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民生視角下幸福衡水建設的思考

一、幸福城市的內涵

幸福是一個抽象概念,主要反映地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因感受不同,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就各有不同。同樣,對幸福城市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通過梳理共性,不難看出所謂幸福城市,就是一切以居民幸福為中心,能夠讓居住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幸福需求的城市。具體表現就是使人們政治上有公正感、經濟上有成就感、生活上有滿足感、人身上有安全感、精神上有歸屬感,對外界人群具有嚮往度、讚譽度的宜居宜業的城市。從根本上講,改善民生,給予多數人幸福感,滿足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是幸福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讓人們感到滿意與幸福也是政府的終極價值標準和價值導向。

衡水作為河北省設區市之一,承載著四百五十多萬人的幸福夢想,以“幸福衡水”作為施政目標,既可以彌補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不足,避免工業化、城市化的弊端,同時也能凸顯衡水宜居宜業的優勢,滿足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建設幸福衡水,改善民生是根本。衡水緊緊圍繞著實施扶貧脫貧攻堅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確定了十二件民生實事,力求通過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痛點問題,將“民生清單”變為“幸福賬單”。

二、建設幸福衡水的建議

目前雖然衡水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影響居民幸福生活的因素還有很多,社會保障與救濟還需進一步加強,扶貧攻堅任務依然艱鉅,很多民生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耐心。改善民生,建設幸福衡水,任重道遠。

幸福衡水建設需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補齊民生短板,排除痛苦,圍繞著吃、穿、住、用、行等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千方百計地為其排憂解難,保障其合法權益,增強其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多辦利民實事,不斷對標京津高標準高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人的全面發展。為更好地提升衡水人民幸福感,推進幸福衡水建設,特從民生視角提出如下建議:

(一)將民生幸福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之中

建設幸福衡水,首先要將民生幸福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之中。將衡水人民的幸福作為城市管理的最終目標,統領衡水全局發展,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轉變發展理念,從偏重GDP增長向關懷GHP(國民幸福指數)轉變,將經濟發展與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相統一,尋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建設民生善治政府。不再簡單地唯GDP論、搞GDP排名,而是要科學設置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增加幸福考核指標體系,不再以GDP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主要參考標準,將GHP納入其中,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並在黨政機關形成工作共識。政策制定實施更加關注民生民意。一切工作都圍繞為衡水人民謀幸福這一中心來開展。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民生幸福的關係。如果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容易導致經濟與社會發展失衡,人們享受不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民生改善與幸福衡水建設都會受到制約。如果不要經濟發展,沒有了物質保障,民生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幸福衡水也是空談。經濟發展的宗旨在於實現人們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片面追求物質利益數量上的增大。也只有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進社會財富,民生幸福才有實現的基礎和保障。

除了從理念上,還要從方法、制度、政策等方面適度調整做出改變。切實把改善民生放在工作之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夯實人們幸福的物質基礎,解決民生問題,將經濟成果更多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使衡水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築牢幸福生活的根基。

(二)做好兜底保障,關注弱勢群體幸福感

補短板、做好兜底保障,讓弱勢群體感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城市。截止2017年12月底,衡水全市城市低保對象9317戶、16490人,農村低保對象39639戶、58904人。雖然,社會救助兜底的制度政策不斷完善,救助水平也在提高,但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還是值得關注的,他們距離全面小康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關注弱勢群體的幸福感,首先,暢通民意渠道,及時瞭解他們在住房、子女教育以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幸福需求,通過精準救助,細化任務,完善保障措施,實現兜底保障。其次,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卹優待等標準。將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確保農村低保標準不低於國家扶貧標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通過幫扶救助,確保每一個處於困境的人都能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和溫暖,體驗到幸福。再次,針對不同對象,實施不同救助方式。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殘疾人士提供必要的就業和創業支持, 給予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培訓, 提供法律援助,維護他們的合法權利,對其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資助等。對殘疾兒童實施康復救助,努力做到應救盡救。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學、健康方面的知識,培育其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勞動創造幸福。創新對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方式,通過與社會救助機構簽訂照料護理服務協議,明確責任義務,規範服務行為。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探索醫養結合、以地養老等養老新模式。除了保障其基本生活之外,還要適當滿足其在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豐富其精神生活,改善精神面貌。

(三)完善公共服務,解決四大難題

結合衡水市情,建議在幸福城市建設過程中,重點解決人們入學難、就業難、住房難、看病難等四大問題,通過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其在教育、勞動、住房、醫療等方面的權利。

第一,入學難。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過增建、擴建學校和鼓勵民間辦學等方式,緩解中小學入學難問題。督辦新建的裕華路小學、新華路小學順利落成。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鼓勵教師流動教學,特別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扶持力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在職稱評聘、績效獎勵上給予適當優惠。

第二,就業難。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不僅關係到一個的生存問題,還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得以自我發展,有尊嚴地活著。衡水面對欠發達的現實,需要通過完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瞭解勞動者的就業願望與需求,為其提供就業政策與服務,保障其勞動權利,通過親身勞動體驗幸福生活。

第三,住房難。近兩年衡水房價漲幅很快,在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同時,要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效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難問題,為幸福衡水建設提供重要保證。建議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採購招標、盤活閒置房源等多種方式籌集房源。對重點安居項目進行統籌鋪排,堅持政府投資政府管,社會投資政府指導企業管。適當增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推進棚戶區改造,多點發力,推動住房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滿足更多群眾住房需求。同時,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退出機制。

第四,看病難。一個人的健康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安康。完善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才能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截止目前,衡水已經建立4個醫聯體,4個專科聯盟,醫共體7個。在故城、武強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可考慮擴大範圍,完善醫聯體政策體系,全面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與幸福感。試推廣武強縣鄉“共診”經驗,降低看病成本,提高鄉鎮衛生院接診能力。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確保小病不出村(社區),緩解大醫院看病難問題。鼓勵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健康問題由基層解決,使醫療資源發揮更大功效,更好地服務衡水人民。

(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良好人居環境的嚮往日益增強。避免和減少對土地、水資源、生態環境平衡以及文化遺產的破壞是建設幸福衡水的一項重大課題。在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注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幸福衡水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優化環境。大氣、土地、水等環境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重點做好大氣汙染防範、農地汙染面源控制與水系生態修復。改善城區面貌,集中清理生活垃圾,規範、取締佔道經營,擴大美化綠化面積。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

第二,打造民生交通。以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示範城市創建為契機,保障市政道路暢通,沿擴主幹道,增加購置新能源公交車。加快推進冀州區與主城區公交一體化進程。優化公交出行路線,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提高火車站、高鐵站等來往的便利程度。破解高峰期交通擁堵難題,特別是中小學開學、放假期間,佔道、違規停車等亂象問題。著力推進京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有序推動武邑、阜城、武強、饒陽、故城、棗強6個縣農村公路建設,發揮好交通扶貧對脫貧攻堅的基礎支撐作用。推進“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提高居民出行便利程度。

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在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僅是居住面積的增加和環境設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建設幸福衡水,提高人們幸福指數,就需要落實關於文化惠民的政策措施,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適當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擴建圖書館、文體中心等文化場所,配套相應的文化設施。加快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進度,對標京津的同時,引進先進的文化創意產品與技術人才,增強衡水文化氛圍。利用便利的交通區位條件,鼓勵人們去北京、天津等地共享文化資源。節慶時間開展文化民俗活動、下鄉鎮進社區送各種演出等形式豐富人們業餘生活,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五)協調城鄉,提升農民幸福感

衡水城鎮常住人口225.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6%,將近一半人在農村生活,他們的幸福需求也不容忽視。幸福衡水建設不只是城市管理的目標,而是衡水全域的發展目標。因此,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以農民幸福需求為導向,整合城鄉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讓廣大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

從城鄉角度看,農村是短板,無論在資源、利益分配等方面都處於弱勢,農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一定補償機制來獲得,尤其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影響個人發展機會方面更需要投入更多關注。比如進一步規範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匹配,建立現代教育體系,從起點上保障教育機會平等。避免“虹吸式”失衡。農民對幸福的需求也有多元化趨勢,既包括生存與生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尤其,對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來說,身邊缺少了親人的陪伴也就少了很多快樂,需要一定的精神撫慰。在完善農村保障性“兜底”政策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兼顧與平衡不同農民群體的訴求,才能大大提升農民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黨校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