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曾計劃和中國和談

四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對阿拉伯人有一個“土地換和平”和談方案,用之前攻佔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換取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和平。

其實,這種外交方法是日本人先發明的,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對中國也想在一定條件下達成和平,也有一個“土地換和平”方案,用侵略中國的部分土地換取和的和平,從戰爭泥潭中走出來。

日本的資源十分貧瘠,而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需要的大量的戰略物資,石油橡膠等重要資源大部分需要進口,發動了侵華戰爭後,由於長時間戰爭的巨大消耗和中國人民超出預期的頑強抵抗,日本的戰略儲備迅速用完,到了1938年9月,日本的戰略儲備已經全部用完,且負債累累,繼續進行戰爭將嚴重影響日本本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所以,相對理智的日本參謀本部,開始重視和研究控制戰爭規模以及以有利的條件結束戰爭,1938年底,日軍在中國為85萬人,大本營希望計劃在未來一年能夠減少到50萬人,最終在五年之內減少到30萬人,通過計算,只有這樣才能將戰爭消耗降低到日本可以承受的水平。問題也來了,兵力少了,已經佔領的土地怎麼辦?於是,日本陸軍大本營打算將武漢,廣州及兩城周邊地區交還中國,希望以此為條件換取中國與日本的和平。

這個計劃出臺後,僅僅在日本陸軍省的內部就引發激烈討論,一名激進分子巖畔豪雄質問參謀部,大日本皇軍用鮮血換來的土地就這樣不要了?另一日酋阿南惟幾也大聲叫囂,皇軍流過血的地方不可能交出!在一大群日本激進分子的嚴厲反對下,這個計劃最終沒能通過。

把已經得到的利益交還出去確實困難,即使這是侵略得來的土地,中東暫時和平達成後,以色列的拉賓也因為強行推動“土地換和平”最終被自己國家激進分子槍殺,日本放棄“土地換和平”,但是日本的命沒能保住,最終,日本無條件投降了,大海很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