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靖江徐周村:農民吃上旅遊飯 田園鄉村新畫卷

泰州靖江徐周村:农民吃上旅游饭 田园乡村新画卷

“黃雲彭同志:經徐周村兩委會研究決定於本月十六日召開徐周村2019年第一季度村民代表大會,特邀請您出席會議……”1個月前,滬靖農家樂老闆黃雲彭收到了江蘇省靖江市馬橋鎮徐周村村委會發來的請柬。黃雲彭這個上海人儼然已經成了這裡的村民了。

這次村民代表大會的重要議程之一,就是討論《人居環境保護村規民約》。“徐周村去年入選了泰州市的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基礎設施更新了不少,環境也是大變樣兒,下一步確實該考慮好環境咋保護好,這個會挺切題!”收到邀請後,黃雲彭一連幾天忙著在村裡轉悠,收集其他村民的意見。

一週後,徐周村的十里櫻花大道進入盛花期,絢爛的櫻花、整潔的村容、淳樸的民風,引來眾多遊客慕名“打卡”。這其中,與那次村民大會“頭腦風暴”的成果分不開。作為“全國文明村”,文明的氣質浸入了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也成為激發鄉村旅遊發展的動能之一:遊客們說,這裡村民都很熱情,大家願意來;客商說,這裡民風淳樸、幹部樸實,大家放心來。

徐週中心村現有人口2800來人,去年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村集體資產超1000萬元。全村上下幹群同心發力農村生態化、生態旅遊田園化、田園產業綜合化,一個詩意的現代田園鄉村的美麗畫卷正在這裡徐徐鋪開。

發端於15年前的鄉村旅遊夢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徐周村曾是遠近聞名的棉花高產村。1994年,棉花種植形勢一片大好,徐周村的棉花產量也連續多年蟬聯全市第一,村書記徐忠祥卻在此時選擇了“激流勇退”。精於算農賬的他意識到,栽種棉花、水稻和小麥等傳統作物不能讓農民致富。於是他提出棄種棉花,改種畝均效益高的外貿蔬菜和水果,建成靖江冷凍廠外貿果蔬種植基地,徐周村在靖江第一個走上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路。

1998年,外貿蔬菜行情趨冷,徐忠祥又提出要“兩條腿走路”,帶領村民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葡萄種植,全村800多畝農田最多時有近300畝種上了葡萄。2010年開始,徐周村又在全市率先推行土地流轉,將村裡300多畝田地流轉給投資者種植苗木、瓜果蔬菜,發展觀光農業。

“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徐忠祥還記得,村裡第一家合作社“齊心葡萄合作社”是位村幹部牽頭成立的。後來陸陸續續又有十幾家合作社落戶徐周村,有種葡萄的、種桃子的、種櫻桃的、種梨子的、種柚子的……不一而足。村裡順勢建起了一條3公里長的採摘走廊,將這十多家合作社串聯起來。“當時還沒想到鄉村旅遊的概念,初衷就是為了把種的東西推介出去,要賣東西!”

合作社模式實行不久,新問題又來了:老百姓的負擔減輕了,但是合作社老闆壓力比較大,單靠果品採摘很難盈利,各家之間有了惡性競爭的苗頭。接著,村裡牽頭組織這十幾家合作社的老闆開了場碰頭會。大夥兒覺得,要結合這條生態走廊發展些配套餐飲、住宿等,把遊客留下來。這成了徐周村發展鄉村旅遊的雛形。

在徐周村葡萄園南側,籬笆院內一座漆成淡綠色的農家小宅,二層高的小樓背靠嚴家港,正對百畝良田,一眼望過去,與周圍景色渾然一體。這就是徐周村第一個農家樂,由上海老闆黃雲彭利用村民家的房子改造而成。這套450平方米的兩層民宿共有17個房間,可以同時容納50餘人入住。住宿區後面,一排由彩鋼瓦搭建的小屋是餐廳,可容納200人品嚐靖江農家菜。

說起黃雲彭,村裡人和他都很熟。剛開始,“滬靖農家樂”的名聲還沒打響,黃雲彭就帶著自己的朋友來體驗,一步步打開了市場。如今,來徐周村的遊客中,也屬上海的遊客最多,遊客們除了欣賞這裡的田園風情,天氣好的時候還會去孫家老宅文博園的跑馬場騎馬。2016年底開業以來,累計到訪遊客已近萬名。而黃雲彭自己更是被徐周村“迷”住了,連春節也留在靖江度過。

新時代鄉村振興下的新畫卷

除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黃雲彭,如今民宿、餐飲在徐周村裡已漸成氣候。在滬靖農家樂東北側,“鳳來儀”“金桔蜜棧”“魚躍龍門”三家新民宿也開門迎客,“這家因為房屋緊鄰嚴家崗,魚多,就叫‘魚躍龍門’;這家因為院子裡有兩顆金桔樹,所以取名‘金桔蜜棧’。”江蘇徐周旅遊文化有限公司經理徐震宇說,別看名字起得土氣,裝修和運營都是請的專業公司操刀。

“這也得益於2018年我們入選為泰州市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原先是自己‘小打小鬧’,現在有目標有方向了。”徐震宇告訴記者,列入試點以來,徐周村專門邀請了浙江省建築設計院等專業機構做了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駛入了快車道。在原有果品採摘、餐飲民宿的基礎上,徐周村又深入挖掘兩岸文化內涵,打造了孫家老宅文博園;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引入了良友生態園,發展康養休閒特色產業。

如今,3公里的生態採摘走廊貫穿了蘆筍基地、葡萄園、枇杷園、良友生態園、孫家老宅文博園等景點,配套開發了蘆筍餛飩館、孫家老宅酒坊、醬坊、果蔬採摘等特色項目,具備餐飲、垂釣、採摘、燒烤、跑馬、親子活動等遊玩功能。村旅遊公司也與蘇州、上海等多家旅行社簽訂合作備忘錄,儲備了大量團客資源。

遊客多了,村民們也動了起來。陸朋芳和丈夫原先在外地打工,看到村裡大力發展旅遊業,回到村裡開了一家土菜館。“我丈夫原先在外地也是做廚師,回到村裡自己開個飯店,還能兼顧著照顧家裡老人。”陸朋芳經營的“齊心飯店”就在村部隔壁,旺季時得另外僱上四五位村民才忙得過來,年營業額有近80萬元。

改變不僅在物質上,陸朋芳感慨,要論宜居哪也比不上家鄉。“現在村裡的路都修好了,河道也整治了,河邊還有步道,環境可真是沒得說。”用她的話說,過去在家裡吃完晚飯就無所事事,如今大夥兒可以河邊散散步、廣場跳跳舞,生活豐富著咧!

“咱們是趕上了鄉村振興的東風,沒有政策支持搞不了;沒有專業上檔次的規劃,鄉村旅遊也走不長遠。”徐忠祥表示,他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激活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以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整體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