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紫砂是泡茶的佳器,形制雅趣,也符合传统的审美需求,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爱喝茶的朋友喜爱上了紫砂。

于是左挑右选,终于找到一把钟意的紫砂壶,却在收到壶的时候发现紫砂壶的内侧或壶底看见有白色粉末状颗粒,像结晶的小盐粒一样的东西,心里泛起一阵困惑,是不是掺了料的假紫砂?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紫砂壶内的白色粉末状颗粒

非也非也,请看解释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学名:石英砂

要说这白色粉末,还得先从这紫砂的烧制说起。

紫砂壶,在上千度的高温下进行烧制。烧制时,壶盖和壶不能分开来烧。因为,如果壶盖与壶身分开烧,壶盖很可能变形、坏损,无法与壶口合缝。而在高温下,壶盖与壶口易出现板结,也会导致壶盖无法打开而损坏。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在烧制前都会在壶口撒上一层石英砂。而壶内的“白色粉末”,有些是烧制前掉进去的,有些是出窑冷却后,受到“冷缩”的影响掉入壶内的。

这种石英砂不影响紫砂壶的使用和品质

这些石英砂是绝对无毒无害的,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来水和纯净水,在其沉净过程中很多都有一道甚至多道石英砂层,让不干净的水从这些石英砂层中穿过以过滤杂质。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当发现收到的壶内壁有白色砂砾的时候,可以先用小刷子刷去,然后用水清洗干净,热开水多冲泡几遍便可。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新手玩壶,似乎都有个公认的质量标准,那就是泥料需干净、光洁,恨不得举着放大镜一寸寸的"排雷"。

似乎只有"完美无瑕"才具备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偶尔看到一粒黑点或白点,一个小坑,一处凸起,即认定是"次品"而束之高阁。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买椟还珠的结果就是,你往往错过了真正的好泥料。

壶上有白点,并不是因为化工泥所制,而是云母。

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其完全汽化挥发的温度在1280°之上。

而紫砂的最佳烧成温度在1100°~1280°之间(根据泥料的不同),所以在壶表残存云母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同理,黑点也不是代表泥料不好,而是铁质。紫砂矿属粉砂质沉积岩,以硅、铝、铁为主。

在挑选、陈腐、炼泥等制泥过程中,大部分的铁质被筛选,但毕竟有一部分漏网之鱼,当泥料烧制到一定温度时,出现铁黑、铁熔现象。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那些细微的"小坑",行话称为"跳砂"。

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烧制时壶身收缩,砂粒与砂粒间没有缓冲,粘结力最小的那粒砂受到挤压而蹦出。

从这点来看,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极品硬砂料。为了满足外行人对"好看"的要求,消除跳砂现象,可以添加脂粉泥,虽然不会跳砂了,但泥料的品质也大大下降了。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至于"凸起",术语为"爆疵"或"爆子"、"爆泥",通常是只有纯砂粒或含砂率非常高的原矿紫砂泥料在窑内烧制时整体收缩,有些稍大点的粒子因内外温差极变而炸裂,粒子周边无缓冲而爆出。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控制窑温的升降速度来降低瑕疵率,也会根据泥料种类的不同略有区别,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无法避免这种情况。

这样的壶到手,要不要用?

综上,能出现这些"瑕疵",必须符合一种或者多种条件:具有一定砂性的矿料、筛选出的原料足够纯正、泥料在炼制时必须是纯砂粒或者所含脂粉泥足够低。

对紫砂认知度高的人,一般不会拒绝上乘泥料出现的瑕疵。认知不足者大多吹毛求疵,以讹传讹,给造假者提供了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