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放眼電動汽車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性能逐漸突破的今天,續航里程仍然是行業內外關注電動汽車的一項最重要的指標。只有解決了里程焦慮,才能受到消費者真正意義上的認可。因而在目前的電動車市場中,無論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們,無一例外都在追求高續航里程,甚至將其作為新車型的主要賣點。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然而對此,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卻表達出不同的觀點,他匪夷所思的在接受採訪時說出“電動汽車的續航300公里就足夠”的言論。此話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惹得行業內外輿論連連,甚至不少網友紛紛發起實名diss。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北汽董事長徐和誼

畢竟在此之前,北汽正是靠著低價的短續航電動車拿下了行業銷量第一的寶座。去年,北汽一舉超越了比亞迪,成為中國電動車市銷量第一的品牌。也就是說,300公里續航其實是北汽的看家法寶。而這番話也可以理解成:徐和誼為自家電動汽車產品不具競爭力的續航表現開脫。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只是,作為公眾人物,作為一家大型國企的董事長,為了護短就不顧事實,說出這般令人發噱的言論,又能給自家品牌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呢?效果可能只會適得其反,讓自己的短處更多的暴露出來。

況且現階段,在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完善普及的當下,"里程焦慮"是影響中國純電動車市場化推廣的最大症結之一,300公里的續航里程,是不是太短了?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特斯拉的長續航只是極少數,價格也讓消費者可望而不可及,能符合大眾的消費習慣的新能源車續航基本都在300公里左右,而從消費者的實際使用情況看,滿意度極差。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面對續航只有300公里的電動汽車,需要擔心的問題太多了,哪裡有充電樁,遠距離續航夠不夠,電池壽命衰減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消費者的面前,里程焦慮從來都是電動車主們的一大心病。

而車企面對當下市場最真實的反饋,即使有長遠部署的換電計劃,但在落地之前,能做的除了增加續航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所以說,如北汽董事長徐和誼般“300公里夠用”這種言論,確實值得一罵。

此外,即使把對北汽新能源低價低質的偏見放在一邊,客觀的去分析徐和誼的兩段發言,其中的破綻更是令人發笑。

徐和誼在接受採訪時所指,“增加續航里程,得增加電池組,就會導致車重的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損耗”。但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所傳遞出的意向是“引導車企通過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形式增加續航里程”,相關部門的導向是重質,而非量。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反觀北汽新能源的這種“重量”的思維,在其產品佈局中早有體現,對應著EC系列、EU系列、EX系列的多款低續航新能源產品,由於新政策對標準的提高,這些產品不出意外受到了較大的波動。而當價格優勢不復存在時,北汽新能源倒下的可不止是半邊天。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同時,徐和誼還提出600公里就是兩塊300公里電池堆積的驚人言論,雖然這句話在同一技術水平下是沒有問題的,電池容量翻一倍,重量自然就翻一倍。

不過事實並非簡單的加減法,目前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遠未達到上限,無論是日本的松下還是國內的寧德時代都在不斷的研發更高續航里程的電池。

拿寧德時代為例,三元鋰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大概在250Wh/kg,而他們定下的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350Wh/kg甚至更多,而當密度達到時,續航里程分分鐘就能突破500公里。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這也正是為什麼特斯拉的續航總是遙遙領先國產電動汽車,早在去年初,特斯拉宣佈與松下聯合研發的21700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就已經達300Wh/kg。而在高能量密度21700電池系統的助力下,特斯拉Model 3最高續航里程輕鬆超過了500、 600公里。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僅僅半年以後,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在電池技術方面獲突破性進展,能量密度再次提升30%,並且生產成本大幅下降,Model 3後驅版的續航里程甚至可達到640公里以上。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也就是說,隨著電池能量密度變高,容量的變高,並非意味著電池一定會變重。而當特斯拉還在持續突破,引領行業,當寧德時代還在拼命追趕時,北汽新能源卻整天“嚶嚶嚶”的鼓吹自家300公里續航夠用,實屬滑稽。

再則,電池作為純電動汽車最核心的組成部件,其重要性與燃油車的發動機頗為相似。燃油車用了足足幾十年的時間,才讓發動機發揮出了最大效率,憑藉最低的排量,和缸數,壓榨出最強的動力,正是一次次技術的突破引領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電動汽車亦是如此,從13年至今,我們見證了國產電動車續航從100多公里到400多公里的進步和提升。就好比沒有人會嫌棄自己的燃油車發動機性能過剩一樣,未來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肯定會越來越長,充電效率也會越來越高,直到儘可能的向燃油車靠近,彼時續航才不會成為電動汽車的消費痛點。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畢竟用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減小時間成本,只有當電動汽車續航表現至少能和現在的燃油車相提並論時,並且充電換電的普及能達觸手可及的密度,那時續航也許才不是評價電動汽車好壞與否的核心標準。而現在說出“300公里續航夠用“這樣的言論,恐怕只能引起電動車主們的憤怒情緒,破口大罵想必都是理智的行為。

“電動車續航300公里足夠”,是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還是挑逗?

況且北汽新能源作為一家車企,怎樣造出更加有競爭力的產品終究才是關鍵所在。不斷的告訴消費者,什麼是對的又有何意義呢?在商言商,車企只有將產品做好做強,GET到消費者的G點,才會有人願意買單。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永遠都是一家車企研發方向的真理,而你徐和誼哪來的底氣想成為消費者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