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小麥各種病害的發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小麥鏽病,論危害程度和發生面積都堪稱小麥病害之首。小麥鏽病又叫黃疸,包括條鏽病、葉鏽病和稈鏽病3種,其中對小麥為害較大的是條鏽病和葉鏽病。該類病害分佈範圍廣,流行頻率高,危害嚴重,常常給小麥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小麥鏽病發生後,體內養分被吸收,葉綠素被破壞,大量孢子突破麥葉、麥稈、麥皮,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那麼對於小麥鏽病說,它的發病原因、傳播途徑、病害特徵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在遇到小麥鏽病時又該採用哪些措施才能進行有效地防治呢?下面筆者和大傢俱體介紹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從而使小麥茁壯成長。

一、小麥鏽病的發病原因

小麥鏽病的發病的原因主要與品種、菌源、溫度、溼度、栽培管理、苗株長勢等密切相關。

1. 品種原因

部分地區小麥品種連續種植多年,品種特性退化,抗病抗鏽能力減弱。

2. 菌源原因

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麥田周圍雜草或自生麥苗上越冬或越夏,是造成小麥鏽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栽培管理

一是土質黏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較重;二是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過晚,以及栽植過密、田間廕庇度大的田塊易感病;三是植株生長柔嫩、成熟期延遲易受病菌侵染。

4. 溫度

3種鏽病的發病適宜溫度存在差異。稈鏽發病的最適溫度為18~25℃,葉鏽為15~22℃,條鏽為9~16℃。因此,在春季一般條鏽病發病最早,葉鏽病次之,稈鏽病最遲。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5. 溼度

在葉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氣溼度飽和的條件下,鏽菌的夏孢子能在寄主內萌發危害。因此,結露、下雨和降霧都有利於鏽病發生。春、夏季天氣波動幅度大,暖冬氣候條件適宜,或者連陰、連續降水日數多,致使土壤溼度大,麥葉結露時間長,均能誘使鏽病大流行。

二、小麥條鏽病的發生規律

鏽菌主要以活體寄生方式在小麥上完成周年侵染循環。夏孢子輕,能隨氣流在空中遠距離傳播。條鏽病病菌夏孢子不耐高溫,在小麥生長後期隨風吹到高寒地區,在晚熟的春麥和冬麥的自生麥上越夏,秋季再隨氣流傳回。葉鏽病病菌適溫範圍廣,可在自生麥苗上越夏,秋季小麥播種出苗後侵入並越冬,春季為危害盛期。稈鏽病病菌能耐夏季高溫,可在自生麥苗上繁殖越夏。鏽病病菌侵入的最適溫度,條鏽病為9~16℃,稈鏽病為18~25℃,葉鏽為15~22℃。夏季低溫多雨有利於越夏;秋冬季氣溫偏高,有利於秋季繁殖和冬季越冬;春季3~5月份溫暖、多雨、多露,利於鏽病的發生。氮肥施用過多過遲,植株茂密幼嫩、貪青晚熟以及麥田小氣候溼度大等均利於病菌的侵入和危害。

三、小麥鏽病的發病症狀

小麥條鏽病菌主要為害小麥葉片,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小麥感病後,初呈退綠色的斑點,後形成鮮黃色的粉瘡(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在葉片上排列成條狀,與葉脈平行。孢子堆成熟後散出鮮黃色粉末,即為夏孢子。到後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於表皮下面的條狀瘡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小麥條鏽病

葉鏽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橘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面的夏孢子堆較正面的小。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小麥葉鏽病

稈鏽病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面都可出現孢子堆,而葉背面的孢子堆較正面的大。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小麥稈鏽病

四、小麥鏽病的發病時間

小麥鏽病是我國小麥上發生面積最廣,危害最重的一類病害。近年來隨著小麥田間管理不當、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種植不科學等原因,小麥鏽病的防治越來越困難。

小麥鏽病病菌有喜涼怕熱的習性,3~4月開春後,小麥鏽病大面積發生;5~6月份氣溫升高,病原菌的侵染能力下降,此時病原菌將尋找溫度低於20℃、敏感型的小麥作為越夏場所;9月份秋季來臨後,這些病菌通過氣流傳播,再次對小麥進行侵染;進入冬季後,病原菌安全越冬,翌年再對小麥進行侵染。

五、小麥鏽病的綜合防治

該病是氣傳病害,必須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栽培措施為輔,藥劑防治為重點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小麥鏽病有偏重以上流行趨勢,農戶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

1. 選擇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這是防治小麥鏽病的基本措施,是一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也是治本的重要方法。由於抗鏽病品種的更替速度較慢,因此應在合理選用抗鏽病品種的基礎上,在小麥拔節期和孕穗抽穗期分別噴施一次金鐮刀或碩豐481或高能紅鉀或美多收增產素,既可以提高麥株抗病能力,也可增粒、增重。小麥鏽病致病流行小種變化較快,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流行小種不同,因此要不斷培育抗新流行小種的品種。

2. 加強栽培管理

1) 適期播種。在秋苗容易發生條鏽和葉鏽的地區,適當晚播,可有效減輕秋苗病情。在稈鏽病流行的地區,則可適當早播,促進早熟,以減輕後期受害。

2) 合理施肥。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的抗病力。

3) 合理灌溉。對於經常春旱的麥區,小麥發生鏽病後失水過多,需加強灌溉。特別是灌漿期,灌水的促產作用是很明顯的。對於雨水多的麥區,田間溼度大,需開溝排水,以減少產量的損失。

4) 消滅自生麥苗。自生麥苗是三種鏽病最主要的越夏寄主。結合田間管理,剷草漚肥或伏耕保墒1~2次。在播麥1月前,消滅田間、路邊、溝邊的自生麥苗,可大量減少越夏菌源。

3. 藥劑防治

1) 藥劑拌種。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60~100g或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1%和20%井岡黴素粉劑拌種。

2) 春季噴藥防治。返青拔節期是防治小麥鏽病的最佳時期,一般每667m2用5%井岡黴素250mL(或粉劑150g)左右,對水向麥苗莖部噴粗霧,使藥液淋到發病部位,病重田隔7~10d再用藥防治1次,或每畝用20%粉鏽寧乳油50~60g對水噴霧防治,如噴後2d內遇雨,雨後則要再噴1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