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今天,微博上一个叫做“教育部双万计划”的话题激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截至下午三点左右,阅读量已经超过了4千万。什么是“双万计划”?即教育部会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面向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别建设约1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每个专业点拟建设的数量有所差别,从几个到数百个不等。其中有关财经方面的专业拟建设数量情况是这样的,经济学类拟建设数量为126个,财政学类是38个,金融学类是206个,经济与贸易类是144个,工商管理类最多,数量达到了674个。

“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事实上,财经类方面拟建设专业点的数量不说是最多的,但是也不少了。那么,“双万计划”的实行有没有可能重新激发家长和学生们对财经类专业的热衷,从而影响到已经毕业了的就业者?又或者说,建设这些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能不能提高在这些高校内就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与985和211知名院校学生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双万计划”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财经类专业的热衷变得更加强烈,但是能不能从实质上提高竞争力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或增大

在“双万计划”实施后,有了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标签的各大高校,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财经类专业招生高峰。就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一增多,不管对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都会加大就业压力。为什么说选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增多?

“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首先,财经类专业一直都是一个热门专业,毕业后从事的金融行业是大多数人眼中最吸金的职业。金融学专业领域下有银行学和证券学等,这些专业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类城市发展前景好,专业人才也比较稀缺。然后,被称为“越老越吃香”专业之一的会计学,市场需求量大,可以通过不断地考证来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很多女生会选择的专业。所以,不管有没有“双万计划”,财经类专业一向不缺乏学生,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行业,竞争压力只会加大而不会减少。

“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其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2015至2017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的进行调查后的数据,可知经济学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是呈一个下降趋势的,2015至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2.3%、91.7%和91.5%。虽然说这个就业率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不错的,但是这个逐年下降的趋势令人担忧,就业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就业压力问题的,这就说明,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早就开始增大了。

知名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依旧较大

显而易见,“双万计划”的实行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计划实施后,应该能提高自己与知名院校学生抗争的能力。这个观念目前尚不能判定其正确性,但是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就是国内985和211这类一流高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依旧存在较大的优势。

“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中国薪酬网在今年2月份公布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的数据,这个排行榜涵盖了39所985院校和112所211院校,以及其他一些高校的2017届、2015届和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高校有6所是985和211高校,且大部分地处北京。毫无疑问,在这份榜单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拿下了状元和榜眼,位居第三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由此可见,并不是说“双万计划”的实行对普通高校的学生一点好处都没有,而是知名高校的实力确实是非常强大。高考本来就是一场筛选,只有能力处于顶尖水平的学生,才能够考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所以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贴着“清北复交”标签的毕业生本来就是自带光环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很难与之抗争。

“双万计划”来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2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尽管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毕业生人数如此庞大,除了能够顺利拿到满意offer的学生,又有多少人会挣扎于就业压力之中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双万计划”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仍然会在就业市场上占明显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