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炒作太“不講理”!央視闢謠後神祕真菌繼續大漲

超級真菌的“謠傳”繼續發酵,4月11日四環生物、聯環藥業集體封板,未名醫藥、魯抗醫藥、海王生物繼續大漲。

而在昨日(4月10日)醫藥板塊更掀起漲停潮,截至收盤,四環生物、聯環藥業、魯抗醫藥等20只個股漲停。

概念股炒作太“不讲理”!央视辟谣后神秘真菌继续大涨
概念股炒作太“不讲理”!央视辟谣后神秘真菌继续大涨

昨日,“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引起一陣恐慌。但隨後經過多輪澄清,事件真相已逐步還原。

概念股炒作太“不讲理”!央视辟谣后神秘真菌继续大涨

根據醫學網站丁香園總結,最近源來自美國的“超級真菌”不是最近變異產生的,而是由於新的檢驗技術發現的;根據美國CDC官網,這種病菌目前主要在美國爆發(500+例),在全球散在發佈(全球目前共計617例);最後這種病菌對一般人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其主要發生在醫院內部,如ICU等場所,因此死亡率較高。而免疫力正常人群日常不會感染。

至於“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據央視財經報道,事實上是2011年到2017年間相關病例的彙總,屬於歷史病例。

超級真菌真相揭開

隨著A自今年2月起持續上漲,近期題材股炒作風氣熾熱,類似近期超級真菌引發的醫藥股暴漲的場景,開年以來可謂持續不斷。

“今天我認真學習了網絡切片、異構計算、數字孿生三個黑科技概念,昨天剛理解了泛在電力物聯網,上週的邊緣計算已經輕車熟路,4K高清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這正是今年A股股民的日常。隨著市場調整輪動加速,早前泛在電力物聯網,邊緣計算,4K高清等題材熱度早已消息無蹤。

回顧這次“超級真菌”的炒作路徑,首先源自4月8日一則“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的新聞出現在網絡之上。科技日報4月9日援引美媒報道,美國疾控預防中心(CDC)稱,耳念珠菌(Candidaauris)目前在全球多處出現,其可能會造成致命感染。美國近期已經發現超過500名患者。

隨著昨日“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資本市場隨即掀起醫藥板塊漲停潮。4月10日龍頭聯環藥業和魯抗醫藥漲停,並帶動近20只醫藥股封停,進而整個板塊逆勢大漲。

昨日收盤之後,相關澄清真相陸續披露。對於媒體報道的“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中國疾控中心回應稱,相關的數據並不是由該中心發佈,因此不予置評。

緊隨其後,央視財經的報道更直接指出,所謂“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並非近期個案而是歷史彙總的病例。

根據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艾滋病確認實驗室主任、檢驗科主任尚紅及其團隊於2018年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新發現病原體與感染》上的文章《中國瀋陽耳念珠菌或定值的首例報道及危險因素分析》,在2011年1月-2017年10月期間中國瀋陽有15名住院患者分離到耳念珠菌,其中部分是感染病例。另據瞭解,其餘3例發生在北京。

受此影響,4月11日醫藥生物板塊熱度已大幅回落。但當日四環生物、聯環藥業集體封板,未名醫藥、魯抗醫藥、海王生物繼續大漲。題材炒作的核心就是“不講理”。

題材炒作歷史重演

回顧歷史,A股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所謂的“超級真菌/細菌”題材炒作。

2010年8月,當時市場傳聞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攜有特殊基因NDM-1的數種細菌具有超級抗藥性。這些"超級細菌"對替加環素和多粘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市場傳聞報道中的多粘菌素即為聯環藥業產品硫酸粘菌素片。

受消息刺激,國內抗生素類醫藥公司股價大漲。其中,題材龍頭聯環藥業股價在一個月內近十次漲停。其後聯環藥業雖然發佈澄清公告,指出其生產的相關抗生素銷量微小,“超級細菌”不會使其銷量超常增長、也不會對其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但仍然難阻股價飆升。爆炒過後,相關題材股股價便一路震盪下跌,只留下一地雞毛。

魯抗醫藥是國家大型生物製藥企業,國家重要的抗生素研發、生產基地,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市場偏愛炒作的流感及各類病毒的龍頭企業,幾乎每次涉及超級真菌/細菌”的題材炒作都會引發資金跟風追入。

但從近年業績看,魯抗醫藥營收相對穩定,淨利潤保持微利。事實上,由於魯抗醫藥從事技術成熟、新技術含量較低的抗生素(獸用、人用以及原料)生產,因此公司的毛利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均與普通的醫藥企業差異巨大,從本質上說這其實是一家生產加工企業。所以歷史上經過多輪超級細菌的炒作,也並未推動公司業績有明顯增長。

梳理今年以來被熱炒概念的發端路徑,輪番登場的熱點概念炒作,多發端於事件驅動,然後市場助力,當然也不乏一些公司強湊熱點,甚至狂熱之下股民已經不在乎部分股票是否真有概念,而一些市場人士也在無事件驅動下強湊概念。

翻查互動平臺,近期針對“超級真菌”的提問持續增加,包括景峰醫藥、恆瑞醫藥、壽仙谷、海正藥業、亞泰集團均被投資者提問。其中只有景峰醫藥4月10日進行了回覆,稱公司有抗生素藥物項目在做評估。

概念股炒作太“不讲理”!央视辟谣后神秘真菌继续大涨

撇除題材炒作的影響,從行業基本面觀察,醫藥行業目前行業估值處於歷史中低位點,具有修復空間,興業證券建議短期立足年度報告及一季報預告,關注業績走勢穩健或超預期個股。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醫藥企業集中亮相受理名單,也讓市場關注度上升。截止到4月8日,科創板受理企業數已達到52家,其中包括了安翰科技、苑東生物、博瑞醫藥等多家生物醫藥公司。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優質生物科技類企業登錄科創板,生物醫藥板塊也將是科創板的重點支持方向,有望帶動影響A股醫藥板塊中創新型標的的估值重構。

本文源自e公司官微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