霜期長。夏季炎熱,雨熱同季為大春作物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光、熱、水條件,但旱澇交錯。秋多綿雨,冬多雲霧,日照較少,溼度較大。無霜期長達283~300天。涪江河谷與丘陵山地的氣候差異較為明顯。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7~17.4℃,年極端最高氣溫39.5℃~40.4℃,遂寧年極端最低氣溫為-3.8~-4.8℃,多年年平均降雨量是887.3~927.6毫米,最多與最少年降雨量相差867.7毫米,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為87.41~93.36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00.4~1328.1小時,多年年平均蒸發量為910.7~1128.3毫米,年平均空氣相對溼度為80~82%,多年平均風速0.6~1.8米/秒,平均霜期64.6~81.6天,平均無霜期283~300天。一年四季均有霧日,以秋、冬季多,春、夏季少。[13]

水文

遂寧市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妻阝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660公里,遂寧境內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佈,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里,佔遂寧面積的96.29%。[12]

四川省“遂寧市”概述

遂寧

生物資源

遂寧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柏、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苹、紅桔、“貢橙”等品種。動物資源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巖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

[12]

礦藏資源

遂寧市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滷資源最為豐富。遂寧開發利用礦產資源7種,為石油、天然氣磚瓦用頁岩礦、膨潤土、礦泉水、岩鹽礦及天然滷水,共有持證礦山企業162個(不含石油、天然氣),均為小型礦山。[12]

土地資源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佔耕地面積的62%,廣佈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

人口

2017年末,遂寧總戶數為140.14萬戶,戶籍人口369.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66萬人,鄉村人口267.8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23.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7.01萬人,鄉村人口166.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8.5%,比上年末提高1.5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8019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人口19896萬人,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4.4‰。[14]

民族

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2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