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汉中后,如果听取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顺势攻取蜀地,会不会成功?

夏有凉风61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曹操是英主,司马懿和刘晔二人这次可是真的失算了。

首先攻取汉中的历程虽然历史上记载的少,也没有大规模的阵仗,但是怎么着也打了五个月,而且这五个月里大半时间曹军都是在翻山越岭,此时的曹军难保精锐之势,面对守着天险以逸待劳的刘备军队,曹军不一定能赢。当时虽然蜀地初定,人心不稳。刘备又带了约一半的兵力远在荆州和孙权对峙。(约五万人,孙刘因南郡问题引发争端。)但是剩下的一半军队依靠一条天险守住蜀地几个月等刘备率兵返回是没问题的。


而且曹操军队也不多,打汉中就带了十万,留一到两万守汉中,能伐蜀的也就八万人,八万打五万在平原上都不一定能打赢,就别说那五万人还有天险可依靠了。

其次就是粮草问题,诸葛亮从汉中出兵北伐,多次因为粮草问题班师,曹操不是神仙,他的军队也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光打汉中的时候军队就出现过几次粮草危机了,现在深入汉中,从关中运粮又得翻山越岭,粮草运输势必更为困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饭吃的士兵又怎么打得好仗呢?

有人说就地取材,直接从汉中获得粮草。那更不行!要想统治一块地方,首先就要收服一块地方的民心,如果曹操刚占领汉中,就从汉中大肆搜刮军粮,无异于涸泽而渔,到时候曹操连保住汉中都将变的艰难。


粮草、士兵的士气和战胜的几率是摆在曹操眼前的问题。而曹操的大后方同样不安定,多少次曹操远征后方起火。那些中原和北方的士族,甚至朝廷里一直都有人想对付曹操,如果因为益州使曹操后方失火,这买卖就太亏了。

所以曹操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派一员大将镇守汉中,自己班师回朝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休整个一年半载,在挥师伐蜀也是一个稳妥的办法。

汉中是蜀地的门户,自古守蜀地必须要守汉中。同样的道理,如果进攻方已经占领了汉中,那么他就能以汉中为自己的进攻基地,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只要夏侯渊守住汉中,拿下蜀地只是时间问题。

而司马懿和刘晔的计谋过于冒险,且都是建立在蜀地人民会群起反刘,天险不攻自破的基础上的,刘备和曹操对于蜀地人民难道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曹操一生赌过多少次,这么稳妥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打法,守仁君告诉你,越是家大业大,他就越谨慎,越有后顾之忧。


守仁读仁


曹操拿下汉中后,要进图巴蜀,成功的概率很低,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刘备已经为防守巴蜀付出了代价,就是草草的签订了“湘水分界”,主动放弃长沙,桂阳二郡,急急忙忙的赶回了成都了。可是,为什么说刘备一回来,曹操要攻取蜀地就没戏了?这就又得说回司马懿,刘晔对曹操的劝说了,其实这两个谋士意思差不多,主要有,第一,刘备初从刘璋手里夺得巴蜀,恩威未立,统治不固。第二,趁着刘备在荆州和孙权对峙,夺取巴蜀。第三,曹操夺取汉中了,巴蜀震动,有速胜的条件。



但是,巴蜀的实际情况是如此吗?刘备是214年入的成都,曹操是215年夺取的汉中,这当中刘备已经有时间对蜀中进行初步的治理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得蜀后“……皆处之显能,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再加上刘备入主成都前,早得到一部分本土世族和东州士人的支持,比如张松,法正,吴懿,费观等人,这更有利于刘备的统治。更何况,刘备和刘璋是同宗,尽管接管巴蜀有些手段有不当,毕竟没有杀了刘璋,对益州士人来说,也说得过去。这是从政治层面的来说,还有军事上的。



军事上,从汉中入巴蜀有两条道,一条是走剑阁天险,过梓潼,涪城,绵竹,攻入成都。另外一条,就是攻入蜀中东部屏障巴西郡,再绕道攻成都。这两处重地,其实曹魏都不好打,梓潼一线这时候有霍峻镇守。霍峻是谁?他就是在葭萌关仅以500人守一年,并大破一万敌军的人物,刘备得蜀后,任命霍峻为梓潼太守,就是让他守住汉中入成都这条路线。另外,巴西郡太守则是“万人敌”张飞,自从他义释刘璋的巴郡太守严颜之后,严颜可能就是张飞的高级幕僚,直到去世。所以,就算张飞守城能力再差,有本土世族严颜的帮助,曹操军就算能攻入巴西郡,也很难再扩大战果。比如,后来的张郃一度攻入宕渠,蒙头一带,就是被张飞利用地形打得大败,退回南郑。



因此,对曹操来说,迅速攻取巴蜀的概率很低,如果不能速胜,对曹操本人更加不利。不利有二,第一,曹操讨伐张鲁,从三月出兵,到七月才攻破阳平关,十一月张鲁出降,历经七,八个月。而且,汉中地形险要,曹操军打得艰难,骑兵优势无法发挥,只能用弩箭射敌,再推进到山上。所以,将士疲惫,早就归心似箭,曹操一退兵,王桀立马作诗美之,有“从军有苦乐……安得久劳师”之句,更侧面说明了此时曹军的想法《魏书》。第二个对曹操不利,就是曹操年事已高,深入巩固曹魏宗庙的任务,刻不容缓。所以,曹操还邺,进魏王,离篡汉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曹操一旦陷入巴蜀之争,政治,军事两不利。

这些,刘晔其实也看出来了,要攻取巴蜀,最关键的因素取决于刘备回蜀的时间。因此,才过了七天,当曹操得知“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斩杀犹不能止”的时候,刘晔反倒认为刘备已回,巴蜀小定,已不能攻取了《傅子》。


大飞熊骑士


距曹操攻占汉中520多年后,盛唐有位伟大的诗人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蜀道难》。其中有一句反复吟颂,让我记忆犹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大家可以想一想:以盛唐的文治武功,要入蜀尚且比登天还难,那500年前曹操想要攻蜀,岂不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何况当时之蜀国,上有贤主刘备,下有良相诸葛孔明,政通人合,麾下更是猛将如云。攻蜀?脑子进水了吧!


我十年前曾有幸由汉中坐车去成都。从宁强过剑阁入广元,一路上见过很多栈道遗迹,大都是在陡峭的崖壁之上凿穴开孔修建而成,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让人看的心惊肉跳。特别是依山而建的“剑阁”,雄踞群山之间,“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和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


所以,我觉得曹操真要提兵从汉中攻蜀,成功的概率基夲为零。至于40多年后邓艾偷越阴平攻占成都,迫使后主刘禅降魏。就只能用一句古训概括了一一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小楼听雨贺功琛


不会成功。215年,经过四年迁延的曹操军终于有机会兵发汉中,在此之前,曾命钟繇夏侯渊借道凉州,欲攻打张鲁,马超韩遂等凉州军阀怀疑曹操用意是在图谋自己,起兵反叛,拉开马曹大战,经过三四年才算大定,马超逃入汉中后,曹操经过朝内一番清洗,杀死伏皇后和伏完,威逼献帝,又献女入宫当皇后,还顺便东征孙权等事,左右腾挪毕,大军进攻汉中,三月出征,至七月张鲁投降。当时司马懿和刘晔就劝曹操乘势进攻益州,击垮刘备。


司马懿刘晔二人分析刘备取川时日未久,人心未附,应趁他立足未稳挟乘胜之势进攻说“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曹操回说,人的缺点就是容易不知足,见好不收,既然得到陇右之地,已是大喜事,还想图蜀吗?不听二人的建议回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待到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再率大军入汉中,对刘晔说,悔当初不听你的话。但这些只是各人的猜测,实际当时曹军直入取蜀,很难有胜算。


二人劝曹操取蜀除了人心未附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刘备不在蜀地。其时,孙权听说刘备已取成都平定益州,就向他要荆州,刘备说等我取得凉州,荆州就送给你,孙权不同意,派官员到长沙四郡上任,被关羽驱逐。大怒,令鲁肃吕蒙等进兵,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备得知也很生气,命令关羽进兵至益阳前线,自己从成都提兵五万赶到荆州准备和孙权大打一场,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刘备得知,怕后方有失,就与孙权谈和,湘水划界平分荆州各得三郡,自己提兵回川。

刘晔司马懿二人指出的刘备远在江陵并不完全准确,刘备已在回师的路上。而其时,成都在诸葛亮等人镇守,就算突然打得措手不及,也无法灭国。以钟会邓艾诸葛绪后来带十六万兵分三路取蜀汉,虽然攻下汉中,但姜维几万人顶在剑阁,钟会就无计可施了。曹操此时虽然兵强将勇,与刘备方的力量对比的差距却没有后三国时钟会姜维之大。不排除进攻后,提前出现曹军被堵在剑阁的情况。

就算侥幸进攻到成都周围,以益州的守备足以拒守让曹操头大,完全能等到刘备大军到达再大打。而曹操及后来曹魏进攻蜀地都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后勤跟不上,刘晔二人的提议表面可行,实际收效应该有限,若打上持久战曹操失败的几率极大,行险偷袭之类在诸葛亮法正张飞等人镇守的地方,很难成功。极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后来曹操失去汉中也是因为后勤线拉太长,打仗就是烧粮,不得已放弃,道理如一。


南方鹏


作为谋士,司马懿对形势进行猜想并提出建议是合理的;作为决策者,曹操在综合分析后,否决该建议是英明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曹操和他的谋士集团既多谋,又善断!

谋士发起猜想,不失机。主公独断,不失策


司马懿的推测有道理,但低估了刘备

司马懿以为刘备新定益州,人心未附,可急击之,这个猜想合乎情理。

毕竟,以常理度之,刘璋父子经营益州数十年,根基极深,刘备反客为主夺之,想来人心未附,也是合理的。

可是,实际上,刘备、诸葛亮政治才能卓越,很快抚定益州。刘备集团入川后安定地方,团结地方势力的能力,连几千年后的毛泽东都赞许不已,以为这是外来干部与地方干部团结合作的典范。



刘备诸葛亮治蜀的高效,令后人敬佩不已。

再看刘备军的战力是否受损。

214年,平定益州,215年,在与吕蒙争夺荆南,216年,巴西之战,217年,汉中之战开打,完了还跑去夷陵丢。这段时间,刘备军四处活跃,牛得一逼,哪里有受困于“人心未附”的样子。

曹操军难以取胜

曹操回复得陇望蜀,人心苦不知足。这句话并非是他老了,缺乏进取心了。这不,转头他又跑到濡须口去打孙权了。

曹操的人心苦不知足,是吸取赤壁之战连续作战的教训,意识到自己此次征汉中军力已乏(在汉中征战了五个月),已成强弩之未(看来,赤壁之战的教训曹操吸取得到位)。

再者,曹操也认识到益州天险,难以速克。这点很正确。魏灭蜀之战时,魏军取汉中后,面对固守剑阁的姜维,甚至一度无计可施,若非邓艾利用蜀汉防务混乱,犯险出奇,灭蜀之战几乎中止。

即使到了防务多废的蜀汉末期,已取汉中的魏军要灭蜀,也要依赖邓艾的奇谋和后主的“顺天命”。


鼎足之势已成,非人力能速改

这段时间,曹孙刘都想“趁机”进取,却都无法克服自身弱点。

孙权趁曹军征西方,大举攻合肥,丢人丢到家。

曹操挟合肥战胜之威,在濡须口怼孙权,结果毫无进展,春水方生而退。

关羽以河南叛乱为机,进取襄樊,结果大意失荆州。

这段时间,只有在便于发挥己方专长的战场上,进取才得成果。如:长于山地战的刘备军取汉中,长于水军的东吴袭荆州得利。

东吴长于水军,西蜀长于山地,曹军长于平原作战,各方依自己专长各据一方,鼎足之势已成,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了。



名副其实的三国时代,到来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圣人不违时,亦不失时矣”,这是当时曹操攻取汉中后,尚任行军参谋的司马懿劝曹操乘胜攻取益州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圣人在条件不成熟时,不会去硬做一些事情,而当条件成熟时,也会看准时机,毫不犹豫把能做的事情做了。我们常说要抢抓机遇,为什么?就是因为机遇不好把握,稍纵即逝,该抓不抓,过去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曹操率军败张卫,降张鲁,得汉中后,曹操的两大行军参谋司马懿、刘烨都建议曹操趁机拿下益州,不给刘备喘息机会。曹操却笑着说,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复得陇又望蜀吗?如果这时曹操听取两位参谋的话,攻取蜀地还是很有可能的。为什这样说呢?一是刘备新得益州,人心不稳,尚未站住脚根;二是曹军占领了汉中,成都震动,人人畏怕;三是刘备与孙权为荆州事,此时正剑拔弩张,顾益州顾不了荆州,很难全心抵抗曹操的进攻。古人曾说过天与之而不取,会遭遇不祥的。曹操没听取建议,就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镇守汉中,自己率大军回了许昌。这时的刘备在稳定了荆益事后,听取了谋士法正的建议,马上出兵争夺汉中。经过一翻苦战较量,老将黄忠刀劈曹军主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地,曹操从此丧失了夺取益州的最佳时机。刘备得了汉中,出可威胁关中,攻取雍凉地,退可据守,保成都安全。曹操作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家,三军统帅,不会不知道得到汉中时正是拿下蜀地的最好时机,他之所以放弃,可能有这些原因:一是军队长途跋涉,取得汉中,已是疲惫不堪,再夺益州,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能不能一下子夺得蜀地还在两可之间呢;二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许昌到汉中,再入蜀境,军需供给很是问题;三是长时间远离都城许昌,内有反对派时时伺机夺权,蠢蠢欲动,外有江东、北地虎视耽耽,寻机扰后,稍有差池,就会满盘皆输,得不偿失。正是有这些全方位的考量,曹操才没采纳进攻蜀地建议。天赐良机,曹操不取,终丟汉中失大将,成就了刘大耳。曹操如此,熟得熟失,也就只能任后世评说了。😊


sunjin72976689


答案是,可能会成功

此时刘璋还是挺得人心,刘备虽然拿了蜀地但是立足未稳,虽然阵容豪华,依然不是曹老板对手。但是曹操呢?钱粮兵马正盛,隐藏后患也是不少的。比如后方的汉室士族一直在捣乱,说不准刚平蜀地,自己就失去大后方了。因此,曹操像刘备一样,派一大将守住汉中,回师震慑一下人心,寻机再出手。


讨寒居士


曹操之所以犹豫是因为蜀道太难走,而且险关无数,他怕再遭到赤壁那样的惨败,到时候没力量镇压自家地盘上的不安定分子和抵御东吴的进攻。没走过山路的人可能不好理解道路对行军的阻碍确实能影响战争的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