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民生视角下幸福衡水建设的思考

一、幸福城市的内涵

幸福是一个抽象概念,主要反映地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感受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就各有不同。同样,对幸福城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通过梳理共性,不难看出所谓幸福城市,就是一切以居民幸福为中心,能够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幸福需求的城市。具体表现就是使人们政治上有公正感、经济上有成就感、生活上有满足感、人身上有安全感、精神上有归属感,对外界人群具有向往度、赞誉度的宜居宜业的城市。从根本上讲,改善民生,给予多数人幸福感,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幸福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让人们感到满意与幸福也是政府的终极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

衡水作为河北省设区市之一,承载着四百五十多万人的幸福梦想,以“幸福衡水”作为施政目标,既可以弥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足,避免工业化、城市化的弊端,同时也能凸显衡水宜居宜业的优势,满足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幸福衡水,改善民生是根本。衡水紧紧围绕着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定了十二件民生实事,力求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将“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二、建设幸福衡水的建议

目前虽然衡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影响居民幸福生活的因素还有很多,社会保障与救济还需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很多民生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耐心。改善民生,建设幸福衡水,任重道远。

幸福衡水建设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补齐民生短板,排除痛苦,围绕着吃、穿、住、用、行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地为其排忧解难,保障其合法权益,增强其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多办利民实事,不断对标京津高标准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提升衡水人民幸福感,推进幸福衡水建设,特从民生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民生幸福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之中

建设幸福衡水,首先要将民生幸福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之中。将衡水人民的幸福作为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统领衡水全局发展,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变发展理念,从偏重GDP增长向关怀GHP(国民幸福指数)转变,将经济发展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相统一,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建设民生善治政府。不再简单地唯GDP论、搞GDP排名,而是要科学设置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幸福考核指标体系,不再以GDP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参考标准,将GHP纳入其中,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在党政机关形成工作共识。政策制定实施更加关注民生民意。一切工作都围绕为衡水人民谋幸福这一中心来开展。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关系。如果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容易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人们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民生改善与幸福衡水建设都会受到制约。如果不要经济发展,没有了物质保障,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幸福衡水也是空谈。经济发展的宗旨在于实现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数量上的增大。也只有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进社会财富,民生幸福才有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除了从理念上,还要从方法、制度、政策等方面适度调整做出改变。切实把改善民生放在工作之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夯实人们幸福的物质基础,解决民生问题,将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使衡水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筑牢幸福生活的根基。

(二)做好兜底保障,关注弱势群体幸福感

补短板、做好兜底保障,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城市。截止2017年12月底,衡水全市城市低保对象9317户、16490人,农村低保对象39639户、58904人。虽然,社会救助兜底的制度政策不断完善,救助水平也在提高,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还是值得关注的,他们距离全面小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关注弱势群体的幸福感,首先,畅通民意渠道,及时了解他们在住房、子女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幸福需求,通过精准救助,细化任务,完善保障措施,实现兜底保障。其次,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确保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帮扶救助,确保每一个处于困境的人都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体验到幸福。再次,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救助方式。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残疾人士提供必要的就业和创业支持, 给予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培训, 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对其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资助等。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努力做到应救尽救。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育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劳动创造幸福。创新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式,通过与社会救助机构签订照料护理服务协议,明确责任义务,规范服务行为。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探索医养结合、以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除了保障其基本生活之外,还要适当满足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丰富其精神生活,改善精神面貌。

(三)完善公共服务,解决四大难题

结合衡水市情,建议在幸福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人们入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四大问题,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其在教育、劳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权利。

第一,入学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增建、扩建学校和鼓励民间办学等方式,缓解中小学入学难问题。督办新建的裕华路小学、新华路小学顺利落成。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鼓励教师流动教学,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职称评聘、绩效奖励上给予适当优惠。

第二,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的生存问题,还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得以自我发展,有尊严地活着。衡水面对欠发达的现实,需要通过完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了解劳动者的就业愿望与需求,为其提供就业政策与服务,保障其劳动权利,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幸福生活。

第三,住房难。近两年衡水房价涨幅很快,在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同时,要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为幸福衡水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建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采购招标、盘活闲置房源等多种方式筹集房源。对重点安居项目进行统筹铺排,坚持政府投资政府管,社会投资政府指导企业管。适当增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推进棚户区改造,多点发力,推动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更多群众住房需求。同时,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退出机制。

第四,看病难。一个人的健康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才能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截止目前,衡水已经建立4个医联体,4个专科联盟,医共体7个。在故城、武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扩大范围,完善医联体政策体系,全面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与幸福感。试推广武强县乡“共诊”经验,降低看病成本,提高乡镇卫生院接诊能力。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小病不出村(社区),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健康问题由基层解决,使医疗资源发挥更大功效,更好地服务衡水人民。

(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良好人居环境的向往日益增强。避免和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平衡以及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幸福衡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幸福衡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优化环境。大气、土地、水等环境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重点做好大气污染防范、农地污染面源控制与水系生态修复。改善城区面貌,集中清理生活垃圾,规范、取缔占道经营,扩大美化绿化面积。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第二,打造民生交通。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保障市政道路畅通,沿扩主干道,增加购置新能源公交车。加快推进冀州区与主城区公交一体化进程。优化公交出行路线,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提高火车站、高铁站等来往的便利程度。破解高峰期交通拥堵难题,特别是中小学开学、放假期间,占道、违规停车等乱象问题。着力推进京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序推动武邑、阜城、武强、饶阳、故城、枣强6个县农村公路建设,发挥好交通扶贫对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作用。推进“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提高居民出行便利程度。

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在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和环境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建设幸福衡水,提高人们幸福指数,就需要落实关于文化惠民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扩建图书馆、文体中心等文化场所,配套相应的文化设施。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进度,对标京津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技术人才,增强衡水文化氛围。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鼓励人们去北京、天津等地共享文化资源。节庆时间开展文化民俗活动、下乡镇进社区送各种演出等形式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五)协调城乡,提升农民幸福感

衡水城镇常住人口22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6%,将近一半人在农村生活,他们的幸福需求也不容忽视。幸福衡水建设不只是城市管理的目标,而是衡水全域的发展目标。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以农民幸福需求为导向,整合城乡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城乡角度看,农村是短板,无论在资源、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农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一定补偿机制来获得,尤其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影响个人发展机会方面更需要投入更多关注。比如进一步规范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匹配,建立现代教育体系,从起点上保障教育机会平等。避免“虹吸式”失衡。农民对幸福的需求也有多元化趋势,既包括生存与生产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来说,身边缺少了亲人的陪伴也就少了很多快乐,需要一定的精神抚慰。在完善农村保障性“兜底”政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兼顾与平衡不同农民群体的诉求,才能大大提升农民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党校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