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大健康产业咨询顾问颁发聘书,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8日,武汉市举行大健康产业企业家座谈会,8位来自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家、学者现场受聘成为武汉大健康产业咨询顾问。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先旺出席座谈会。

现场受聘为大健康产业咨询顾问的有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药明康德集团董事长李革,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九州通医药集团董事长刘宝林,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

座谈会上,与会企业家高度评价此次大健康博览会,并就如何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陈东升说,作为楚商企业家,将一如既往支持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药明康德集团董事长李革、九州通医药集团董事长刘宝林、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等企业家就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

周先旺代表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感谢企业家们对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鼎力支持。他说,武汉正全力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五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争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武汉将把健博会办成“只有开幕、没有闭幕”的盛会,加快构建“一城一园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武汉打造成为全球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市政协主席胡曙光,市领导刘立勇、汪祥旺、但长春、徐洪兰、张文彤等与会。(长江日报融媒体 记者王雪)

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主旨论坛举行,武汉打造智能化医疗生态指日可待

“科技引领 健康未来”,8日上午,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主旨论坛现场气氛热烈。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等国内大健康产业领域的9位嘉宾,结合自身职业生涯,从政策走势、创新思路、研发模式、大数据支持、未来趋势等不同方面,讲述当下武汉,乃至全国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政策的引导,让整个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可期。”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强调,健康中国战略中指出,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将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而2018年底,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达4.4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对整个医药行业而言,不仅要大力发展创新药,逐步从仿制向创新转变,也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加大研发力度。

联影公司董事长薛敏表示,武汉在打造医疗设备产业方面,是一块宝地。当前,大健康产业随着互联网+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新的连接模式和数据管理的模式大幅提升研发的效率和生产力。同时,人工智能也是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挖掘点。武汉打造智能化的医疗健康生态指日可待。

美国科学院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从一线科学家角度,精彩阐述了科学研究将如何参与到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中;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提出,“经历学习引进过程后,中国医药的发展会逐步走入产业创新领域”;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从老龄化问题谈起,讲述未来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是全人类的深层次挑战,基于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会有大量的创新和创业的机会。中国的生命科技在细分领域有望实现弯道超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强调,医疗变革的本质还是支付者的推动,互联网在颠覆医疗过程中最不可颠覆的是医疗的本质,那就是医疗的公益性,质量安全,成本公平,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长江日报 记者苏金妮 罗兰)

中外院士在汉畅谈大健康:新婚应培训优生,抗癌之路拐了3道弯

8日,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指导,武汉市卫生健康委主办,武汉医学会承办,是“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规模较大的千人论坛之一。

曾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厄温·内尔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刘允怡、郭爱克、陈孝平、张俐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马丁,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郑家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教授等出席了院士论坛。

“举办大健康院士论坛,能够让与会者近距离分享医学大师的智慧和学术精华,从院士们的学识和观念中探寻出价值元素,将智慧和学识最大范围地应用于健康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陈孝平院士在致辞中说,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武汉医药卫生工作者时代的机遇和深深的责任,希望能借助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在汲取学术养分的同时,探寻大健康时代医学思维的新路径。

健博会开幕式后,由陈孝平院士和马丁院士分别主持,7名院士围绕“全球健康、共享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从开展健康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临床医学研究、肿瘤防治、医学人文、医患沟通、神经信息与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前沿科技的成果报告和学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健康生活方式应从幼儿园开始培养

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过程中,医疗机构要起重大作用,但我们的医疗机构绝大部分仍然等着病人发病,很少介入到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控制中去。

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最经济、最高效、最根本的手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要从小培养,我们的学校能不能从幼儿园培养起?我们的民政部门能不能不要只管发结婚证?新婚夫妇登记结婚时培训优生知识、科学育儿知识,这只有民政部门能做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学家张学敏:

抗癌之路拐了3道弯 人们找对了路

从放疗、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是基于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的变化。大多数病人生病以后会问自己、也要问医生:为什么会得肿瘤?这也是科学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肿瘤治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从3个不同阶段可以看出,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观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仅着眼于肿瘤细胞本身,割裂、孤立地看待肿瘤,到探索它与人体免疫系统的“斗争”关系,认识关联和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

虽然目前免疫治疗也只有大约20%的晚期病人有机会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但这20%的病人治疗意义告诉我们,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的突变细胞,只要坚定这个认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没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

临床研究“证据”推动医学进步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做临床研究是一个永远的主题。因为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基础研究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证实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临床研究是临床决策的最高证据。比如制定指南,都需要临床研究的结果来支撑,现在非常时髦的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最后也要临床研究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刘允怡:

医生一定要称呼病人先生或女士

总有人把医德和医风混为一谈,其实医风是比医德更高的层次。良好的医风,除了要求医生具备高尚的个人道德标准外,还需要有对医学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追求,要求行医时对病人有良好的态度。尊重病人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病例。在香港专业临床考试前,如果不能礼貌和病人交流,比如没有称呼病人为先生或女士,或者没有跟病人打招呼和自我介绍,那考试一定不及格。

另外,诊治病人时不是施舍,而应是给予医疗建议的一种态度,让病人决定是否接受治疗和用哪一种治疗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郭爱克:

脑科学研究为开发人工智能带来启发

目前脑科学家的研究都还是比较碎片化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有的人摸到的是象牙、有的人摸到的是大象耳朵,我们还没能够把这些碎片化的研究整合成为对大脑工作的一个整体认知。所以构筑生命和智力本质的宏伟大厦是脑科学研究的目标,只有真正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才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郑家强:

加强医患共同决策的培训 患者与医生都是专家

多数临床诊疗中选择大于一种,如何选择?医患共同决策是最合理、最符合医学伦理的解决方式。其意义在于,对于患者来说可提升满意度、改善依从性、实现慢病管理自我优化;对医疗机构来说,能减少医疗浪费、投诉及医疗纠纷减少。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共同决策的培训,认识到态度胜于一切,患者与医生都是专家。(长江日报融媒体 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陈莉 黄晓刚 林金国)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