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概述

安順地處東經105°13′~106°34′,北緯25°21′~26°38′之間,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東鄰省會貴陽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盤水市,南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畢節市,是黔中經濟區的重要極點城市。

今安順市境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時屬夜郎國。秦屬象郡之夜郎縣和且蘭縣地。

西漢初,西南夷各方國據境自立,《史記》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之記載。

武帝元溯三年(公元前126年)在夜郎國地置夜郎、且蘭兩縣,今市境屬夜郎縣。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滅南越、且蘭諸國,保留夜郎國,封夜郎侯為夜郎王,賜印綬。同年在夜郎國地置牂牁郡,形成郡國並治。今市境為牂牁郡中心,領17縣(東漢領16縣)。西部各縣屬談指縣,東部屬且蘭縣。

貴州省“安順”概述

安順

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前25年)夜郎王反,漢滅夜郎國,其地盡屬牂牁郡,至東漢末。[4]

三國時期,屬蜀漢益州牂牁郡之夜郎、且蘭兩縣。

後主建興十一年(233年)牂牁、興古僚民反,後主調濟火討平,遂將普里一地賜封。濟火讓其兄之子柏墨前往統管,史稱“貝勒大革”。轄今普定、平壩、安順一帶。

晉代,分屬益州牂牁、夜郎二郡之且蘭、夜郎、廣談、談指、談樂等縣。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今市境盡屬夜郎郡,關嶺、紫雲為談指縣,鎮寧、郎岱為談樂縣,安順、普定為廣談縣,平壩初屬並渠縣後屬廣談。史稱“三談之地”。南北朝時,建置未變,多為遙屬。

隋代,先後屬牂州、牂牁郡,轄賓化縣;曾為東爨烏蠻所據。[4]

唐代,先屬謝氏牂牁國,後分屬羅甸國和普寧郡王地。牂牁、羅甸、普里先後歸附朝廷,接受封號。

太宗貞觀四年(630年)置琰州,為謝氏所領之羈縻下州,轄5縣,貞觀中增置2縣,共7縣。在今市境有6縣:武侯縣,在今關嶺頂營,為琰州州治;望江縣,在今安順、鎮寧之間木浪枝二浪河側;應江縣,在今平壩縣南場堡;降昆縣,在今紫雲西之火烘;琰州縣,在今關嶺之永寧;始安縣,在今普定縣沙家馬場。另,今市境東平壩馬場一帶為清州屬地。

文宗開成元年(836年)東爨烏蠻於矢部鬼主阿佩內附,封其地為羅氏鬼國。

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其別帥內附,封羅甸王,其地為羅甸國,轄有今紫雲、關嶺、鎮寧東南部一帶。同時,普里部內附亦封為滇王,尋改普寧郡王,領九部。曾幾次出兵侵佔謝氏牂牁國地,據有今安順西部各縣。是時羅甸王居嶺南,普寧王居嶺北,地各數百里。

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941年),南楚西擴,楚王派馬平、龍德壽率柳州邕管八姓兵入黔,天福五年(940年)置南寧州(今都勻),授龍德壽懷遠大將軍,率軍西進至惠水、長順及安順東南一帶,“遂分土授世職”,今安順舊州(舊稱八十一寨或龍家寨)為張氏據控,史稱大姓張番。

宋代,今安順市境西部大部屬普寧郡王領地,部分屬羅甸國。其中屬普寧王的普里、普東二部有今普定、平壩、西秀一部及鎮寧、紫雲、關嶺大部分;屬羅甸國的有紫雲、鎮寧、關嶺的東南部。[4]

元代,先南宋理祐五年,即蒙古憲宗七年(1257年)普里、普東二部北降蒙古,以其地置普定萬戶,尋改為普定府,領和宏、達安二州,隸雲南行省曲靖宣慰司。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別置羅甸宣慰安撫司,屬湖廣行省八番羅甸宣慰司。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雲南行省上奏力爭,普定還隸於雲南行省。

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為普定路。

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羅甸國歸附,置習安州、安順州和普定縣,改和宏州為鎮寧州,達安州為永寧州,至此普定路領四州一縣。路總管府治所在今天西秀區楊武洗馬塘。[4]

貴州省“安順”概述

安順市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置普定土府,仍沿領元朝時所轄四州一縣,即:安順州、鎮寧州、永寧州、習安州和普定縣。治所仍在今西秀區楊武。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382年1月4日),明朝廷擇地阿達卜寨建今安順城。十五年正月初七(1382年1月21日)即新置普定衛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該城即為其治所,時稱普定衛城。同年三月三日(1382年4月16日)升普定衛指揮使司為軍民指揮使司。三月十日(1382年4月23日)將普定府升為普定軍民府,屬四川布政司,仍領四州一縣。十八年(1385年)八月廢除普定軍民府,並改安順州為直隸州,隸於雲南布政司。同年,罷除普定縣、習安州,其屬地併入安順州。鎮寧、永寧二州則屬普定軍民衛。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朝廷以安順州屬普定軍民衛。史稱其“屹為邊壘,襟帶三州”。

永樂十一年二月二日(1413年3月8日),朝廷新建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即貴州省),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以安順、永寧、鎮寧三州直隸貴州布政司,改普定衛屬貴州都司。

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安順州治所遷入普定衛城,州衛同城而治,旋政原安順州地為舊州。萬曆三十年(1602年)九月朝廷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府、衛同城而治。安順軍民府領鎮寧、永寧二州。原安順州轄地不另劃出,作為府親轄地。

[4]

清代,順治十五年(1658年),安順區域納入大清國版圖。十七年(1660年)三月,清廷準洪承疇請∶“雲貴總督兼任兩省,令駐適中之地,半年駐曲靖,半年駐安順”。十八年(1661年)貴州提督由貴陽移駐安順。

康熙元年(1662年),劃雲南、貴州二省歸平西王吳三桂管轄。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叛清,十九年(1673年)清廷平息叛亂。改平大黔威守備道為貴州分巡貴西道,駐安順。

康熙十年(1671年)改貴陽府南籠通判廳為安順府南籠通判廳,移駐安籠(今安龍縣)。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衛為普定縣,定南所(今普定縣城)劃入,裁安莊衛保留鎮寧州。二十六年(1687年)改平壩衛為安平縣,改威清、鎮西(今清鎮衛城)二衛為清鎮縣,屬安順府。同年(1687年)改安南衛為安南縣(今晴隆縣),屬安順府。加上順治十八年(1661年)所置普安縣(今普安縣城),保留普安州(今盤縣),一併劃歸安順府。如此,安順府所轄區域擴大,包括普定、安平、清鎮、安南、普安五縣、鎮寧、永寧、普安三州和南籠廳等,共9個縣、州、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府。[4]

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改南籠廳置南籠府,將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從安順劃出,分屬該府。安順府領州二:鎮寧、永寧;縣三:普定、安平、清鎮。

雍正八年(1730年)設歸化廳(今紫雲縣) 。九年(1731年)設郎岱廳(今六枝郎岱)。安順府領普定、清鎮、安平三縣,鎮寧、永寧二州,郎岱、歸化二廳。這一格局延續至清末未變。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成功,貴州響應,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安順成立軍分府。三月滇軍入黔,安順軍分府遭顛覆。

民國二年(1913年)一月十五日,民國政府實行縣制,三年(1914年)撤銷安順府,置安順縣公署。同時將與安順府同城的普定縣移至定南(今普定縣城)。安順縣轄地為原安順府親轄地及原普定縣一部。

民國二年(1913年)歸化廳改紫雲縣,永寧州改關嶺縣。三年(1914年)安平縣改平壩縣,鎮寧州改鎮寧縣。

民國實行縣制,恢復道的設置,全省分為黔中、黔東、黔西3個道。安順屬黔西道又稱貴西道,先駐安順,後移至畢節,轄安順等23個縣。十二年(1923年),廢除貴西、鎮遠2道,全省81個縣均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貴州省開始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劃分為11個行政督察區,安順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轄有安順、織金、郎岱、關嶺、普定、鎮寧、平壩、紫雲等8個縣。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清鎮縣劃入。

[4]

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貴州省政府又將8個行政督察區中的15個縣劃為省政府直轄,其餘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安順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轄有安順、興義、安龍、盤縣、郎岱、關嶺、鎮寧、紫雲、普定、貞豐、興仁、安南、普安、冊亨等14個縣。

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省政府又將全省劃分為9個行政督察區,安順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轄有安順、普定、鎮寧、織金、平壩、長順、紫雲、郎岱、惠水等9個縣。

建國後,1949年11月18日安順解放,26日安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駐安順。轄安順、平壩、紫雲、鎮寧、郎岱、普定等6縣。

1950年12月安順專署各縣廢除鄉村保甲制,改劃區鄉鎮。1953年初統計,共劃41區、386鄉、7鎮、13個居委會或街公所。

1951年8月22日至28日,安順專區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安順專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成立。1952年6月24日按省政府通知,改稱貴州省人民政府安順專員公署。

1956年將紫雲、鎮寧2縣劃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郎岱縣劃歸興義專區;後貴定專區所屬清鎮、息烽、修文、開陽、甕安、貴定、龍里、貴築8縣,都勻專區所屬福泉縣,興義專區所屬關嶺、晴隆、興仁、興義、普安、郎岱、盤縣等7縣劃入安順專區。轄19縣。

1957年撤銷貴築縣併入貴陽市。1958年,撤銷安順縣,改設安順市;將清鎮、修文、開陽3縣劃歸貴陽市;甕安、貴定2縣劃歸黔南自治州;息烽縣劃歸遵義專區;原屬黔南自治州的安龍、鎮寧2縣劃入安順專區;撤銷關嶺縣,併入鎮寧縣;撤銷晴隆縣,併入普安縣;撤銷福泉縣,併入甕安縣;撤銷龍里縣,併入貴定縣。安順專區轄1市、9縣。

1960年撤銷郎岱縣,改設六枝市,屬安順專署領導。1961年恢復關嶺、晴隆2縣及黔南州於1958年撤銷的貞豐、冊亨2縣。安順專區轄2市、12縣。

1962年,撤銷安順市,恢復安順縣;撤銷六枝市,改設六枝縣。1963年,將貞豐、冊亨、安龍3縣劃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屬貴陽市領導的修文、清鎮2縣劃入安順專區。1963年9月10日,鎮寧縣改設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安順專區轄12縣、1自治縣。

1965年將興義、興仁、盤縣、普安、晴隆5縣劃歸興義專區;原屬遵義專區的息烽、開陽2縣和原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紫雲縣劃入安順專區。同年11月設六枝特區。安順專區轄10縣、1自治縣、1特區。

1966年以安順縣城關區設立安順市,安順縣駐安順市。六枝縣恢復原名為郎岱縣。1966年2月11日紫雲縣改設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安順專區轄1市、9縣、2自治縣、1特區。

1966年5月“文革”開始,1967年3月22日安順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安順地委、行署及工作機構停止工作。

1970年1月將郎岱縣併入六枝特區,劃歸六盤水地區。

1976年“文革”結束。1979年1月1日恢復安順地區行政公署。

1990年,撤銷原安順市和安順縣建制,設立新的安順市(縣級),以原安順市、安順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仍由安順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96年1月1日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清鎮市(縣級)劃歸貴陽市管轄。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順地區和縣級安順市,設立地級安順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西秀區;安順市設立西秀區,以原縣級安順市的行政區域為西秀區的行政區域。安順市轄西秀區、平壩縣、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6個縣區和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4]

  • 地名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鑑於“靄翠輩若不盡服,雖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為了屯墾戍邊,開發西南,除讓沐英率大軍屯駐雲南,以對付主蒙朧元的殘餘勢力和時叛時服的土司政權外,還讓安陸假吳復擇地在“西南衝劇,夷漢襟喉,土厚水深,川瀠峰列”(《安順府志》)的阿達卜寨設柵築城,並將普定衛、習安州合併設立安順軍民府,從此作為地名的“安順”二字,才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和方誌典籍中。

貴州省“安順”概述

安順

地貌

安順平均海拔高度在1102米~1694米之間,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米,具有山嶽氣候的典型特徵。

氣候

貴州省“安順”概述

屬典型的高原型溼潤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氣溫14℃,歷史最高氣溫34.3度,最低氣溫-7.6度,年平均相對溼度80%,年平均風速2.4m/s,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宜人。安順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涼爽、溼潤、清新、太陽輻射低。

[6]

安順一年有九個月平均氣溫均在10℃以上;以日最高氣溫≥35.0℃ 的時段稱為酷暑期,安順沒有35℃以上的高溫記錄。[6]

安順夏季的平均日照每天只有4~5小時,而廬山、哈爾濱、承德等地達7小時左右。安順雖然地處雲貴高原,但由於雲多雨多,有效阻擋了太陽輻射及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所以安順人比其他高原地(如昆明)的居民顯得皮膚白皙。安順的夏季有兩個氣候特點:一是常有山谷風和夏季風,二是雲多雨多。[6]

安順地處貴州高原苗嶺山脊線上,山谷風明顯,西南季風來自印度洋,夏季風多,無悶熱感,夏季平均風速2.5~3.0米/秒。

水資源

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境內河流縱橫,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50.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有295.9萬千瓦。

礦產資源

貴州省“安順”概述

格凸河景區

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煤炭、鉛鋅礦、鋁土礦、銻礦、金礦、重晶石、螢石、石膏、硅石、方解石、煉鎂白雲石、飾面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等礦產資源分佈。

煤炭為安順市重要優勢礦產,是“西電東送”工程主要依託的能源礦產,據全市1:5萬地質填圖預測遠景儲量(地表以下1000米以上)達130餘億噸,按現有生產能力計算,尚可服務年限在50年以上;重晶石累計儲量4700萬噸以上,尚可服務年限100年左右;水泥用灰巖極其豐富,預測資源量在50億噸以上,能長期保證發展需要;冶金用硅石儲量3500萬噸以上,能滿足生產需要;煉鎂白雲石預測5億噸以上。此外已經發現待探明及開發的礦種有:汞礦、銅礦、水晶、高嶺土、磷礦、冰洲石、澎潤土、天青石等十餘種。

[7]

生物資源

境內海拔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已查明有藥用植物2000多種,其中全國統一普查的456中重點藥材中,安順有406中,佔89%。

人口

貴州省“安順”概述

安順夜景(19)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297339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34402人,減少1.48%。年平均遞減0.15%。其中,男性人口為1189332人,佔51.77%;女性人口為1108007人,佔48.2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34。0-14歲人口為580910人,佔25.29%;15-64歲人口為1516977人,佔66.03%;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9452人,佔8.68%。城鎮人口為690138人,佔30.04%;鄉村人口為1607201人,佔69.96%。

2013年人口出生率為12.31%。,自然增長率為5.71%。年末常住總人口230.05萬人。年末戶籍人口285.62萬人。[8]

2016年末常住總人口232.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20‰,自然增長率為6.07‰。[9]

民族

安順市是一個五方雜處、多民族雜居的城市,漢族人口占大多數,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除此之外,還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