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聚焦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背景

近年來,重樓種植可謂“多點開花”。從我省滇西、滇南,到滇東、滇中,再到川、黔、桂、贛、湘、閩、鄂和陝等省份,從官方到民間,種植熱情高漲;而從幹品重樓的市場價格來看,也是行情看漲,從2013年的600元/公斤,一路飆升至去年的1000元/公斤左右。

話題

這些種出來的重樓藥材能否完全被市場消化?佔據全國滇重樓市場需求量大頭的雲南白藥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雲南白藥每年僅需滇重樓千餘噸,現已有兩年的庫存。特別是三到五年後,雲南白藥的重樓原料將實現“閉環式”自給自足,不會再向外收購。綜合這些現狀,似乎要給“火熱”的重樓種植提個醒、“降降溫”。

現狀 “富人產業”無序種植

重樓,被譽為“植物抗生素”,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重樓共有20多個品種,但列入《中國藥典》的重樓品種僅有兩個:一是滇重樓,二是七葉一枝花。因滇重樓藥用價值最高、質量最好,故多以滇重樓入藥。

早期,重樓供應多以野生採挖為主,價格相對平穩。但隨著市場需求擴大,重樓採挖量超過野生資源恢復能力,重樓價格逐步升高,開始出現人工馴化種植。

據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楊成金介紹,2002年,重樓價格僅為25元/公斤左右;但2003年爆發“非典”,重樓需求量突然增大,價格達到了120元/公斤左右;2017年以來,其價格基本在900元/公斤以上。

“重樓品質主要是看其皂苷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即便是滇重樓,其品種也有多個,品質也有優劣。”楊成金認為,目前重樓種植混亂,存在種子品質不好、種植不規範、遊資炒作、行業無序等問題,有可能三到五年後就會像三七、瑪咖一樣,經歷無序種植、價格瘋漲,最後“價格跳水”,這會給種植戶帶來不小的損失。

據瞭解,因投資大、選種難和週期長,重樓種植被稱為“富人產業”。首先,以每畝種植1萬株、價格4元/株計算,僅種苗成本就達4萬~5萬元,加之土地成本、設備材料、管理維護、肥料農藥等費用,重樓種植平均每畝投入不低於5萬元,且一般4年以上才能產生回報;其次,重樓種類多、種源雜,種子外表難以分辨,選種失誤等於投資失敗;此外,重樓對綜合自然環境條件要求較高,需進行精細化管理,應對各種風險。

據省農業農村廳公佈的數據,2016年我省重樓的種植面積已達10.36萬畝,主要分佈在滇西片區和滇南片區。其中滇西片區包括麗江、大理、怒江、保山、德宏、臨滄和迪慶,滇南片區以文山為主,紅河、西雙版納和普洱也有種植,滇東有曲靖和昭通,滇中主要是楚雄和昆明。

“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的重樓種植週期大約要7年,但現在很多種植戶倒賣種苗,小重樓苗栽種1~2年就出手。野生重樓不斷被採挖,現在數量很少。”楊成金說。


聚焦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轉折 新技術攻克產業瓶頸

細雨紛紛,越野車在泥濘的山路上左搖右擺,道路狹窄、山高谷深,記者緊緊抓住車內把手,山腳下就是滔滔的金沙江。

開車的“老司機”——麗江雲全公司總經理和全,卻氣定神閒地哼著小調:“一年要跑十萬多公里山路,四五年就讓我跑壞了三輛車”,但他說這樣的路還算好的了。和全是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巨甸鎮德良村的村民,從2000年開始,他遍訪深山老林,把搜尋到的野生重樓帶回家,一頭扎進了重樓品種的馴化繁育事業中。

2010年,當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的專家來到玉龍縣,和全十年的“痴迷”終成正果。經過專家檢驗,他選育的一個野生重樓品種有效藥用成分含量較高,被命名為“雲全一號”。

更為重要的是,和全這個“土專家”從馬鈴薯切塊繁育中得到啟發,獨創了重樓帶皮切塊育苗技術,顛覆了以往的繁育種植模式,將種苗提供週期縮短至1~2年,種植週期也由原來的8~10年縮短至2~3年,種植戶3年就有成品,週期縮短超過一半,但藥效不減。這一技術大大地縮短了藥材供應週期,攻克了規模快速供應優質種苗的產業化瓶頸。

和全人生的更大轉折始於2013年。那一年,雲南白藥集團主動登門和他合作,組建了麗江雲全公司,推廣“雲全一號”種植800餘畝。如今,他已是身價千萬、帶動六百多戶農戶致富的“重樓大王”。

汽車在雲霧繚繞中“蝸行”一段後便沒了路,記者遂步行來到德良村保滿二組的蜂建星家。這個傈僳族漢子種了兩畝“雲全一號”重樓,因為和雲全公司簽訂了鮮品收購保底合同,他家兩畝地平均每年有三四萬元的收入。按照目前市場行情,兩年後光賣種子的收入,每年就有兩萬多。如此算下來,重樓的畝產值是烤煙的十倍多。

在玉龍縣,像蜂建星這樣的農戶,雲全公司共帶動了600多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約200戶。雲南白藥對種植“雲全一號”的農戶,每戶支持1萬元;同時由雲全公司擔保,長江村鎮銀行給予農戶每家5萬元的貸款。巨甸鎮黨委書記王正龍說:“背靠雲南白藥的大樹,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真正有底了。”

據云南白藥集團總經理尹品耀介紹,2017年初,雲南白藥集團還在玉龍縣投資建設太安生態科技產業園,園區佔地面積1803畝,其中,1000畝用於建設重樓良種繁育基地。太安生態科技產業園將與麗江雲全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在未來5年內陸續向市場提供2億株以上的優質重樓種苗,滇重樓推廣種植面積將達1.5萬畝以上,將逐步滿足雲南白藥自身的需求。


聚焦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市場 未來或趨於平穩理性

“重樓種植最重要的一是種子,二是技術,三是環境,三者不可或缺。”和全介紹,凡雲全公司選定的種植戶,他都必須親自到每家每戶,看地塊、看環境,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在不施化肥、農藥的情況下,確保人工種植的重樓品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每年需求重樓幹品2000餘噸,其中雲南白藥集團佔比最大,在1000噸左右,其餘需求為一些藥廠、中醫院及民間。

楊成金也認為,重樓屬於小品種藥材,市場需求不是很高,很容易飽和。而且重樓用量最大的是雲南白藥集團,如果雲南白藥的重樓能實現自我滿足的話,重樓價格上漲的空間並不大。“如果中藥種植沒有技術和市場的話,風險比其他農作物更高,且單家獨戶的風險會更大。”

“雲南白藥只需要2萬~3萬畝種植規模的產量,但現在全省有10多萬畝。一定會出問題,只是時間早晚。”尹品耀解釋說,一是當前白藥有自己的儲備,二是全國中藥行業藥品銷量遇到困難。此前,藥品是低價賣給中間商,但國家“兩票制”後消除了中間商;同時醫保控費後,中藥在醫院是輔助性用藥,中藥注射劑受到醫院擠壓,中藥廠商被從OTC系統“趕出來”。這導致中藥產品的成本增加、銷量下滑、利潤降低。“因此,我們對藥材的需求會下降,藥材種植比較難賺錢。”

楊成金認為,隨著重樓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突破,重樓育苗規模的不斷壯大,我省重樓產業已步入全面產業化推廣階段,重樓的市場供應量將會在較短時間內大幅增長,供需關係將趨於平衡,暴利的價格也將回歸理性。

“雲南白藥將實現重樓原料自給自足,市場上重樓價格大幅跳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應該早些向市場發出預警。”尹品耀憂心忡忡地說。


聚焦 雲南重樓種植熱的“冷”思考


即時跟評:打好“雲藥”這張牌

重樓是名貴藥材,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卻頗為常見。記得2016年筆者去採訪時,鄉政府所在的那塊壩子裡,便有不少重樓種植大棚。藥農懷揣希望,有的與雲全公司簽訂了重樓鮮品收購合同,有的沒有,但看著近幾年重樓市場走勢良好,也忍不住加入種植大軍。這其中的風險與很多農產品遇到的情況如出一轍:藥農對市場上的供求信息不甚瞭解;當然,一些外界因素對此也有重大影響。

“成本大、週期長、管理要求高”,這是很多藥農對重樓種植的普遍認識,但在一路看漲的市場行情下,預期回報也很豐厚,因此,藥農們還是願意在這上面投入資金和精力。當前,重樓市場出現兩個新變化,一是需求量很大的雲南白藥集團即將實現原料自給自足;二是全國中藥行業藥品銷售遇到困難。這兩個變化都將帶來重樓市場需求量的降低,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下跌,損害到藥農的利益。但這並非一盤死棋,對於雲南來說,只要打好“雲藥”這張牌,就能盤活全局,甚至推動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雲南素有“藥材之鄉”的美譽,如滇重樓、三七、珠子參等聲名遠揚,在不少人心中,“雲南藥材”就是品質的代名詞。比如在滇西北的魯甸鄉,每逢藥材收穫季節,全國客商都會雲集於此,全鄉90%以上的農戶都在種植藥材,去年全鄉藥材交易額就突破了3億元。可見,儘管重樓是小品種藥材,儘管目前全國的幹品重樓需求量只有2000噸左右,但只要牢牢擎起“雲藥”這面大旗,把品質擺在第一位,嚴格按照規範種植,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能夠守住自身的地位,還能夠從中“殺出一條血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當地相關部門、藥農、藥企等多方共同努力,著眼長遠、顧全大局,才能更好實現自身發展。

佔據既有市場地位的同時,重樓行業也不妨嘗試開創新的市場,以供給帶動需求、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雲藥整體的一個發展方向。在大眾健康需求日益旺盛的趨勢下,滇重樓作為小品種藥材的地位並非不可改變。目前,全省重樓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隨著原料供給量的增加,廣大藥企應該在加工環節多考慮一點,結合市場創新產品系列,把“雲藥”品牌擦得更亮,推動“雲藥之鄉”向“雲藥強鄉”轉變。

(記者 李莎 餘國鵬)


【本文轉自“雲南網”“雲南白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