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保持观点的中立,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有作为一个自然人,有时候在我听到一些故事,不,事故的时候,我仍然会感觉愤怒。

朋友W昨天找我,她说想和我聊聊关于婚姻的问题。我们是多年的好友,对她的婚姻情况也比较了解,果然,她刚和老公吵完架,这一次她表示"忍无可忍",并从家里搬了出来。

吵架的起因是她不能接受老公对女儿的态度,三年级的小学生,做错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他也会暴跳如雷,近乎疯狂的咆哮的训斥女儿。两个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让她忍无可忍。

她向我抱怨了很多关于她老公的问题:偏执、苛刻、粗暴、自大、不可理喻…..然而我的思绪却始终落在她女儿身上——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将来的人格走向会是什么样?

W的老公并不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文盲,恰恰相反,他是著名学府的博士后毕业,工作单位、收入水平都非常好,按照现在社会衡量"成功人士"的单一标准,W的老公是成功的。但是就像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一样,高学历、挣钱多的"成功人士"也不意味着可以自动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像学历、金钱或者地位那样有简单清晰的指标可以衡量,在价值观被物化的社会里,人们更容易被那些可度量的标准所吸引,而放弃更重要、意义更为深远的标准,例如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毫无疑问,这是可悲的。

W的老公,明显的体现出偏执、苛责、高评判的人格特征,他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任何人犯错,包括上三年级的女儿,只要他讲过的题,孩子就不允许再错,如果错,他就会暴跳如雷。不同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丧偶式育儿,他对女儿的教育倒是亲力亲为,每天会辅导女儿的数学功课——他和W分别辅导女儿的数学和语文,但是他经常"霸占"女儿全部的课余时间,用于辅导数学,而W则没有时间辅导语文,然而结果却是,女儿的语文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被精心教导的数学却考的一塌糊涂。

W在跟我说话时,不断强调女儿本来是很优秀的,例如在她爸爸的要求下,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她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新概念英语,还依然能保持上游的水平。学习成绩经常考全班第一,但是,孩子非常不自信,当老师告诉她考了第一时,她反倒满心狐疑,不相信这样的成绩会在自己这个"失败者"身上实现,但是如果别人说她任何不好,她会非常认同。

W的老公,有时候会因为一道错题,将女儿折腾到半夜11点,孩子困的已经睁不开眼,但还需要被强制再多做练习,W为此去和丈夫争论,老公火冒三丈让她滚远点,还把房门锁上,不允许W进去"干扰"他管教孩子,女儿则表现的非常柔顺,说,爸爸我做题,你说做多少就做多少,你说做到几点就做到几点。

我在听这些的时候,觉得阵阵扎心,孩子的柔顺背后,是多少无力感?这个孩子的将来我几乎可以预见。就像她现在已经表现出来的那样:数学没有考好,她会自责,恨不得撞死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要犯错!只有十来岁的孩子,经常郁郁寡欢,干什么都没兴趣,还经常问W,妈妈,活着有什么意思?她在爸爸面前表现的极其温顺,但是在妈妈面前,有时候会做很多"疯狂"的事,让W也大惊失色。她只有一次对爸爸的反抗:她爸爸又在教训她的时候,她大哭着对爸爸说:我永远也做不到你的满意,不管怎么做你都不满意,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

我几乎无法听下去W的陈述,在她描述的过程中,我感觉扎心而且愤怒。虽然w貌似也很义愤填膺,但是我清晰的感觉到,她的愤怒,更多的来自于丈夫的错误,虽然她嘴上也在说"他这样教育对小孩伤害太大了",但是她对"伤害"的体验和认知显然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我耐着性子跟她讲了尹建莉提到过的一个女孩"尿床"的故事。一个女孩,五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尿床,被父母皱着眉头嫌弃,并警告她不能再有下一次,结果第二天,精神紧张的她又一次尿床了,当她连续第三天尿床之后,她父母的耐心已经忍耐到了极限,他们狠狠的教训了她,大声的责骂她,羞辱她,但是遗憾的是,从那以后,她反倒经常尿床,自然,迎接她的是更加升级的羞辱和打骂。她痛恨自己,也用尽了各种方法,但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尿床。湿漉漉的杯子,异味的屋子和尿布,成为了她烙进心里的耻辱。

因为尿床,她上学时不敢住校,高考时本来成绩可以上北大清华,但是为了能不住校,暴露自己"尿床"的缺陷,她选择了离家近的当地学校。因为自卑,她不敢谈恋爱,大学四年拒绝了所有男生的追求。工作后,两次恋爱都因为被男方知道了她的尿床"恶习"而告吹,在第二次恋情失败之后,她割腕自杀。她自己说,在她上大学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尿床的原因是因为泌尿生殖问题,后来才意识到是父母的紧张和打骂造成的结果。在因为第二次恋情失败割腕自杀之后,她疯狂的向父母发泄了自己积压多年的愤怒,并以绝食逼迫父母向她道歉。父母一夜之间老了好多岁,变得沉默,她这才感觉到有一丝报复和宣泄的快感,自此,她的尿床次数反倒大为减少。

但是,她的生活却无法改变,周围的人都知道她有尿床的"恶习",以至于她不得不在30多岁时选择北上,当了一名北漂,环境虽然改变,骨子里的抑郁和自卑却无法消除,每次遇到一点小的挫折,都会引发她情绪的大面积崩溃。虽然后来她信仰了宗教,似乎找到了一些平静,但是依然觉得人生无望,她说,她不会再自杀,但是即使要活到60岁自然死亡,也还有20多年要活,这时间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个故事里尿床的女孩,正是因为她的父母在原本的一件小事上过分苛责,严加管教,才导致了她一生的创伤,使一个鲜活的生命过早凋亡,即使活着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这个故事W也看过,在我跟她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的回答是:这个女孩的反应是不是也有点太激烈了?因为说了她一句,就会有那么大的伤害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W对老公的伤害性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的严重性并没有太深的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她的费解和不经意决定了她虽然有时候也会为了老公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老公争论,但是她不会像母狮子一样冲在孩子前面保护孩子。她的"弱",孩子也清晰的感觉到了。所以这次她离家出走,让孩子选择是否和她同行,出于对爸爸的恐惧,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家里。

弱不弱,不是你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这更加重了我对她女儿的担忧。

一个暴君式的爸爸,和一个软弱逃跑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感受?她的安全感从哪获得?她的配得感从哪获取?她的自信心该如何树立?

我很严肃的跟W说:我不是吓唬你,也不是在危言耸听,你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害了孩子。到时候真有了不好的结果,你们追悔莫及。

然而,W虽然嘴上附和,却依然说:那怎么办啊?我除了逃跑,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个人实在太疯狂,控制欲太强,我管不了他。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1.一个人的改变,往往是因为ta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提升认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改变的动力和真正的行动。

就像W一样,她虽然和我聊了整晚,但是她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对老公多么不可理喻的抱怨上,放在感觉自己这么多年也被老公"打击"的毫无自信的沮丧上,放在自己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恐惧上。对于对孩子的伤害,她认识的不够清晰。

严厉和苛责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终生的,这绝不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怖。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有太多W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这种伤害的真正意义,同时,有太多W老公这样的人,固执的坚持自己严苛的教育方式,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教育方式,才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惨剧。等到孩子再大一些,表现出来抑郁、焦虑、严重逆反、辍学甚至自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时候,才悔之晚矣。

今天花一分钟制造的伤害,在未来,需要以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加以买单,而为买单付出代价最大的,却是无辜的孩子。

稚子无辜,ta却要为人格不健全的家长的错误全盘买单。这是为人子女最无力,也最讽刺的事情。

W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因为她自己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她受到的伤害较少,所以,她无法"共情"孩子,无法从感受上去感受孩子,她的"知道",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理上。一个无法和感受链接的母亲,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孩子的感受的。而这种"漠视",孩子全都能够觉察。

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压抑、隐忍的小女孩在黑暗的房间里看不到光明的悲凉和绝望。同时,也想起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每次强势的母亲呵斥孩子时,作为丈夫的苏大强都会上厕所,借故离开。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虽然W的做法貌似和苏大强不同,但其实本质并无区别,她每次都会用别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吃饭看电影,出去玩,离开家….形式不同,但核心一样,都是无力的逃避。

或者应该这么说更为准确,W不是认识不到严重性,而是在潜意识回避了问题的严重性。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2. 父母的人格完善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以我对W老公的了解,毫无疑问,他是有严重的人格问题的。他的偏执、苛求完美、固执、控制都是其典型的特征。这些人格问题在没有得到修复之前,他只能以现在的方式带给孩子伤害。

很多时候,带来伤害性的父母甚至还不如没有父母

带给孩子高效陪伴的,不在于时间,而在于质量。能够真正倾听、理解并且能和孩子交流的父母,给到孩子的是心灵的滋养,而像W老公这种暴君式家长,带给孩子的是压抑、痛苦,使孩子的心灵得以扭曲,不能健康的成长。

W的女儿虽然成绩很优秀,但是在人格发育上已经开始显现出明显的问题。自卑、压抑,内化了父亲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原本是父母不管孩子是否流血,拿着"小刀"在雕塑孩子,在将来,孩子则会内化父母的标准,不自觉的拿小刀雕塑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上伤痕累累的人。

同样,W的逃避、隔离,同样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其实W虽然对老公义愤填膺,但实际上两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不具备面对真实的能力,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W的老公不能面对自己是"错的"的真实,永远不肯认错,不承认自己在任何方面有任何不足,而W则是不能面对痛苦的感受,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跑,转移。他们都不能面对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世界,无法做到对现实世界全然的接纳。

两个人格上都不健康的人,怎么可能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3.父母是生育孩子的人,但是孩子绝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你对孩子有多控制,自己内心就有多缺失

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后,就像被赋予了天然的权利,无形当中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对待,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雕刻和改造孩子,违背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无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质,还要美其名曰的说"为你好"。

然而孩子,哪怕年龄再幼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许在能力上ta受到年龄的局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在人格上,生而为人,ta必须要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

W的老公貌似是在为女儿的将来着想,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女儿身上的"毛病"拔除,但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满足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

不要把"父母"这个词想的那么美好,事实上,太多的父母首先是个人,而且,大多数是人格层面并不健全的人。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带着自己的投射,带着自己潜意识的诉求,满足自己的私欲,做着很多并不恰当的事。

曾奇峰在一本书的序中曾经这样写到:"就像个体之间的防御机制有差异一样,群体之间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中国人的防御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在群体中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过度的呈现和提倡孩子对父母的爱,而忽略甚至否则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成长和独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恨。这使得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于直面人性负面的人难以生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仅仅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至于后天的养育能做到什么水平,实际上与这个称谓并无关联。而这些暴君——曾经他们自己也是暴君教育的受害者,则会依仗自己天然的父母身份,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实施着残暴的自我满足。

很多人表面上看,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不过是在挑选弱者宣泄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实现自己不能掌控的掌控感。也许大多数这样做的人,他们从意识层面并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些,但是也许潜意识里的真相让他们无法面对。所以,他们会特别固执,坚持在自己错误的路线上一条道走到黑。

固执的人,背后是深深的恐惧。正如强势者,其实背后也是深深的恐惧一样。那些虚张声势的外表,那些倒打一耙的伎俩,不过是为了掩饰他们内心的恐惧——虽然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意识不到这种恐惧,更永远无法直面这种恐惧的存在。

你若想收获一个心理畸形,痛苦一生的孩子,就请紧紧的遏住ta的喉咙,控制ta、打压ta、挑剔ta、指责ta吧。Ta一定会如你所愿,终生痛苦。

父母对孩子的"我爱你",是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但有时,也是最虚伪的借口,和最残酷的伤害。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4.伤害性教育,苛刻猛于虎

人,归根到底是动物,人的行为模式,归根到底是过去条件反射的表现形式。

正如巴甫洛夫实验里的狗一样,只要听到摇铃声,它就会流口水,因为在摇铃和食物之间,为它建立了牢固的条件反射形式。人也一样,在人格发育的窗口期,如果遭受到的条件反射都是和"伤害感"紧密联系的,那么对于ta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家庭教育常常表现出来是"代际传承"的原因——人长大后,往往活成了你最讨厌的样子。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她受到妈妈的伤害,拼命逃离家庭,但是最后却感慨自己和母亲何其相似。

因为人是习得性动物,几乎所有一切的行为,都是习得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父母谆谆善诱,孩子却依然不能如己所愿,活成你希望ta活的样子——那是因为你的言传身教已经决定了ta的走势,你口头上讲再多的大道理也没有用,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育和教导。

当一个人处于伤害感的时候,出于人的本能"防御"机制就会自然启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御机制。而处于防御状态的人,是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舒展的,就好像ta的肌肉、心脏时刻处于抽紧的状态,所以,

防御状态是一种消极的状态,长期处于防御状态的人,会表现出人格特质的不健全。例如挑剔、刻薄、焦虑、压抑、偏激、懦弱等,而这些人格特质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身、心健康是一个人的最高标准,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从这个角度再看伤害性教育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其意义不言自明。

而严格的控制、羞辱性的语言、强迫的教育、凶狠的打骂、狰狞的表情….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影响。W的女儿在W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跟W表示,如果她走了,恐怕爸爸更会狠狠的打她,所以还是留下来继续接受爸爸的教育吧。

W缺少力量,虽然她口头上告诉女儿"你不用害怕",但实际上洞悉一切的孩子已经在父亲的"强权"下做出了妥协和压抑,可以想象,明明那么痛苦还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多么的违反人性。有多压抑,就有多少伤害。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我很担心W的女儿,在将来自己的一生中,需要花多少时间来为今天的伤害买单。

正确家庭教育观念的普及,实在是仍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为你好”怕是我听到的最虚伪的谎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