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病”了怎麼治?來看看昆明拿出的“診療方案”

掌上春城訊土壤自上而下分幾部分:表土層、心土層和底土層,一般用於耕作的,只有表土層。現代人特別重視“有機食品”,“有機”就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標誌。好土壤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數據顯示,依靠自然風化形成1釐米的表土層需要400年。也就是說,普通土壤30釐米高的耕作層,至少需要超過1.2萬年的時間來“養”成,曾經耕作過的土地就更珍貴。

土壤汙染防治關乎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相較水汙染、空氣汙染,防治難度更大。

2019年1月1日,《土壤汙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填補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專項法律的空白,我國的土壤汙染防治也進入了“新紀元”。隨後,《昆明市打贏淨土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確定了到2020年,全市土壤汙染趨勢得到初步控制,土壤環境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控制。隨著《方案》的實施,昆明吹響了“打贏淨土保衛戰”號角,全市土壤修復工作也將開始書寫新的篇章。

現狀

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整體穩定

土壤汙染,是指工業和城市廢物、化肥、農藥、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和有害微生物等物質進入土壤,超過土壤自淨能力,引起土壤組成結構及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土壤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土壤質量下降,影響作物正常發育和產品質量的情況。

“與大氣和水體汙染相比,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滯後性,往往要通過有代表性的土壤樣品經系統分析、農作物檢測,甚至有些土壤被汙染後,要十年八年才能直觀感受到。”省政協委員、生態環境研究專家段昌群說,土壤汙染不僅不易被發現,治理起來還很難,被某些重金屬汙染的土地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修復,有的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完全逆轉的過程。

土壤汙染修復與治理,刻不容緩。要給土壤“治病”,關鍵要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的現狀。2015年至2016年,全市組織開展土壤網格化調查工作,完成了132個土壤環境監測國控點位的佈設。2018年,全市開展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點位4592個,完成400個有機樣品分析測試。同時,啟動全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全市調查土壤汙染重點行業企業368家。

重金屬汙染是土壤汙染的主要來源,昆明市制定出臺了《昆明市“十三五”重金屬汙染防治實施方案》,還建立了全口徑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清單,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嚴把涉重金屬項目審批,不斷加強對重金屬排放企業的環境監管和汙染防治工作,完成了2018年重金屬較2013年排放基數消減12%的任務。

針對農業面源汙染導致的農田汙染,市農業農村部門全面開展以“精、調、改、替”為核心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措施,加強對農藥使用的制度管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取得實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化肥施用量較2017年減少了5%,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減少8.36%,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汙染。

目前,昆明市建立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間的土壤聯動監管和信息共享機制,逐步構建起了土壤汙染防治體系,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整體穩定。

亮點

完成全省單體最大土壤汙染修復項目

位於安寧市的雲南紅雲氯鹼有限公司,曾是雲南省大二型氯鹼化工企業。1991年以前,該公司採用水銀法電解工藝生產燒鹼,產生的大量含汞鹽泥以及生產過程中“六六六”粉等對廠區部分土壤造成了一定汙染。

2011年,雲南紅雲氯鹼有限公司併入雲天化集團,生產裝置關停拆除。按照“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2016年,雲南紅雲氯鹼有限公司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了一期治理項目由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土壤修復是指對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汙染實施無害化處理的過程,使土壤中的汙染物含量、遷移性或體積得到降低,汙染物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我們主要通過間接熱解吸技術進行土壤修復,通過將汙染鹽泥或土壤加熱至汞及化合物的沸點之上,使其以氣態的形式從鹽泥或土壤中脫附出來,通過後續的氣、水處理系統對汞進行富集,修復合格的土壤就可以填埋到固體廢物填埋場。”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在國內屬於首例汞汙染場地大型修復項目,而間接熱解吸技術的使用成功也為國內其他地方土壤修復提供了經驗範本。

2018年底,該項目一期修復工程完成,修復後的土壤不僅全部合格,而且治理過程中未造成二次汙染。這也是全省單體最大土壤汙染修復項目。

未來

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嚴防汙染

“說土壤修復是一個‘百年大計’也不為過,這是一條較長的產業鏈,且專業性強,包括土壤調查、監測、評估、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諸多方面。總體來看,昆明市的土壤環境保護基礎工作還薄弱,土壤治理與修復技術欠缺,土壤環境監管能力還不足。” 近日,在省市政協聯合開展的“昆明市土壤防治與管控”座談會上,在場的專家紛紛認為,一定要建立健全全市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加大對土壤治理的投入力度。

《方案》的實施,無疑為土壤汙染的修復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方案》顯示,昆明將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並整合環保、農業等部門,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確保農產品生產環境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

《方案》提出,將重點實施土壤汙染狀況詳查、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汙染源頭預防、開展汙染治理與修復5項任務,其中包括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具體來說,將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完成全市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省控監測點位設置,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2020年底前,建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全市鄉鎮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通過上述5項任務的實施,到2020年,全市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74.9%,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於90%,全市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排放量較2013年削減13%。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繼續開展重點企業土壤汙染調查,加強對農用土地和建設用地的汙染管控,對未汙染土地強化保護。以汙染場地為重點,按照“邊調查、邊治理”的原則,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逐步建立起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技術體系,確保完成土壤汙染防治和管控的各項任務和目標。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陳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