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巨人”中小企業還需哪些保障

我國中小微企業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因此可以說,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已成為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近期,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融資支持、財稅支持、提升創新、服務保障、強化協調等多方面的問題再次重申。

“此次出臺的《意見》,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難點痛點,對去年以來各項惠及小微和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進行了總結和深化,意味著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創新作為深化對內改革的重要內容,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

事實上,去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已經出臺了不少相應措施直指中小微及民營企業發展痛點,並相繼落地。除了中央層面外,不少地方正積極出臺優化中小企業營商環境的具體舉措。如海南省將出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從財政支持、落實普惠金融政策等方面,助力中小微企業破解發展難題;安徽省將推動200億元的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落地;深圳設立總規模為3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首期20億元小微企業專項再貼現額度,試點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等。

3月份PMI數據顯示,大小企業分化程度顯著收斂,大企業PMI回落0.4個百分點至51.1%,中型企業PMI由46.9%躍升至49.9%,小企業PMI大幅回升4個百分點至49.3%,為近5個月來的最高值。大小企業PMI之差已經回落至近年來的較低水平。從數據來看,2018年下半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可能已經取得初步效果。

不過依然要認識到,融資難融資貴背後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治”,例如在徵信、差異化考核等方面還有待完善,而平衡防風險與促發展,也是需要各方密切關注的。

“解決融資難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中小企業徵信數據收集難的問題。”元素徵信首席風控官戴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中小微企業數量極為龐大、分佈較散,且既往的信用信息少,而金融機構的人力又有限。所以,除需要持續加強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之外,利用金融科技中的大數據技術打造金融機構的智能風控也是創新手段之一。目前,利用大數據來構建客戶畫像進而防控風險,已成為不少金融機構的“必備選項”。

此前,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曾透露,中國的徵信體系是“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政府這隻“手”主要是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負責的國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接入3500多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信息數據以及9.9億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和2600多萬戶的企業和其他法人組織的信用信息。在市場這隻“手”方面,陳雨露表示,目前在市場上有125家企業徵信機構,97家信用評級機構,這些機構中80%以上是民營資本投資興辦的。從2017年以來,為了滿足互聯網金融領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個人徵信的有效供給,人民銀行批准了國家首個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即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已簽約接入600多家機構的信用信息。

此外,目前國家層面正在多方面推動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元素徵信也在相關部門指導下籌備小微企業相關信用信息的系統建設。該系統以全景大數據資源為企業畫像,引入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等眾多評價體系,能夠充分展示企業發展經營特質、商業信譽等情況,為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有效規避因信息不對稱問題引起的信用風險和資金風險提供數據支撐,同時進一步提升政務和金融服務能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民企和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支持小微企業過程中,要注意防控風險,遵循市場規律。金融監管部門要求,要將寶貴的金融資源真正用到民營企業,防止“一哄而上”對部分企業過度融資、多頭融資,形成集中風險。

對此,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此前強調,要平衡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銀行不得組織運動式的信貸投放,要遵循經濟金融規律。這不僅考驗著監管層的智慧,也意味著銀行需要儘快完善風控體系和信用風險定價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